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铮渭
(湖州学院党委宣传部,浙江 湖州 313000)
“渔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概念,广义而言,是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经济水生生物、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关系与成果。作为世界淡水渔业大国,中国淡水渔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涉及宗教和祭祀、历法和制度、生产和科技、生活和习俗等方方面面。传承渔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有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繁荣文化事业的需要,更是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渔文化赋予新的意义,通过对渔文化的理念、内涵、价值的传承和发展,为渔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地处太湖南岸杭嘉湖平原中心,辖28 个村5 个社区,全镇总面积108 km2,总人口8 万余人。菱湖镇建制于唐宝历元年,以“其地宜菱,因旁菱湖”而得名,是我国传统的三大淡水鱼基地之一,尤其以菱湖桑基鱼塘、桑基圩田闻名于世,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菱湖镇渔业产业是全镇农业的主导产业,全镇水域面积5964 公顷,其中河沟875 公顷,池塘5089 公顷。2021 年渔业总产值19.79 亿元,渔技工遍及全国22 个省市自治区。全镇已注册水产商标22 个,建设“菱湖鱻鱼”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 个,已建成跑道199 条,千亩跑道园区1 个,编制的《湖州市南浔区菱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施方案》,列为第二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 家、省级1 家、区级2 家,市级农业“大好高”项目6 个,其中星光数字渔场项目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数字农业工厂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社42 家(其中水产专业合作社27 家),家庭农场240 余家。已基本形成“苗种+养殖+加工+休闲”的渔业全产业链,渔业产业已成为浙江菱湖渔民的支柱产业。2019 年7 月,由中国渔业协会专委员会评审通过,菱湖镇被授予“中国淡水渔都”“中国生态养鱼第一镇”“中国淡水渔文化第一镇”区域渔业品牌。几年来,有力推进了菱湖渔业产业迅速发展,围绕品牌渔业、数字渔业发展和多业态融合。菱湖镇因地制宜,以举办地方特色的“渔都丰收节”为主要载体,结合“菱美食文化节”“桑葚采摘节”等精品节庆活动,推出渔都菱湖百鱼宴系列菜式,将湖漾、古迹、特色产业及农事节庆等元素深度串联,构建镇村以鱼为主题的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打造渔业观光旅游引爆点,实现乡村发展“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
通过网络调研、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不同形式,运用描述统计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摸清渔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为提出菱湖渔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对策和路径提供科学参考依据。采用案例分析法调查国内文化品牌推进经济产业转型发展的优秀成功案例,对比出当前菱湖渔文化品牌在推广中的差距。通过专家访谈、系统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如何结合大数据、互联网产业把品牌效益最大化,助推渔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近年来,菱湖渔业正处于从传统渔业迈向绿色、智慧渔业的转折期,因此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渔业产业机制与产业发展态势不协调、渔业利润空间受限、科学技术转化慢、老龄化严重、市场信息滞后、渔文化日渐流失、融资贷款难度大等。
渔业作为第一产业,从业门槛较低,很多从业者不愿意摆脱粗放型、低效率的生产经营行为,同时,渔业产业环保标准低,形成了天然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并且,该产业对资源利用程度不均衡,容易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从而形成基础资源的衰竭。其次,水产品资源在市场的供给数量和时间上都不稳定,因此从业者很难长期积累,客观上影响了从业者的产业收入。再者,该产业的专业性较低,特别是在工具和设备上很难形成专业性,渔业渔具的成本低,从业者进出该行业相对比较容易,因此对该行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难度,市场机制在渔业领域的功能仍然不健全,未发挥应有作用。综上所述都产生了渔业产业机制和结构上的矛盾,这也成为渔业转型升级主要的制约因素。
菱湖镇渔业资源丰富,但较少有拥有全产业链的大型渔业公司。一般的渔业从业者大多是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偏低。截至2021 年底,全镇拥有水产苗种企业6 家、水产品初加工企业5 家,这些企业无法普及到渔业产业领域的各个环节,一般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者某个环节的龙头,某些环节则是整体缺失。产业分布不连贯,难以形成合力,产业升级的驱动力也受到制约,导致产业升级乏力,从而影响渔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渔业的发展现状中,除了生产结构方面的问题外,还有很多结构性矛盾,也限制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比如技术原因、结构原因、劳动力原因和投融资原因等等。特别是在技术原因方面,渔业的研究技术发展缓慢,从而导致渔业行业发展迟缓,影响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菱湖镇渔业从业人员一般都为当地农民,生产经验来自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主要还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目前渔业人才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缺乏高端、专业化人才,许多渔民不希望下一代继续从事渔业。这些观念来源于捕捞业的工作性质和第一产业的制约,造成了该行业缺乏年轻人,老龄化趋势明显的现象。渔业人才的培养及人才的储备与质量都不高,直接影响了产业升级。
渔业产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较高,而转型升级一般都意味原有设备或技术的改良、摒弃,新技术、装备的应用对资金的需求是较集中和迫切的,渔业产业内部的金融抑制现象较明显。
