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探讨

2022-02-06 08:05:49张江丽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十四五计划科技

张江丽,冯 欣,刘 爽

(1.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北京 100081;2.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 100093;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进入“十四五”,我国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当前,科技管理部门既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又收紧制度要求、严肃追责问责制[1]。国家项目下达部门按照“放管服”的要求提高科研人员自主性、放宽政策限制的同时,并没有降低监管要求,对学术不端、经费违规使用、单位和人员信用缺失的监督和处罚力度不断加强[2]。在此新形势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需要更加深入理解相关政策要求,清晰把握项目承担单位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困难,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探索既能满足科研人员实际工作需求,又不违背国家管理规定的管理方法。国立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推进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全力支撑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更需要加快科技计划科学管理改革,使科研人员把更多精力投入科学研究中去,而不是想方设法、削足适履地去应付管理[3]。

1 “十四五”以来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形势

自《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对深化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后,国家及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发政〔2020〕280号)、《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绩效评估规范(试行)》(国科发监〔2020〕165号)、《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等系列意见、办法、措施,进一步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基本形成了“新的计划体系”“新的项目形成机制”“新的管理流程”“新的制度环境”“新的经费管理”和“新的创新氛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优化整合形成新五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解决分散重复、封闭低效问题。二是基本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实现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安排和预算配置的统筹协调。三是建立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机制,形成高效运转的治理体系。政府仅负责抓战略、规划、政策和监督;在管理层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共同研究、共同论证,形成共识,凝练科技发展重大任务,经国务院报批以后组织实施;建立由专门法人治理结构的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接受监督、审核和评估。四是强化法人责任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决策权和自主权。预算调剂、科研仪器采购等事项交由项目承担法人单位自主决定,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和科研经费使用权。法人单位要加强内控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落实项目资金管理责任。五是持续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全面部署和安排了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发布《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明确界定了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与规范的行为。

2 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现状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以来,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计划管理一方面沿袭“十二五”以来的管理手段和方法[4,5],一方面积极应对新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不断摸索和完善,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和措施。以中国农科院为例,科技计划管理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实施精细化管理[6],主要做法如下。

2.1 注重统筹规划,提前储备重大项目

“十三五”以来,中国农科院围绕未来5~10年全院科技创新重点任务,聚焦与国家重大需求直接相关的前沿基础问题、“卡脖子”关键技术、生产实践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等,部署推进一批重大创新任务,利用院自主科研经费与优势科技力量,组织开展跨所、跨团队长期持续联合攻关,以存量拉动增量,储备重大项目。“十四五”又凝练发布了十大使命78项创新任务,以使命清单为统领,积极争取多方投入,长周期持续攻关。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开始凝练并组织实施“非洲猪瘟防控与重大动物疫病新型标记疫苗创制”和“草地贪夜蛾防控”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经过2年多的连续攻关,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和草地贪夜蛾防控2020年均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2021年又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

2.2 强化统筹协调和申报指导,注重精细化服务

强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等申报过程的组织指导、审核把关与精细化一对一服务。每年在集中申报前,深入研究政策变化和资助重点,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宣贯,有力提升了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人申报水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率明显提高。对重点专项、创新研究群体等重大类项目实施统筹协调和一对一的答辩预演,提升项目申报质量;同时加强与上级管理部门、专业机构、地方科技部门协调,拓展各级各类项目推荐渠道,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2.3 注重项目实施,把握实施过程关键节点

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项目启动、年度检查、结题总结等重点环节的跟踪管理,对照项目任务合同书和预算书,核查考核指标执行情况;注重提升重大类项目管理针对性,组织召开项目年度座谈,充分交流管理问题和意见建议,好的措施建议充分在全院推广;发挥项目专家组的咨询、指导作用,及时关注苗头性成果,抓住工作亮点,注意做好阶段工作总结。

2.4 落实产出导向,探索推进分类绩效评价

统筹科研工作全局,以专利、文章、品种、产品、标准等为切入点,以国家级科技奖励、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为着眼点,以“顶天”和“立地”为目标,认真落实科研团队的产出目标导向。制定发布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的指导意见,着力培育重大科技产出。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绩效管理,推动实施分类绩效评价,并以此带动其他科研项目分类绩效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

3 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措施建议

进入“十四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将朝着更加符合科研规律、规范高效、监管有力、放管结合的方向发展,资金使用效益更加规范合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应该更好契合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优化释放创新活力的机制。措施建议如下。

3.1 注重管理政策学习,为提高项目策划和申报质量奠定基础

深化对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计划改革精神的学习领会,深刻掌握科技管理政策与制度要求,加强对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重大需求的学习与理解,做科研项目管理的明白人和行家里手,提升政策解读与培训工作水平,为提高项目策划和申报质量奠定基础。

3.2 强化农业问题研究,做好重大项目储备

构建高水平农业智库,依托智库学科领域专家,组织开展技术预测,强化农业重大问题研究和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凝练提出针对农业科技前沿与产业发展瓶颈的重大科技选题;支持开展重大选题预研究,提出选题可行性研究报告,构建针对中长期的重大项目库,为竞争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孵化奠定基础;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积极向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部门推荐科技选题;同时积极推荐相关学科领域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选题凝练和指南编制等,取得科研立项主动权。

3.3 做好项目申报服务,提高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主持规模

紧跟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要求和形势变化,认真研究项目指南,组织指导相关专家牵头申报项目,做好协调和沟通、服务工作;对学科优势不强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团队,要积极寻找国内优势单位,帮助牵线搭桥,最大程度参与项目申报,提高项目的参与度和资金最大化。

3.4 组织协同创新,发挥联合攻关的核心作用

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重大平台建设,依托联盟开展区域性重大农业问题调研与科技任务凝练,统筹推进协同创新,在农业产业发展重大科技攻关中发挥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核心作用。发挥联合协作的统筹协调作用,积极组织跨学科、跨单位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重大科技项目[7]。

3.5 创新项目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积极培育重大科技成果

按照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新要求,梳理明晰年度、中期和结题等关键节点,通过流程再造,强化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通过绩效管理,确定整体目标和细化指标,明确年度实施进度,依据第三方评价结果,进行绩效反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进一步明确研究重点,为高效产出提供保障[8]。

3.6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设,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围绕提高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效率,充分利用中央推动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制定适应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要求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构建新时期科技创新与创业共同促进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

猜你喜欢
十四五计划科技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北方经济(2019年8期)2019-10-11 03:14:45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科技助我来看云
暑假计划
科技在线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