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中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

2022-02-05 23:32:44王文山
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舆情领导干部

○王文山

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媒介生态,网络成为传统安全的重要衍生场域,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重大疫情是一场灾难,也常常是敌对势力借以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域。在重大疫情应对中,领导干部是统筹规划的决策者、工作部署的落实者、奋战一线的工作者,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又要做好网络风险应对。

一、构建信息动态发布机制,防止疫情危机演变为舆情危机

移动互联网是当前信息传播的第一渠道,疫情往往与网络舆情相伴。“舆情是以事件为核心,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其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极易发生”[1]。重大疫情衍生的负面网络舆情极易引发公众的心理恐慌,后者往往比疫情本身更可怕、危害性更大。领导干部必须以有力的举措,建立公开、透明、及时、准确且具有公信力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时消除公众心理恐慌,防止疫情危机演化为舆情危机。

一是建立信息审核把关制度,提升信息发布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重大疫情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人类认知有限、难以应对等特点,加上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信息孤岛”,不断考验着领导干部的的执政能力。对此,领导干部作为个人要严于律己、谨言慎行、恪守职责,代表组织则必须做好信息的“把关人”,当好传播规律的“研究者”,顺应全民化传播、社交化传播、网络化传播、即时化传播潮流,充分发挥各类网站、公众号等媒介的宣传作用,以工作实效提高公信力。

二是及时消解不实网络热点,化解公众盲动情绪。重大疫情中的各种不实信息,在缺乏“把关人”的互联网、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平台上,很容易形成一个个公开发布的不良信息源,众多不良信息源的聚集会形成一种网络势力,滋生网络风险。重大疫情发生后,不分真假的信息往往短时间内会形成网络热点,受到广泛关注、绑架公众认知。如果任其发酵,很容易引发舆情危机;如果应对不力,重大疫情马上会演化成新的衍生危机。领导干部必须充分尊重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及时发布真实权威信息,密切关注、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困惑,准确预判、快速疏解舆情热点焦点,善于利用新兴媒介,正确引导舆论发展走向。

三是全面消除群众恐慌心理,引导公众进行理性思辨。面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群众往往容易陷入恐慌。法国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这种来自本能恐惧的情绪力量,的确具备了传染病一样的威力”[2](P10)。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化时代,各类谣言非常容易形成热点,大大削弱了正确疫情信息的传播效果。领导干部必须主动担当崇高的政治使命,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多渠道全方位传播防护知识,铲除谣言产生的土壤,避免真实信息传播出现真空,及时消除群众恐慌心理,将公众由情绪化引导回理性化,避免重大疫情演变为舆情危机。

二、构建网络监控评估机制,防止疫情危机转化为政治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任何矛盾和问题都有可能借由网络发酵演变为政治危机。重大疫情的应对一般采取战时体制,往往有一些非常举措,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会产生一定影响。领导干部如果站位不高、能力不足、引导失向、管控失当,极易引起群众对立,给敌对势力提供借口和可乘之机,将正常应对举措解读为政治事件。对此,领导干部在确保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始终提高警惕、关注网络舆情,实现有效应对。

一是建立科学的防控体系,有力保障群众正常生活。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更多地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学,一句话,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错误,我们的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3](P142)重大疫情的应对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领导干部必须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构建科学高效、运转有序的组织协调体系,建立包括应急值班体系、后勤保障体系、卫生防治体系、安全保卫体系、舆情处置体系、信息报送体系、督查考核体系等在内的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在疫情防控中既要当好稳定器、压舱石,做好组织保障,又要当好指挥官、调度员,主动冲锋陷阵。领导干部安排周密、保障有力、靠前指挥,群众思想稳定、生活有序,就不会给任何外部势力以任何可乘之机。

二是建立稳定的心理支持体系,及时做好群众心理疏导。重大疫情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等造成有形的损失,还对人们的社会心理、理想信念、人生态度、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产生无形的影响。面对突发性的重大灾难、重大疫情,由于对事件成因、破坏程度、持续时间、发展趋势等短时间内难以正确判断和科学估计,人们往往具有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无助心理。在思想意识上,人们有可能被社会谣言迷惑,被邪教组织拉拢,容易陷入唯心主义,产生迷信思想,动摇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行为方式上,出于本能地自我保护,可能出现严重违反社会公德、极其自私的行为。如,盲目囤积各种物资会使社会物资供应产生混乱、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在重大疫情应对中,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沉稳应对、率先垂范,及时组织心理咨询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等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全面融入疫情工作,在与网民沟通中要做到姿态平等、语言温情、举措详实,及时解疑释惑,向社会传递信心。

