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仙源
近年来,诸如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每逢寒暑假都照例给莘莘学子布置“感恩作业”,号召他们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做做饭、刷刷碗、扫扫地。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还刻意布置了一道计算“经济账”的特殊课外作业,叫他们算算自己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所花父母的生活费、医药费、学杂费、交通费、购置费、零花费等各项开支的总和。
不算不知道,粗略一算惊一跳。按照学校所开清单算完账后,他们不约而同默念着王铮亮《时间都去哪了》中的歌词,“生儿育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久难平复。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想到父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耘,不禁嚎啕大哭:“原来我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花费父母的钱竟上百万元了!”
當家方知油盐柴米贵。似此引导学生亲自计算花销账,让其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感之以情,自然比口头说教来得具体、形象、生动,不失为一次“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情感滋润尝试。对此积极作为之举,应当叫叫好,鼓鼓掌。
不过,论人处事,从来认识自有深浅,境界各有高低,效果自然也有大小,切莫“独恋一枝花”。君不闻,“母(父)爱如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规训早已告诫我们,其十月怀胎之苦、屎里一把尿里一把之累、克勤克俭养育之辛劳,乃至愿以自己生命相许、相换之无私精神,可不是一笔经济账就算得清、还得了、摆得平的。即使“两清”,谁也不亏欠谁的了,又有何“深义在焉”?还不是落得形同路人,叫血浓于水的亲情荡然无存?可知慈爱无价、大爱无疆,机械地量化、物化,未免失之简陋、肤浅,不无滑进形式主义泥坑之嫌。
更何况,把骨肉之情也一味数字化、金钱化,还很有可能给下一代带来不良暗示,产生负面影响。质言之,引导孩子们以“还账”的心态去感恩,说不定以感恩为初衷,却以“减恩”为结果,得非所愿,愿非所得,适得其反。似此以“感恩作业”作为开场锣鼓,引起对不知感恩痼疾疗救的注意,虽无可厚非,但如果就只停留在“算账”层面,显然不够,不能到此止步!感恩教育也是一项“慢工程”,绝非完成几次“作业”就能“交差”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对儿女们的爱是太阳底下最无私心的,既比山高,也比海深,是绝对不求任何回报的。如果硬要扯上“私心”“回报”一类词语的话,那就只有如下一点:天下父母都希望儿女远远超过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正成为他们此生的骄傲。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只有儿女超过自己,一代胜过一代,时代才能前进,民族才有希望,前途才会无量!
实践反复证明,凡是能用金钱摆得平的事,都是小事,也算不了什么事。而感恩是一种情商、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处世态度、一种时代风尚,更是一种自觉行为,说到底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一种责任,内缘于心,外化乎行。感恩也不仅仅局限于感恩父母,还要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人民,回报社会……绝非狭隘私事、等闲小事、些许碎事,断非可以用金钱买得到的商品。从灵魂深处懂得感恩的人不用同他算账,不懂得感恩的人与之算了也白算,白算何必算?所以,感恩教育尚需蹄疾步稳,决不能落入用钱“摆平”或“交差”的俗套、窠臼。
陈明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