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丽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湖北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8年,十堰市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地级市。在此基础上,十堰主动融入湖北省“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战略布局,积极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先行区。
打造具有持续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先行区,不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任务,也是十堰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
从地形地貌来看,十堰市北抵秦岭,西连巴山。十堰市的竹溪县、竹山县、房县、丹江口市、郧西县、郧阳区6 个县市区均位于秦巴山区。按照2010 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秦巴山区是限制开发区域,被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类型和发展要求,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应为“减少林木采伐,恢复山地植被,保护野生物种”,以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从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所以,地处秦岭和巴山相交地带的十堰市,是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重要生态区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十堰市必须加强生态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截至2022年1月7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447.12亿立方米,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支撑。而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和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汉江库区主要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作为水库最主要的注入源,汉江多年平均注入丹江口水库的水量约350亿立方米,占入库水量的90%以上。作为“北方水井”,十堰市必须推进全域生态建设,把水质保护和污染防治作为政治责任和长期任务,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
十堰市是一个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城市。汽车产业是十堰市的经济命脉。一方面,汽车产业让十堰市从一个只有几百人居住的小山沟发展到现在拥有3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从一个仅有几个铁匠铺的山区小镇发展成为以汽车工业为主导、有上千亿元固定资产的国家重要制造业基地。但另一方面,汽车产业在给十堰市经济带来辉煌的同时,相伴而生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开始凸显。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十堰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践行“两山”理念,从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污染治理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传统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早在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里,就确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全国扶贫开发主战场,排在第二位的就是秦巴山区。十堰市作为秦巴山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所辖的8个县市区均被纳入秦巴山扶贫攻坚片区,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高达84.98万,贫困发生率33.9%,高于全国25.4个百分点、全省19.7个百分点,不仅是重要的主战场,而且属于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产业是关键,而十堰市最大的产业资源是生态。这就决定着十堰市必须走生态扶贫、生态振兴、生态宜居的道路。
十堰市生态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十堰市已建成7类65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726845.93hm2。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层次上,十堰市呈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共有动植物3000多种。此外,十堰市水资源比较丰富。据统计,十堰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489条,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多万千瓦,占湖北省蕴藏总量的四分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十堰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整体较优。丹江口库区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部符合水环境功能区划Ⅱ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
2000年以来,十堰市基础设施极大改善,3环7横10纵的城市中心区骨干路网基本形成,累计建成103公里的管廊基础设施“地下大动脉”,成为全国示范样板。高标准建成污水处理厂116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6.04万吨/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及以上;建成各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42座,处理能力达到4218.6吨/日,城镇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模式。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点79个,被国家环保部门誉为全国黑臭河流治理的样板和典范。累计建成海绵城市25.44平方公里,水源涵养能力大幅提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43%,绿化覆盖率42.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9平方米。
十堰市历史人文资源特色明显,汉水文化、武当文化、秦楚文化、流放文化、沧浪文化等辉煌灿烂。这些文化资源传承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如武当山道教文化中涉及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折华伤枝,实于市里,金刃加之,茎根俱尽”等思想就是中国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成为约束人与自然关系的十堰文化传统。
2014年开始,十堰市与北京市因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对口协作,水质保护、民生改善、产业转型、合作交流等539个项目相继实施。截止2021年,北京市累计投入对口协作资金18 亿元,先后促成京能热电、北京碧水源、北京排水集团等49家优质绿色企业落户十堰,建立北京市、十堰市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帮助十堰市330多个特色优质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在国家及省、市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十堰市突出做好“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绿色发展”三篇文章,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全国美丽山水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殊荣。
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堰市要高质量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先行区,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北贡献十堰力量。
推动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两山”转化。一是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研究自然资源生态价值量化评价方法,编制生态资产价格综合指数,构建生态产品及服务价值计量模型,将不同自然资源对生态的服务贡献统一度量为无差别、可交换的货币单位,为标准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是研制“两山”转化奖励引导机制。完善支持政策,搭建区际协商平台,利用十堰市旅游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引进先进信息技术企业和环保企业,共建“两山”银行,积极开展碳汇交易,加强绿色经济开发、自然资源转化、绿色金融服务等工作,探索生态产品及服务的溢价渠道,不断提高生态价值转换水平。三是完善稳步增长的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补偿机制。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财政”,将生态修复和保护日常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制定鼓励性政策,积极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和开发,通过“PPP”模式或特许经营模式形成生态补偿“造血”机制,拓宽投入渠道。
积极探索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以汽车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积极引进乘用车、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产业等项目,强化质量品牌,突出数字化改造,以工业机器人、高端模具、数控机床等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推动工业走高端化智能化之路。二是实施产业强农计划。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业态,做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文章,推动农业从以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向科研、生产、加工、贸易、观光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拓展。三是着力构建绿色新兴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优质高端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武当道教文化集聚区、汽车文化集聚区、汉水文化集聚区、黄酒文化集聚区、绿松石文化集聚区等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全面推进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要素的配置和整合。
积极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凝聚“两山”转化的人才力量。一是优化人才服务环境。采用“筑巢引凤+固巢养凤”双向人才战略,柔性引智、刚性引才,妥善解决新旧高层次人才认定政策衔接问题,确保人才政策的连贯性和吸引力,改变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等人才评价倾向,着力构建公平、高效、开放、持续的人才发展体系。二是搭建“两山”科研平台。整合十堰现有智库资源,吸引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来十堰设立科研机构,积极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三是设立“两山”建设军令状。提供充分的机遇和平台,集聚高端人才参与“两山”建设,引导更多人才要素流向新兴生态产业,为杰出人才开辟晋职晋级“绿色通道”,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
以道路为突破口,畅通“两山”转化的交通瓶颈,提高十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推动生态产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机场升级、高铁延伸、高速加密、公路优化”,构建“西出东进、外联内畅”的交通路网,全力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形成十堰市至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两小时航空圈”、至周边中心城市“两小时高铁圈”、至周边省会城市“3—5小时高铁圈”的交通格局。二是完善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创新运输组织模式,积极发展客货融合多式联运及公水铁空多式联运,不断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深入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提高“两山”产品的市场化指数。三是加强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积极推进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示范创建工程,充分利用物联网、空间感知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提高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缓解交通拥堵和资源环境压力。
牢固树立“两山”思维,打造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支撑、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两山”文化品牌。一是优化“两山”文化供给模式。充分挖掘武当文化、汽车文化、汉水文化、诗经文化等地方文化中的生态内涵,将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结合起来,建设一批兼具生态文化教育和休闲体验功能的生态文化实践基地。以生态文创为载体,整合十堰独特的人文、特产、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文化符号,实现生态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效益的三赢共生。二是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充分发挥世界环境日、“12.12”十堰市生态文明日等节日辐射作用,借助课堂教育、传统媒体、政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逐步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三是设立十堰市“生态文明奖”。开展美丽乡村、低碳社区、绿色企业、文明机关、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系列生态创建活动,推进生活生产方式绿色化,推动人居环境大改善,扩大生态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