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平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福建 德化 362500)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网络已经覆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也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逐渐渗入并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形式单一、模式固定,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对移动互联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大学生,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必须借助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教学“动”起来[1]。基于此,有必要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巧妙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引入思政课教学。实践证明,“互联网+”时代,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做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衔接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信息素养。
混合式教学是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教学对象和主体,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双向循环、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原有的认知系统中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建构方式具有多样性。而学生的学习则是通过新旧经验间的反复作用而自我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2]。可见,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该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知识。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达到教师精准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线上教学,主要是指通过网络学习平台选取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活动等。教师可以通过钉钉、腾讯会议、Moodle、智慧树、职教云等平台,依照教学进度开展直播授课、实时互动答疑,也可以把课程制作成多个微课视频共享至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线下教学是指依据教材、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等组织开展的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把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需求作为切入点,灵活挑选教学方法,合理科学构建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交流、探索的平台,进而促使学生不仅可以在线上进行主动学习,还可以在线下主动参与。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他们在线上能开展直播授课,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上传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下能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下课堂教学,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线上教学是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和关键环节,随着学生线上学习过程及成果列入课程综合考核,线上教学的地位逐渐变得和线下教学一样重要。线上教学支持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开展个性化学习,而对于学生有疑惑且无法第一时间解惑的教学知识点,就需要通过线下教学进行答疑解惑、着重解决。线下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地把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及学习效果以测试、问卷分析、投票、讨论答疑等方式反馈到学习平台,变灌输为启发,形成循环教学。现阶段,各个高校的发展情况不均衡,现有的信息化教学条件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最大程度发挥传统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融合优势,进而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学衔接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教学衔接不够紧密,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一是教学衔接整体设计思路不清,未能体现线上线下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线上章节小测易错易混及有误区的题目不能及时讲解,线下教学未能充分关注并解决学生线上学习疑难困惑点等。二是各主题单元教学内容衔接不佳,线上线下知识体系相差较大,线上学习平台展示内容和线下课堂讲授内容基本处于分割状态。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点时,常常存在大而空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线上学习困惑及实际问题,很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三是部分高校线上学习平台只是单纯建设,而不求所用,线上教学资源重合且盲目堆积。这种教学实践不关注线上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忽略了学生学习成效。
传统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单一,虽然也会结合学生平时出勤、课堂表现等采用多元化方式考核,但有一些高校依然把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考核评价。线上教学考核评价中的过程性评价以线上学习数据为依据,但也易因代看、代考问题出现考核评价结果的失真[3]。调查发现,学生线上和线下学习的主动性存在差异,线上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相关考勤监督功能不完善,线上讨论题存在学生不回答、乱回答、师生互动不够紧密的现象。可见,任何一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都容易出现考核评价结果的失真,难以多角度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忽略了学生自我评价及同伴互动评价,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评价的机会微乎其微。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注重期末考试,忽略了课堂学习的过程,上课时会经常出现交头接耳、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不会融会贯通等问题,学习主动性较弱,导致教师难以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难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有些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不到位,信息化水平低下,仍然是采用面对面的传统授课形式。这种“粉笔+黑板”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低,难以实现教学相长。调查发现,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职称、工作量、科研等压力,难以把精力、热情全部投入到教学过程,也未能根据教学目标、专业特色、学情、授课进度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线上学习互动较少,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同时,教师学习平台、技术手段应用滞后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衔接效果。
