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兵 李资源 向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1 年8 月27 日至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这为新时代做好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湖北下辖1个自治州、2个自治县、12个民族乡镇和37 个民族村(街道),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加强对湖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推进湖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和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笔者近期在湖北民族地区“一州两县”调研的情况来看,新时代湖北民族地区优秀文化保护及传承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传统文化挖掘深度不够、文化资源盗用和滥用频发、创造性转化及创新发展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加强湖北民族地区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
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文化发展政策措施,各部门通力协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及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湖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湖北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要结合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新兴增长极,推动形成“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战略布局。同时,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文化强省建设制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推动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和组织保障。
湖北省“一州两县”建成了一批城市民俗博物馆和乡村民俗博物馆,能够静态展示反映民族文化及习俗的实物、照片和影像;组建了一批民族文艺表演队,能够动态表演乡村民族文艺剧(节)目;创办了一批非遗传承馆、民间艺术大师传习所等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能够活态传承乡村民间艺术。例如,恩施州通过考察筛选,将26 个项目列入全州首批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范围,正式启动全州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全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水平和文化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打造了《太阳照在屋顶上》《黄四姐》《爱上硒施》《龙船调的故乡》《老兵》等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文化产品。
湖北省坚持民族文化精品“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与知名度。2016 年以来,湖北省民宗委每年投资100 万元打造一批以文学、戏剧、影视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精品。以反映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动漫电视片《土家石榴娃》在央视热播;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传统体育运动竞赛等活动中,大型现代南剧《吐司夫人》及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等非遗项目、“板凳龙”等文化剧(节)目脱颖而出;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景点举办土家山歌大赛、民族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以文旅融合助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出恩施女儿城、长阳清江画廊、咸丰唐崖土司遗址等民族文化特色景点。
湖北省加强对民间历史、故事、歌曲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出版了一批富有影响力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以民间文艺“五套集成”和《田氏一家言注释》《容美土司史料文丛》《卯洞集校注》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古籍著作,以《唐崖土司概观》《容美土司概观》等为代表的土司文化研究著作,以《容美遗风》《捡拾民间珠贝》《我爱土家门前路》等为代表的中小学地方专用教材,以《车溪民歌》《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土家山歌》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图书,等等。《父亲原本是英雄》《武陵王》等文学作品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湖北省各级民宗工作部门和文化旅游部门加大了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力度。例如,发掘、改编、创作新剧目,依托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和游客需求提升了节目和产品质量。通过网络强化影视、节庆等宣传方式,将利川灯歌、龙船调歌舞、肉连响表演等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节目打造成文化旅游IP,强化文化符号。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注重保持文化原有内核,优化表现形式,形成文化旅游融合氛围,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民族文化现代化改造机制。
湖北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湖北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决议所提出的“坚持和完善文化强省建设制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仍存在差距,主要有以下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重经济、轻文化”的声音仍不绝于耳,市场主体的趋利性比较严重。对保护民族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引发了传统文化的存续危机。随着老一代民族文化传承人相继离世,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出现逐步走向“沉睡文化”的风险。以土家族语言为例,土家语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功能已基本消失,懂得土家语的专业人士十分缺乏,土家语术语使用不规范甚至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苗语、羌语等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也面临同样问题。在多种现实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湖北省部分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传承困境和断层断代风险。
在民族服饰传承发展方面,湖北省部分地方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将同一民族的服饰元素随意篡改,造成款式混乱;二是将不同民族的服饰元素任意组合,造成张冠李戴。在民族建筑方面,也存在规划设计不合理、民族文化融合不足等问题。在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部分建设规划未能有效吸收民族文化精髓,而是通过在现代建筑外墙添加装饰、复制民族风情街区等方式,刻意体现民族元素以达到商业包装目的,影响文化景观美感,背离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初衷。在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受市场化、商业化影响,对民族文化内涵把握不准确,致使一些低俗、虚假的民族文化元素充斥旅游市场。此外,也存在导游对当地民间文化不熟悉,错误传递民族文化知识等现象。
随着传统文化资源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消失,传统技艺在市场经济浪潮下的传承困难愈发突出。近年来,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乡土人才大量流失。现有传承人年岁普遍偏大,参与文化传承获得收益难以保障日常生活开销;青年人对少数民族文化认识程度不深、学习兴趣不浓。文化旅游、民族宗教等部门编制不足,专职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人员较少。非遗保护机构缺乏在专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物,美术设计、音乐编曲、新媒体技术运用等专业人员紧缺,影响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提档升级。
湖北省多数民族文化企业规模有限,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企业内部专业技术和研发人员相对缺乏,产品的创新性和生产能力不足,很难形成规模效益。民族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投资主体渠道比较单一。社会参与投资刚刚起步,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投资民族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一些地方缺乏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部分民族地区尚未制定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整体规划,部门力量整合不足,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实际工作带有盲目性、随意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既面临新机遇,也伴随新挑战。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打破过去的老观念、老做法,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为重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研究和探索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的新机制、新路径。
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文化由各民族优秀文化汇聚而成,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要深入发挥民间文艺、民俗文化等文化类型在歌颂美好、讴歌英雄、鞭笞邪恶、弘扬正义等方面的功能,发挥民族文化在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打造一批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旅游景区的典范,创建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产出基地,将其打造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平台,中华优秀文化荟萃的大舞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大讲台。要广泛搭建优秀民族文化展示平台,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开展经常性、群众性、大众性的民族文化活动,扶持“三棒鼓传习馆”“幺妹艺术团”等一批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团体扎根基层,使其成为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传播民族团结政策、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主旋律的重要载体。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湖北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必由之路。要充分挖掘少数民族多彩文化资源的精神实质和内涵,统筹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和融合,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项目和民族文化景观,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休闲度假胜地和旅游目的地。以民宿产业为依托,加强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基地建设,让游客“玩得好”“留得住”“住得下”。要运用现代理念和技术设计,开发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丰富文化旅游商品。特别是要发挥土家女儿会、牛王节等特色民族节庆活动的品牌效应,推动特色产业品牌转型升级,将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歌舞与旅游项目深度融合,真正带动当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战略规划总要求中的多个方面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密切相关。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推动文化振兴为契机,以中国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申报和保护为抓手,推动特色村寨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升优秀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目前,湖北省共有64 个村寨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仅恩施州就有54 个,其中,来凤舍米糊村、宣恩彭家寨村、鹤峰屏山村、咸丰麻柳溪村、恩施枫香坡村等民族文化村寨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要以打造这些特色村寨为样板,从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提升民族文化保护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有机衔接。
运用现代科技做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打造有影响力的影视、动漫、戏剧等作品。要通过声音、文字、影像、超文本链接、云技术等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扩大民族文化的受众面和传播范围。要将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现代传媒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充分融合,打造“网上非遗馆”,推进传统手工艺、非遗产品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要发挥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开放性、互动性、体验性、及时性等特点,以“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为载体,推广民族文化、销售非遗产品,助力民族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示其历史魅力和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