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2005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以多种形式开展了“两山”论实践。截至目前,全国已发布5批次共计136 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自然保护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是践行“两山”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载体。本文拟以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作粗浅分析。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鄂西南武陵山区的宣恩县境内,属我国三大特有现象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的核心区,处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保护区总面积345.5 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珙桐、钟萼木、红豆杉、黄杉等为主的珍稀植物和以林麝、黑熊、鬣羚等为主的珍稀动物及其生长栖息环境所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保存完好的970 公顷山地泥炭藓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内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列为中国优先保护领域和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践行“两山”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以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在保护中强化红线意识,做到保护管理科学。一是加强基础建设。累计投资2000万元,修建管理站3处、科研监测用房1栋、管护点及哨卡12 处,设立各类宣传标语牌、警示牌、界碑界桩等基础设施。二是构建管护体系。建立局、站、村三级管护网络体系,科学设定巡护线路,资源监管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聘请生态护林员94 名、兼职护林员32 名,强化日常巡护。三是压实管护责任。制定《护林员管理办法》,明确管护范围,使用巡护App管理,落实“两防三护一报告”要求,推进生态治安巡护规范化。四是强化监管执法。先后开展长江生态大保护、“昆仑五号”等行动,依法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办理涉林行政案件29 件,处理违法人员43 人,侦办涉林刑事案件7 件,打击涉嫌犯罪人员9 人。通过这些行动,林政秩序不断向好,森林植被得到较好保护。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聚焦生态安全,灾害防控有力。一是森林防火成效显著。率先在恩施州域内建设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配备无人机6 台,建立“天—空—地”森林防火监测体系,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强化野外火源管控,实现保护区零森林火灾记录。二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有力。认真开展松材线虫病、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工作,保护区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0,测报准确率为95%,无公害防治率为92%,未发生疫源疫病情况。三是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发布《关于严禁在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法开展旅游探险等人类活动的通告》,依法劝返擅自进入保护区人员,排查整治山体滑坡地质灾害,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注重能力建设,加强科学监测。一是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全面完成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调查,完成鸟类和兽类资源调查,新增鸟类26 种,兽类6 种;完成两栖、爬行类动物补充调查,制作动植物标本100 余份。对73 棵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设置26个珍稀植物固定监测样方,布设112 台红外监测相机,野生动物监测影像3 次在央视《秘境之眼》栏目展播。目前,生物多样性监测已被纳入省级试点建设。同时,还建成森林气象监测网络。三是加强与各高校院所合作。分别与湖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成立“研究生工作站”,建立6 公顷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和45 个小样方,开展泥炭藓沼泽湿地恢复实验,形成指导泥炭藓栽植技术规程。四是科研成果丰硕。建立首个亚热带高山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科普系列作品《鄂西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探秘》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七姊妹山泥炭地不同深度腐殖酸物质的特性》论文在国际杂志《生态指标》上发表,编制出版了《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野外科考及彩色植物图鉴》《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古树名木》等书籍。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中创新活动形式,大力开展自然保护教育。一是开展系列活动。利用“中国植树节”“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节庆日,举办系列活动,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建成恩施州首个野生动植物宣教馆,深化媒体合作,开设专栏专版,做好政策法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入报道和公益宣传。保护区形象宣传片被央视多次展播,摄影作品荣获第五届“最美地球印记”主题科普活动照片组最佳人气奖。三是创建湖北省自然教育基地。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以长潭河管理站科研宣教中心、后河村宣教长廊、生态小径为依托打造省级自然教育基地。自然保护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中坚持共建共享,建设和谐社区。一是创新社区共管共建机制。如,在长潭河乡两溪河村开展社区共建共管试点建设,以社区共管促资源管护,引导辖区群众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实现和谐社区从共管到共建新格局。二是做活产业和乡村旅游文章。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支持辖区群众发展林下药材、林下养蜂等绿色种养产业,引导村民发展民宿、康养产业。打响“七姊妹山”品牌。注册“七姊妹山”系列商标,出台《七姊妹山系列注册商标使用管理办法》,授权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使用。2020 年,两溪河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共销售猕猴桃近2万斤,销售额近30 万元。三是加大“森创”力度。大力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推动保护区内森林小镇、森林村庄建设与申报,打造生态宜居村庄,提升村庄形象和影响力。
尽管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这些年有明显提升,但尚未牢牢扎根心中,对于环境保护依旧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的部分干部群众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的思想。面对环境保护问题精神懈怠、不想担当,存在“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求稳怕乱思想。如,认为保护区只要搞好防火就行了;心存顾虑,怕担风险,遇事推拖绕,不敢拍板,不敢主动干事,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只要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工作标准不高。
《自然保护区条例》自颁布实施以来,有力促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自然保护区“三区”分区管控要求高,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人为活动,实验区限制人为活动。但是,《条例》对此只有定性要求,无定量标准和负面清单。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为数不少的原住居民,如果要按分区管控要求严格落实,原住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又提出了新要求,保护区居民部分资源被禁用、活动受限,生态保护与民生事业发展之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日益凸显。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属喀斯特地貌,地形特征比较奇特。随着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投运,桥隧多、高边坡多,受周期性、季节性降雨影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同时,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应急和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药化肥过量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屡禁不止,地膜残留、畜禽粪便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收集不全,边远乡镇填埋不规范或焚烧不完全,农村“污水靠蒸发”的面上现状仍无改观。
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理应在践行“两山”论上走在前、做表率、当标杆。但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领导干部在生态建设上总体谋划不够、主动作为不够,推动“两山”建设办法不多。自然保护区分级分类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森林公安转隶后林草行政执法衔接不紧、部门联动乏力。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备,生态补偿标准较低,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排污权交易、绿色金融、林业碳汇等市场化机制建设还需突破。