菱湖镇渔业发展历史悠久,大多数渔民习惯了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馈赠,不管是生产条件、劳动力基础,还是生产设备和技术等都持续了许多年,安于现状,不愿意升级转变也是许多渔民的观念,客观上尚未形成升级的基础条件,产业结构本身存在的“粘性”导致升级难度大,渔业的产业升级速度明显滞后,产业升级的各种资源和核心能力都尚不具备。
菱湖是中国桑基鱼塘生态农耕系统的重要标本,生态保护传统厚重,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在发展现代渔业过程中,菱湖要秉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正确处理城镇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既要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更要将这一方秀水作为永久乡愁传给子孙后代。在实现养殖尾水零直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设施改良、立体养殖、循环经济等方面多下功夫、多做文章,真正找到一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渔民致富多方共赢、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推进菱湖渔业高质量发展,菱湖要加快打造全区集技术培训、产品交易、文化展示、产地检测、矛盾调解、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渔都渔业综合体。综合体计划总投资超1 亿元,总占地面积2.83 公顷,建筑面积11 700 m2。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内容:
渔业数字平台。针对利润空间受限问题,构建渔业数字平台,用数字化升级和赋能传统渔业,以分析、服务、监管为导向,构建了渔业资源、渔业服务、渔业监督、渔业生态链等四大功能模块,为渔民养殖及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渔业创客平台。针对科学技术转化慢的问题,构建渔业创客平台,建立创客培育中心,开展“两进两回”行动,引进渔创客、“渔二代”等杰出青年,为南浔渔业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和活力,计划年开展校企合作项目4 项以上,转化渔业科技成果15 项以上。
渔业培训平台。针对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打造渔业培训平台,挂牌成立“菱湖渔校”,开设“范蠡大讲堂”,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训,定期为渔民开展技术培训,以此来提高南浔渔民养殖技术水平,并与社保部门对接实现技能认证,可实现年培训2 000人次以上。
数字交易平台。针对市场信息滞后的问题,建设数字交易平台,建立数字化水产品交易中心,打造浙北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日交易量7.5 万kg,交易额达150 万元,与“四海鱼仓”、新农都等各大生鲜销售平台合作,实现产销直通,压缩中间成本,为养殖户增加10%-15%的收益。
渔文化展示平台。针对渔文化日渐流失的问题,建立渔文化展示平台,引入菱湖渔业协会,建设水生动物标本展示馆、农耕文化馆等,展示当地淡水渔文化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促进渔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金融服务平台。针对融资贷款难度大的问题,创立金融服务平台,以区农合联为主体,组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聚焦贷款服务,打通养殖户、农资企业、加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融资渠道,推广“两美”农合贷、“农情绿意惠农贷”、省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等,可解决渔民融资难、贷款难的难题。
科技是强渔之基,创新是强渔之魂。作为“中国淡水渔都”的菱湖镇,要不断强化渔业现代科技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要做大做强菱湖渔业产业,依托渔都渔业科学研究中心,构建数字渔业大脑,建成集培训、检测、交易、矛调、创客、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智慧渔业平台,形成“产、学、研、供、销”贯通的渔业全产业链,聚焦集技术培训、产品交易、文化展示、矛盾调解、金融保险、病害防治、水质监控、智能化市场平台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园。
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升级,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新平台,建成国内首个数字生态渔仓,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总投资5.5 亿元,规划园区面积4.4 km2,建设面积1 km2,拓展面积约为3.75 km2,围绕渔业主导产业,推动渔业智慧化、生态化、全链化、体验化、品牌化发展,努力建成“多业态复合型”现代渔业示范园。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不仅能带动养殖农户增收,也能保障消费者安全健康消费。2021 年菱湖镇渔业产量实现9 万t,比2020 年增长2.18%,产值增加2.03%。2021 年,菱湖培育渔业新型经营主体,创办家庭农(渔)场、渔业有限公司265 个,新增193 个,实行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面积807.2 公顷,并开启“党建+协会+渔业生产经营主体”模式,更加精准地做大“一场一公司”经营规模,提高渔业经济效益,让传统、低产、低效池塘,变为智能、高产、高效黄金池,更变为“乡村振兴池”“渔民致富园”。菱湖要大力倡导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养殖,不断完善政策体系,重视渔业品牌建设,来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力促进渔民增效。
作为全国三大淡水鱼基地之一的“中国淡水渔都”菱湖镇,是湖州市首个创新探索“跑道养鱼”技术的乡镇。经过几年的试点,生态的养殖方式和良好的亩产效益,让该养殖模式在当地迅速推广。2019 年,南浔、广安两地扶贫协作工作人员开始对接,着手将“跑道养鱼”项目引入广安。为帮助项目顺利落地,南浔区还专门捐赠了175 万元“启动资金”,“菱湖渔业协会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发现鳌山村有一座水库,下游地势相对平坦,非常适合开挖鱼塘建设“跑道养鱼”,同年2 月8 日菱湖镇的首批3 500 kg 鱼苗放进鱼塘,上市后预计销售额可达100 万元,为村集体及贫困农户增收10 万元。通过集中养殖、集中吸污、统一采购的方式,让“跑道养鱼”在广安扎根,从而带动当地群众脱贫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