高校思政学科的系统严密性决定了其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思政课教师应理清思路,善于研究及应用教学规律,深挖思政课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性,掌握线上线下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客观认知规律,整体设计教学衔接方案,让学生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全过程,帮助其形成全面系统、结构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方案包括学情摸排、教学内容衔接、教学进度衔接、线上线下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组织方式的优化调整等。课前: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注重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时更新教学资源,整合、提炼知识点并发布学习任务,变督促为引导,指引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完成线上学习任务且做好课堂研讨准备。在课前学习阶段,学生可以观看微课视频,熟悉教学内容,随时反馈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对线下教学内容、方式等进行合理调整、科学安排。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精讲知识点,通过师生研讨、典型案例分析等着重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开展个性化教学。课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和思想情况,巩固知识,布置可操作性的延伸作业,强化拓展,如思政作品展示、调研报告、党史学习图片分享等,学生在学习平台展示作业并进行自评和同伴互动评价,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线上学习的兴趣。
通过教学的整体设计,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把知识内化成为能力素质。
未来学习是一个逐渐走向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过程。
线上教学内容应恰当、合理,有效地支撑线下教学活动。教师需及时更新学习平台内容,至少提前两周把每个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学习任务、微课视频、课件、时政热点、测试题库等上传至学习平台,每项教学内容都需严格把关,确保政治导向正确,学习资源权威、严谨、实用。线上专题研讨的设计要尽量有趣、新颖且贴近学生实际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实现实时互动、讨论、互评、思想碰撞。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例如以钉钉直播、云班课等形式,也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中的群聊、讨论区、互动评价等功能促进师生在线实时沟通和互动交流。学生能随时回看直播视频、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自主学习,感悟真谛。
线下教学应能巧妙解决、有效突破各主题单元重难点,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实地调研发现,线上自主学习的最大弊端即缺少实时互动,教师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因此,线下教学要能巧妙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观察、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获取学生需求,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开展分层教学,确保教学“不断线”。面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枯燥的现状,思政课教师应善于钻研教材,重构教学内容,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开展专题化教学,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学生普遍讨论关注的问题在线下教学的过程当中进行讲解,也可以就线上讨论话题通过课堂研讨、辩论的方式巩固深化。同时,合理设置安排线上线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授课学时、教学重难点等,设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任务,灵活驾驭课堂教学,防止线上线下教学的分隔、断层现象。线下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思政课教学特点,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有效问题”为突破口关注解决线上学习易错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达成思想共识,搭建起线上学生主动学习、线下教师针对性讲解的合理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评价应注重体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在提升教学有效性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价值。
线上教学评价,侧重学生过程性评价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网络学习时长、资源查看、活动参与、作业完成、章节测试、在线学习互动情况如提问、发帖、讨论、回帖等。为了更准确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师需完善线上学习平台考勤监督功能,提前向学生介绍考评细则,设计好教学活动与课后互动评价作业,依托在线学习平台的学习进度条、经验值累计分数等进行动态考核记录,进而促使学生可以对每节课的学习进行关注,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
线下教学评价,侧重学生课堂表现及实践教学活动参与度、实践成果等。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变成为能力素质的关键,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促使学生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当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包括渊博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专业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先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教学数字化资源,并把课程资源发布到学习平台,而要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线上教学水平。教师个人也需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发展,注重新技能的学习,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力较弱的多为老教师,因此在“老带新”的教师结对帮助中,也可以由信息化能力较好的年轻教师对老教师进行帮助,双方共同进步。此外,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师个性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直播授课,教师都应自信、满怀激情、声情并茂地教学,以理服人,教会学生,以情动人,感动学生,这样的思政课才能赢得学生喜爱。
网络环境顺畅、信息化学习平台稳定有助于线上课程的顺利实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想要有效运用混合式教学,做好线上线下衔接工作,离不开完善的教学保障机制如优越的网络环境和稳定的信息化学习平台。高校应营造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创建课程制作和信息化教学团队,开发和建设在线教学课程。在线下课堂方面,应尽可能实施中小班教学,教室要配备多媒体设备,校园要实现网络全覆盖等,以便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打开在线学习平台进行作业评讲、问卷数据分析等。同时注重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混合式教学实施创设良好环境。
教学既是艺术又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校情、学情和课程教学特点等,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工作。教师要用心、用情上好思政课,充分发挥出混合式教学的作用,增强教学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