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导向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2022-02-06 14:49佟林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皇权讲授教学方式

□佟林杰

一、课程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是公共管理类和政治学类课程中的基础性课程,在学科和专业培养体系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政治制度史以我国历史发展为主线,对不同时代的多样性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进行系统学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治制度意识、政治制度分析能力以及政治敏感性为主要教学目标。当前大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在进行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时仍然以课程理论讲授为主,而且注重以考试结果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效,而在当前我国“以本为本”和“教学目标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上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形式大于内容,从而严重偏离了课程教学的本质和目标。因此,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势在必行,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体验互动-归纳总结式的教学过程,让同学们能够具备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索结论的专业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本门课程的学习质量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对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提升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和有益尝试。

课程教学创新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教学方式维度和教学内容维度。一方面,教学方式维度。要摒弃单纯的填鸭式以及过度自由化的传统教学模式,要以引导、激发以及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导目标,不能单纯以考试结果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当然,也并非教学环节多元就意味着实现了教学创新,目前国内高校普遍要求教学环节的多元化,以燕山大学为例,其教务管理部门要求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项目和作业分数要在总分数占到一定比例,从而导致所有教师都开始一边倒的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以及课堂作业等,但是这种重复性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确定同学们叫苦不迭,从本质来看,教学方式确实实现了多元化,而终极教学目标却并未实现。而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方式维度创新指的是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结合理论讲授内容,同时兼顾学生兴趣爱好的多元教学方式的创新,而非以“多元教学环节”的设置代替“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维度,由于政治制度相关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单纯的讲授式无法有效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移动通讯设备高度普及的现代社会,因此如何以同学们的兴趣为切入点,将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激发其求知欲的内容呈现是教学内容创新的重中之重。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一)课堂讲授的灵活性。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按历史时间阶段和演变对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组织结构以及政治文化等进行归纳与比较,而在上述内容的讲授过程中仅依靠语言叙述无法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图片、视频以及实物展示等教学环节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讨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代入感,真切体会不同政治制度更迭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影响,需设置课堂讨论环节,在讨论课前明确讨论题目并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查阅,并划分讨论小组,同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例如,课堂讨论教学目标:团队学习、互动教学;基本要求:认真聆听各小组发言,积极交流;讨论时间:每个小组交流时间为25分钟(主题发言10分钟,交流问答15分钟)。讨论评价:非发言组每组指派一名代表进行分数评判,最高分10分,最低分不低于4分,根据所得成绩计算平均分,并作为此次讨论课程的最终得分。

(三)历史剧表演。该环节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兴趣以及鼓励学生尝试历史剧的创作和表演,提升其综合素养。历史剧表演规则设置如下:一是表演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6~8人;二是历史剧表演需每小组自创剧本,可对历史史实进行部分修改和夸大,但涉及政治制度内容部分必须力求准确;三是非表演组每组指派一名组长进行分数评判,最高20分,最低12分,根据所得成绩计算平均分,并作为此次表演的最终得分。

(四)课堂辩论。课堂辩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方式,同时也能够考察学生对多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课堂辩论和讨论的本质区别在于课堂讨论是对已经形成公认的政治制度或文化进行再分析,从而得出新结论的过程。而课堂辩论则一般是对主观性较强且并无历史公认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针对性的辩论,例如:“监察制度在政治制度体系中利大于弊”与“监察制度在政治制度体系中弊大于利”、“宰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皇权”与“宰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利于维护皇权”等,通过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辩论,既能够锻炼其沟通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再认识,领悟课程教学的本质。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内容创新

无论课堂教学方式如何创新,理论教学仍然是课程教学的主导,因此,在增强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同时,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才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主要包括改革教学体例、增强讲授的艺术性表达以及融入辩证教学等三种创新思路。