《自然保护区条例》仅是一部行政法规,效力层级低于《森林法》等法律,充分发挥统一协调作用的高位阶自然保护地法需要尽早出台;部分相关法律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规定。林草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不能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实践中,林业行政执法像“棉花棒”,生态破坏处罚量刑偏低,执法成本大于违法成本。同时,新时代生态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也需要法律的保障、维护与强化。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树立“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守牢生态安全底线,不碰生态红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发展观,平衡和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生活、生产、生态发展空间,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根植“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遍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要。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战略定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捍卫者、宣传者和奋斗者。
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国土空间优化引导下的“多规合一”,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推进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严守生态红线,制定自然保护区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落实分区空间管控。科学编制整合优化后的保护区总体规划,细化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游憩、自然保护教育等专项规划。
一是丰富宣传载体。通过多样化途径、方式和平台来宣传生态理念,使生态理念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入脑入心。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育基地,建设生态小径、科普长廊、宣传亭、标识牌等宣教设施,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展示载体,让生态理念鲜活地存在于人民群众中间。
二是强化自然教育。全面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发挥保护区的自然科学普及平台功能,加强自然教育讲师、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让公众参与多种形式的自然保护实践,普及生态保护常识,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是加强宣传报道。深化与媒体的合作,做好保护政策法规、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的深入报道和公益宣传,促进生态文明理念传播,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加强对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物种与自然景观的保护,切实提升生态资产质量。强化森林资源提质,提升储碳能力。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加大森林火灾扑救应急物资储备、无人机巡护系统建设,构建完善的森林防火组织体系。提升有害生物、外来物种入侵、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能力。
二是实行最严格制度保护。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对毁林种菜、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全面实行“林长制”,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确保区内“山有人巡、树有人管、林有人护”,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三是实施生态修复与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保护修复工程,对保护区内影响生态环境的人工设施实施整治清理,加快小水电退出后的生态环境恢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培育健康的原始森林、山地泥炭藓湿地生态系统。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生态功能更加完备、生态成色更加浓厚、生态根基更加牢固。
一是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旅等林下经济,林下药材、林下养蜂等生态产业,改善农业生产模式,建设绿色有机农林产品基地,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用好硒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二是打造生态旅游。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地域及文化特色,发展森林生态游、民族文化游,促进研学旅游深度融合。耦合生态农业,发展林果、有机茶、粮蔬种植型和采摘型生态休闲体验产业,开发风景观光游、林果赏花采摘、村庄休闲体验等旅游项目。
三是开发康养产业。打造康养基地,依托已有林间步道、护林防火道等基础设施,推进森林康养步道、森林氧吧等避暑康养场所建设。发挥资源环境质量优势,积极发展森林浴、森林食疗等服务项目,研发、加工和销售森林饮品、保健品。
一是全面建立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强化生态环保理念,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技术,规范和扶持原住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生产生活活动。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创新人地和谐的生态产业模式。坚决反对不理性消费行为,使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是实施农村环境治理。开展农村垃圾、生活污水等综合治理,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建立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理体系。探索采用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等生态处理技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维护公共环境,抵制“白色污染”,减少塑料用品使用。
三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动“厕所革命”,加大农村节水型卫生厕所改造工程力度。鼓励农户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村庄绿化率,打造“林在山中,房在林中,果在院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美景,推动国家森林村庄建设。
一是完善保护补偿体系。一方面,加大纵向补偿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标准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递增机制,增强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提升群众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推进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实行区域间可量化可计算的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推动形成共抓大保护格局。
二是推动多元生态补偿落实落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差异化的税费制度,健全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资产特许经营权等制度。建立健全专项补偿、综合补偿、市场化补偿等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打造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建立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的交易平台,完善生态资源产权交易市场,推进排污权、用能权、林业碳汇等交易,鼓励社会投资主体参与生态保护开发与利用。
三是强化考核评价。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完善绿色发展考评机制,对环境保护责任履职不到位的坚决追责问责。建立生态环境破坏赔偿制度,形成生态破坏者赔偿、保护者得到补偿的运行机制。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
四是健全法规体系。加快推动自然资源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推动出台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等法律,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加快自然资源单门类法律修订,完善并形成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协调统一的自然资源法律体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要人类不辜负大自然,大自然就不会辜负人类。人与自然永远是相辅相成的,理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矢志不渝践行“两山”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奋力书写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