□马春秀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必须开展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协调统一。医学高职院校承载着造就社会急需的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首要的就是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高职院校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现意义。
(一)“课程思政”概念界定。“课程思政”也称“大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非思政专业课、基础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或者融入专业课、基础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合适的一种教育模式的提法。“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去,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理想、行为举止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实践价值。“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政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是建构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重点之一。一是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发掘本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开展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二是网络信息的多样性、丰富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容量。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分,中西方多元文化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差异性,让处在青春期的高职院校学生无所适从,思想容易迷茫混乱。青年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需要教师积极的、正面的引导。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以网络化学习为主。信息技术打破了空间界限,拓宽了交际沟通渠道,有利于师生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使师生交往趋于平等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通过渗透现代道德理念,为学生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培植道德理想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教师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提升他们的人文内涵,开阔其品德视野,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意义重大。四是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和人文社会性的双属性,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有医学特色的“大思政”格局,才能培养出“德高医粋”的医务工作者。
德宏职业学院从2018年以来,在7个二级学院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特别是学院的三个医学类的二级学院——护理学院、临床学院、医技学院的专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选取了护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进行分析。
(一)建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德宏职业学院护理学院的护理专业课程有14门,专业教师24人。自2018年以来,率先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他们的具体做法是:认真研读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课程”教学元素,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其中,主要是对实训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挖掘。实训课是护理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承载量最大、项目最多、需求度最大的主干课程。内容主要有:对护理制度的敬畏与职业精神的培养;环保意识的树立;对生命的敬畏;专业技能要求中的客观、严谨、细致,团队协作等素质培养;职业发展中的发现与质疑、探索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以《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为例开展教学改革。
1.设计明确的专业教学目标。一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护理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各项专业操作原则;掌握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操作流程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熟悉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二是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建立热爱专业的情感;尊重和爱护服务对象,养成未来职业需要的求真务实、严谨慎独的工作态度,操作规范的行为习惯;具备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三是素质目标:能运用护理程序正确评估服务对象,判断其存在的健康问题,制定恰当的护理计划并付诸实施;学会与服务对象进行良好沟通的沟通技巧;能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规范地进行基础护理技术的操作;能正确执行医嘱,做好本职工作,能规范地书写护理文件等。
2.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针对《基础护理学》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特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关爱,敬畏,责任,科学理论;实施教学的五个工作环节为:基本环节-平台,重点环节-参与,关键环节-引导,难点环节-评价,核心环节-融合;教学形式主要为三个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校园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整个教学活动可以调动教师、学生、实习医院全方位参与。通过几条逻辑线:学生在“平台”参与后的“自发情感”发展线,教师的组织引导线进行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心理学依据和效应分析。一个核心价值观和实践路径不是一次成型的,是在不断的反思和获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成型的,在教学整体设计的“定型”的基础上,长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以“护士职业精神”培养为切入点开展《基础护理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以“臀部肌内注射定位法”教学为例。教学导入为案例视频《感冒打针,一命呜呼》,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对医学事故进行讨论,教师指导学习护士职业精神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开展校内实验、校外见习活动,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出发,学会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树立“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护士职业精神的教学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调节、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败和培养人才的质量。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按照教学规律、教学程序开展。
(一)修订教学大纲。根据学科特点和护理人才培养要求,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优化专业学科教学大纲,将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到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训实验课等多个环节。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既要确立专业知识技能目标,也要把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匠心精神培养等纳入专业课教学目标中。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行为和道德规范,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努力成为具备高尚医德医风和崇高敬业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寻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映射点。根据教学大纲,利用当地红色教育资源,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的元素;聘请专家指导及开展集体备课,汇聚本学科教师的智慧,设计出符合护理学科特点、护理职业特点的教案;开展示范课,在教研活动中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护理学专业课“课程思政”案例库。将每个章节“课程思政”映射融入点制作成典型案例的PPT,拍摄微课,拍摄相关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供大家使用。最后,要形成完整系统的护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三)建立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对此会产生抵触情绪。“课程思政”教学如何开展、开展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参照标准进行检测。如果没有检测与考核评价要求,“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就会流于形式。“课程思政”专业建设构建考核评价体系的方式主要有五种:评课程标准、评思政素材资源、评教学设计、评学生学习效果、评教师教学效果。制定评价标准,既要有科学性和稳定性,也要有可行性和灵活性;既要注重过程的评价,也要注重结果的评价。评价要体现公平,要对教师进行的教学实践与改革给以指导帮助。
评课程标准要以教育部颁发教学大纲为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进行补充;评思政素材可以邀请思政专业专家参与评议审定;评教学设计要召开教研组会议,集体讨论修订;评学生学习效果,既要考评期末成绩,也要考评中期学习效果,还要考核平时成绩、实践活动表现;评教师教学效果,不能只评期末成绩,还综合考核教案设计,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调动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