(一)改革教学体例。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材中,按照历史朝代更迭进行制度划分和讲解的教材居多,以朝代为教学节点的传统教学体例会造成政治制度讲解的断代性以及重复性,会影响学生对于政治制度演变和发展系统性的认识。要革新教学内容首先就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体例,主要应把握三个关键点:构建以制度延续和传承为主线的跨时代政治制度树、对政治制度树的分支以及末梢制度进行完善,并按照分支制度作为授课基本单元以及通过制度的衍生、发展以及利弊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所讲政治制度的本质和特点。由于政治制度较多,本文以宰相制度的授课单元为例进行教学体例的改革分析。宰相制度树分支制度按朝代更替分解为夏商周辅佐大臣制、春秋相制、秦汉丞相制以及隋唐的三省制等14个分支制度单元,讲授时要注重不同朝代政治制度的延续性和创新性。在进行讲授单元内容设置时一般应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内容设置,应包括宰相设置的人数、权力和职责范围以及与皇权关系等等。如果根据单元设置内容归结出政治制度的发展规律是教学的核心环节,以宰相制度单元项中的宰相设置人数为例,在秦汉宰相人数一般为1人,隋唐时期发展至5~6人,到明朝时期宰相设置取消,其权力分散于内阁大学士且职责不固定,通过上述宰相人数设置的变动可以归结出我国的宰相制度设置由独任型-群任型-核心主导型的演变过程,在明确上述规律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为何会出现上述现象,其本质为封建专制皇权稳固的需要,无论宰相制度人数如何增减甚至是取消其本质初衷均为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综上所述,改革创新教学体系能够帮助同学们归纳与推导出各个制度系列的演进规律,实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讲授内容的艺术性表达。教学体例创新需要以讲授内容的艺术性表达为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而言,讲授内容的艺术性表达通常体现在逻辑推导和结论表述两个环节,而客观史料就相当于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肌肉和血液,但客观史料的枯燥性较为突出,如何通过艺术性表达增强其课堂趣味性是关键环节,制度内容本身枯燥乏味,但是围绕制度产生背景、人物以及事件等却是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对秦朝政治制度讲授的过程中,秦王嬴政之所以能够实施的一系列创新性政治制度是与其出身以及成长经历相关,由此对秦王嬴政周边主要人物其赵姬与吕不韦,而通过历史事实的抽丝剥茧能够分析出秦朝后宫制度史料匮乏的端倪,也能从吕不韦的政治行为中分析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的贪婪本性。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十分关键,主要包括基于问题的推导和基于系列制度的推导,基于问题的推导往往围绕特定的历史时期、政治事件、政治人物以及政治制度展开,例如:宋太祖赵匡胤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其来龙去脉和政治影响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多角度立体式的史实资料的填充,从而使同学们了解杯酒释兵权的本质以及在宋朝政治制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此种问题推导一般要在一个学时内完成。而基于系列制度的推导则需要较长的学时,属于递进式推导,以皇权制度为例,不同的朝代其皇权的统治力存在较大差异,在皇权集权与皇权衰落的不同时期其虽然体现为不同的政治现象,但是其本质是一致的,唐朝后期的宦官和外戚专权、宋朝的机构臃肿以及明朝的特务机构盛行表现看起来毫不相干的政治现象,其本质都为统治者巩固皇权而衍生的新生政治机构的产物,通过递进式的引导教学使同学们对单一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三)融入辩证教学。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宝藏,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挖掘该宝藏的重要思想工具,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内容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观点进行有效融合是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创新的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主要可归结为辩证看待历史问题和政治制度与厘清政治规律以及政治制度间的本质关联。在辩证看待政治制度方面主要体现为对于任何朝代的政治制度都应该秉承客观的视角对其进行审视,切忌带有主观性色彩,例如对我国人才选拔至关重要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对于隋唐宋明清历朝历代人才选拔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其积极的影响,从辩证的角度看,该制度考试科目和内容的局限性以及僵化性同样对历史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到明清时期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进而引发我国近代的屈辱发展史。在厘清政治规律和政治制度本质关联方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和因果关系理论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和本质关联进行归纳和学习。例如: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在政治制度更替的过程中到底是内因还是外因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再比如我国历朝历代均出现过皇权衰落的情况,为何清朝向民国时期的更替会产生质的改变,而之前朝代虽然更替频繁但封建统治的本质却从未改变。无论是朝代的更替还是制度的替换均是在内因文化的推动下完成的,由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与渗透,清朝的文化统治基础已经开始瓦解,需要重构上层建筑以适应新兴的资本主义文化,因此才诞生了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完全不同本质属性的资本主义统治结构,进而引导了政治制度领域的大变革,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其本质从未改变,在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历史规律和发现历史规律,从而对当前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猜你喜欢
皇权讲授教学方式
君臣互动与汉代皇权伦理政治特征——以身体及亲缘关系比拟为视角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西夏佛教图像中的皇权意识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试析渤海世族家族与金朝皇权统治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