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小英(四川通融统筹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此就需要企业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对自身管理体系展开优化与完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完善的内控体系可以合理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升企业生产成效以及防控风险能力,确保企业可以长久稳健的发展。在目前企业内部控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形势下,在此方面已有相应的成效,可是与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相比而言,还具有诸多不足。因此,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通过对企业内控的深入分析研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对其的重视度,构建健全的内控体系,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为确保运营管理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通过对财务、人力资源、企业资产、工作程序实施的监督管理活动,从而确保企业的资产以及财务数据的精准性、时效性以及合理性,保障员工、业务流程以及内部管理等工作得到有效控制,构建对企业运营活动高效的监督体系;同时经过预测分析、管理控制与监督等对企业各项工作展开监督管理,进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精确性,明确发展方向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内部控制的重点目标是维护运营的有效性、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内部控制负责人员是董事会成员、经理层与企业员工。内控贯穿于企业运营发展的全过程,并不限定于方式、体系与对策等方面,重点包含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沟通控制与监控等内容[1]。
企业领导层对职责、权利展开精细划分,同时开展治理工作,称之为公司治理。在治理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基于所有权角度考量问题。并且,要对企业负责人或是经理的具体职责展开精细化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监督对策对其工作实际状况展开实时监督。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与保护股东权益。企业负责人员应当全方位顾及所有人的利益,同时基于此当作核心进行运营活动,让运营成效显著提升。有关人员需要全面分析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同时持续优化企业的各项规章体系,让治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2]。当前,各个企业均已综合自身具体状况,健全与优化有关体系。在制度体系的辅助下,各个岗位人员均可以明确自身职责,并且可以在科学有效的治理下,以更好的状态加入工作当中。
内部控制开展是否具有实效性,与公司治理密不可分。公司治理是制度环境,内部控制处在其制定的环境当中。良好的内控体系唯有在健全的公司治理环境下才可以充分施展其效用,强化财务信息的精准性,提升企业的运营成效;否则,在缺少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时,不管内部控制制度如何完善与健全,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化,难以实现战略目标,因此,公司治理是内控开展的根本前提[3]。
公司治理能够有效解决所有者与运营管理人员间出现的代理问题,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建立提升企业运营成效的体系。内部控制用作处理运营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者、员工间的代理问题,其目的在于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成效和水平,防止企业运营过程中潜在的各项风险。详细而言,内部控制的目标包含提升企业运营成效与水平,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条例。基于目标而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公司治理目标能够细化为内控目标。为降低代理成本,企业所有者务必要保证运营管理人员的各项决策基于企业总体利益为重点,运营管理人员切不可为切身利益损害企业运营成效,公司治理目的是为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成效,是内部控制的重点依据。
内部控制是企业权力制衡的关键保障,公司治理的关键内容是董事会、股东大会以及高层间等权力部门间的制衡。内部控制有助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并且可以缓解我国股权高度集中的治理结构问题,股东期望可以实时监督运营人员代理责任的履行状况,切实了解实际财务状况与运营成效,同时运营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对所有者自身利益的运营方案与管理对策。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能够让企业运营管理更具规范化,确保企业运营目标以及财务数据精准性的实现,保护企业资产的合理使用;保证国家相关法律条例与企业内部机制体系的充分贯彻落实。并且对于中小股东而言,能够获得可靠的财务数据信息,对运营管理人员受托履行状况进行评价,实现对企业的间接控制。内部控制有助于董事会充分行使掌控权,在所有权和经营权脱离的状况下,董事会受股东委托行使其控制权与决策权,董事会运营责任与诚信状况重点体现为向股东提供精准有效的财务数据信息。
从国内部分企业经营状况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并不良好,当中最明显的就是公司治理结构大大限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贯彻落实,未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效用。并且董事会缺少独立性,监事会设置往往流于形式,如此很难施展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效用,不能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公司治理必须开展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才可以降低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风险,推动企业的稳健发展。可是在当前企业内控当中,即便各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均积极开展大力的宣传普及,可是仍然有一些企业对内部管理缺少充分的重视,导致企业内控工作难以有序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对内控管理缺少认识,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不足,或是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内控人员也会因上层领导不够重视,很难开展有关工作,造成企业运营发展存在相应的风险隐患。并且,因为管理人员对内控缺少重视,内控对企业有关预测、监督与控制等环节均不能有序开展,就造成企业在运营发展中无法明确数据信息的精准性以及决策的合理性,对企业的长久稳健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4]。
企业是否能够及时高效地防控风险、解决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可是目前部分企业状况不容乐观,一些企业缺少全面的风险防控意识,缺少对风险隐患的敏锐性,对风险防控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未能达成共识,对风险防控与解决措施未落实到位,未构成健全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在出现风险时,一些企业缺少科学合理的应急对策,因而使风险防控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并没有达到内控标准需求,在企业内控过程中合理高效的信息沟通共享体系在提升企业运营成效方面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针对创新型企业而言,此方面的重点问题就是信息技术部门缺少高质量技术人才,因此在构建健全的信息系统方面存在不足,造成其运行成效降低;另外,人为操作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大大提升了企业信息外泄的风险隐患。此外,企业各个部门间管理信息沟通缺少畅通性,有关实例表明,许多企业并没有构建健全的信息沟通体系,造成信息出现滞后性。比如财务部门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专项管理部门,在会计核算、资金管理以及内控等层面具有关键的作用,可是因为企业缺少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造成财务部门与其余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大大降低财务部门监督控制效用。