三是建立动态的舆情研判预警体系,及时引导网络热点走向。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遏制与渗透越来越剧烈,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制造热点,企图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对敌对势力来说,重大疫情、移动互联网为他们对我国实施“松土工程”和“颜色革命”提供了“天赐良机”“廉价平台”。重大疫情发生后,在信息渠道多元、信息内容模糊、信息语境失真的情境下,“信息孤岛”构成信息共享传递壁垒,有关疫情及疫情应对的各种舆论在网络媒体、社群和圈层间酝酿、激荡、涌动、扩散、聚集、变异。领导干部必须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评估舆情影响,不断修正舆情走向,让信息传播回归理性轨道,防止负面舆情向政治领域漫延渗透。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利用人们对疫情的无知,制造恐慌心理者有之;利用局部的混乱混淆视听,制造对党和政府总体的信任危机者有之;利用相关组织和人员应对中的瑕疵,借助网络设置议程、制造热点、干扰舆论、挑起事端,攻击、造谣、诽谤党和政府在应对重大疫情中的正常工作举措,进而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者有之。为此,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全局思维、前瞻思维、底线思维,既要推动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审核、网络舆情动态监测、网络舆情研判预警工作体系,完善事件信息流通的报告、把关、指挥、发布、沟通机制,及时筛选剔除不实信息,做到信息发布真实及时、社会质疑批评澄清精准高效、错误虚假信息更正快速有力,还要善于发动群众、引导群众、依靠群众,擦亮群众眼睛,让理论说服群众、被群众掌握,打一场网络意识形态的人民战争,不给敌对势力和不怀好意者任何机会,防止疫情危机转化成政治危机。

三、构建正面信息生成传播机制,防止疫情危机变异为信仰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信息生成方式多样、舆论渠道多元的全媒体时代,疫情传播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领导干部必须构建正面信息生成机制,充分供给正面优质内容,防备局部应对不力影响党和政府公信力,防止个体失范行为影响社会总体精神文明,防范封建思想糟粕借重大疫情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最终由疫情危机变异为群众的信仰危机。

一是客观报道抗疫行动,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疫情是人民的不幸遭遇和沉痛记忆,疫情应对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治理效能。领导干部要对疫情报道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宣传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展现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彰显舍生忘死、同舟共济的责任担当,体现科学严谨、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培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使命意识,宣传文明健康、讲究公德的生活方式。

二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疫情容易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封建迷信思想传播的土壤。疫情发生是人类的灾难,但疫情应对也是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机遇。领导干部要带头坚决抵制、及时揭穿、全面制止封建迷信、伪科学和邪教的传播,加强疫情基本知识的宣传,倡导安全、卫生、文明的生活方式,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树立社会价值标杆,弘扬社会新风正气。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在疫情应对中树立宣传典型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发现典型、培育典型、宣传典型。要关爱抗疫一线的医疗人员,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医患关系,有效缓解医患矛盾。要宣传党员干部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宣传社会各界为抗疫工作做出的创新举措、取得的重要成效。领导干部要指导宣传人员积极发现凡人善举中蕴藏的伟大力量,形成正能量传播的“辐射源”“发散点”,让群众了解“微行动”能够产生“大影响”、“小善”可以汇聚成“大爱”,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体现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重大疫情的应对是涉及人民生命安全、涉及社会稳定和谐、涉及意识形态安全、涉及政权基础稳固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频繁的重大疫情应对中,已经形成良好的经验和制度,在疫情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工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领导干部既要带领干部群众做好有形的疫情防控,又要增强政治意识、确保网络安全,引导网络舆情向着有利于安定团结和改革发展的方向发展,实现疫情有效防治、网络风险有效化解、意识形态有效巩固。

猜你喜欢
舆情领导干部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军工文化(2017年1期)2017-03-14 10:11:20
领导致辞
印刷经理人(2016年9期)2016-12-20 16:02:55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不能比领导帅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08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