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萍
“双减”政策落地,是重大教育改革的号令,家长们说:孩子们轻松了,我们干什么呢?我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承担着神圣的教育使命和担当,第一条就是培养好习惯——做人的习惯、学习的习惯、生活的习惯等等,都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讨论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一位记者问一位诺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或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老人答:“在幼儿园。”记者惊诧:“学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致歉等等,从根本上说,我学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可见从小从细微处养成好习惯,就是人生的“根本”。我们不少家长不也是这样规范和要求孩子吗。所以,教育家叶圣陶精辟地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习惯。”
身边的朋友都说我办事认真,我一回想,那起始于“橡皮事件”。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妈总说我作业马虎,橡皮不离手,有一天老妈把橡皮拿走了,我赶忙去央求,老妈说,限你再用三天,之后不准用了。从此我聚精会神,全力写好每个字,天长日久竟养成了习惯,办什么事都细心。我清楚地记得,上小学后父母就提出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做。“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几十年过去了,比如出差住旅店,无论条件优劣,临走时都把床铺被子、桌上陈设、厕所用具收拾得有条不紊,整齐如初。今年暑假去农家院,孙子说别人都不收拾啊,我说咱要收拾,一是对别人的尊重,二是说明你的素养。可见好习惯都是从细微处培养起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万丈高楼平地起,小事是大事的根。
习惯是长期养成的、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好习惯是最有力的人生向导,是做人的基本,是美德的外顯。它犹如一束鲜花,有享不完的益处,成为取之不尽的储蓄;而坏习惯像锈,足以使灵魂的钢铁腐蚀殆尽,成为一辈子还不完的债务。有人调查了148个杰出青年,发现他们从小就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未完成作业面对游戏,60.13%坚持先完成作业;66.8%喜欢独立做事;79.73%对不公平的事感到气愤;54.05%经常制止欺负同学行为等。另,又对115名死刑犯调查,较差的素质和诸多不良习惯是悲剧之源。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好习惯的养成既是难事也是大事,靠“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过程。首先是耐心讲明道理,这叫“认知”;调动孩子对家长要求的积极情绪,即“激情”;孩子的自觉不会自然形成,要经常提醒督促,磨炼坚持力,这叫“练志”;最终引导孩子去做,这点最重要,叫做“导行”。《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里的“习”主要指实践,而且要时常、经常。要学懂巩固知识或学问,必须边学边练,在做中学,养成好习惯更是如此,要精准,一人一策。最近,邻居刘姐改弦易辙,不再刻意追分了,围绕孩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珍惜时间、树立责任意识等方面,想了很多作法,并跟老师配合,每天检查督促,表扬批评,力求形成学习自觉和习惯。她说,要养成好习惯,不“习”怎么“惯”?父母是好习惯的老师,要尽职尽责,不能嫌麻烦,今天我们培养孩子好习惯,明天好习惯会成就好孩子,这是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勾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