目前,很多企业内部审计并不完善,仍十分形式化,并未切实起到良好的监督效用。追根溯源,其重点包含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以往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并没有过高的地位。当前,很多企业并未设置单独的内控部门,通常都是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置内审岗位,由财务总监直接负责此项工作。如此就会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缺少独立性以及严谨性,内审人员也就很难进行客观、公平的判断并开展合理的监督,让内部审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化。其次,很多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其审计内容侧重于财务审计,对财务数据信息以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展开监督,极少对企业管理工作展开审计。最后,因为企业从事内审的高质量专业性人才匮乏,并且当前内审人员由于自身素养较低,难以有效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
在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股权高度集中让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进行遭受极大的影响。如此就需要在日后的公司治理过程中,对股权结构展开优化。通过建立集中股权结构,引进个人或是其余投资机构,构成股东间互相制衡的关系。经过此种方式,可以转变以往股东股份过大的状况,进而充分施展自身的监督控制效用,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展开监督,把内控体系充分落实到位。在股权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可以开展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间互相制衡,为内控体系的健全奠定坚实的根基,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另外,为有效促进企业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需要转变原有股权结构调整对策,在开展股权结构优化过程中,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体系,构建长效约束体系,为企业的长久稳健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5]。
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与财务管理水平紧密相连,在财务管理效率高时,管理工作就会更具稳定性、规范性以及合理性,也能够彰显企业科学、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如要构建健全的企业内控制度,首先要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构建适宜企业自身的内控体系。为保证日后内控体系与对策合理、有效地完成,在构建制度体系过程中,可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规范开展制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需要综合企业自身章程与治理结构实行。其次,内部控制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开展之前可对企业全体员工组织培训,让员工有大概的认识,为员工实行内部控制工作打下根基,提升内部成效与质量。最后,在内部控制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当明确企业结构权责的详细划分,明确有关岗位职责。并且应当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同时将其落到实处,对工作当中存在失误或是不足等状况的员工展开相应的惩处,对表现优异、工作突出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员工对待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内控水平与效率,为企业内部财务绩效提供相应的参考。
首先,企业需要尽可能避免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由一人担任,并且从企业内控层面来讲,董事会务必合理选择总经理与有关管理成员,定期对其业绩展开评估,同时提出合理的酬劳方案,保证管理层各项运营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保护股东权益。其次,企业需要按照自身规模明确董事会架构,规模越大、业务复杂的企业应当更注重董事会成员结构方面的设计,防止董事会职权削弱现象。再次,企业应当提高董事任职标准与要求,吸引具备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水平高以及更强胜任力的人才进入董事会,在专业能力以及经验方面可以互相弥补,同时明确每位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与工作职责,从而提升董事会决策目标的合理性,让内部控制监督效用能够充分施展出来。最后,企业还需要对董事会结构展开优化,合理提升独立董事、职工董事占比,缩减独立董事、职工董事任期,提升其法律责任以及独立性,并且对其任职要求、薪酬待遇以及权利义务、工作时间等进行详细规定,构建对独立董事、职工董事的绩效考核体系、奖罚体系以及披露体系等,从而督促其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
首先,强化对董事会的管理监督。董事会是企业的核心,对企业经营发展以及各项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协调董事会和股东会议、监事会以及管理层之间的关联,让其处在利益均衡点,已是企业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强化对董事管理,降低外界对董事会的干涉,确保董事会独立性。并且构建对董事会的审计机构,定期对内控展开监督和评估,有助于提升董事会管理成效。只有董事会管理得以完善,公司治理和运营才可以更具实效性。其次,要严格分离职权。我国实行的《公司法》对董事会以及管理层职权明确划分,要求董事长与首席执行官不可由一人出任。董事长引领董事会,保证董事会效用与议程设计各个方面的实效性,务必在规定范畴内行使权力,不可僭越职权范畴内的权利上。企业管理层务必严格根据职权进行详细分工,主要负责日常运营管理、执行董事会各项决策。此种职权分离能够有利于权利的平衡性,加强董事会具体职责与独立运营管理层的辨识能力。
首先,内部审计凭借其权威性以及独立性可以充分施展其效用。因此,必须单独设置内审部门,让其不但可以脱离财务部门,还能够不受财务部门的干涉与影响。其次,拓展内部审计工作范畴,转化审计思维,加速其由以往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型,全面施展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的特点与效用。另外,企业领导需要全面意识到内部审计的必要性,构建有关的规范体系,提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要位置,同时投入一定的成本资源引入高质量专业性人才,并且对内部审计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提升其内审水平,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的内部审计效率。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对企业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公司治理成效,高效合理的公司治理是促进内部控制持续发展与健全的保障,两者无缝衔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剂。文章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对其重要作用进行阐述,提出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具体措施,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优化与完善,以期对企业的长久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