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航运人才经验及启示

2022-02-05 21:49:00狄逸寅
交通企业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航运业航运强国

□狄逸寅 赵 睿

建设航运强国、交通强国,离不开优秀航运人才的培养。总结百年来航运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历程与经验启示,对促进航运教育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航运强国和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航运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运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有过辉煌与成绩,也有过苦难与曲折。从历史、社会发展的维度把握百年来航运教育的发展变化,是推动新时代航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1.曲折探索阶段

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于1909年设立,航运教育的发展就此扬帆起航。晚清邮传部尚书盛宣怀提出“商业振兴,必借航业,航业发达,端赖人才”,并于1911年成立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后更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这一时期,整个高等航运教育形成以吴淞为中心、多点建设、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东北商船学校、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等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37年7月7日,正当我国的高等航运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之际,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我国的航运教育受到沉重打击,甚至一度中断。1939年国民政府为继续培养高级航运人才,在重庆恢复商船专科学校,易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于1946年10月14日正式开学。这一阶段的航运教育是一段在曲折中谋发展的艰难历程,航运先辈们为挽回我国航政主权作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日后航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2.院系调整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于航运人才的培养十分关注。1950年9月,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1959年上海航务学院更名为上海海运学院,为全国培养海洋运输、水运经济组织与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至1965年底,上海海运学院共设有水运管理、水运经济、远洋运输业务3个系6个专业,集中了大连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等交通部所属高校水运经济、水运管理、远洋运输业务等专业的优秀师资和办学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万事待举。中央政府有计划地对院系进行调整,各院系顺应形势,进一步整合相关学科资源,优化课程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运人才培养体系。

3.纵深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满足航运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国内各航海航运类高校紧抓优势特色专业,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例如,交通部批准上海海运学院航运仿真中心、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动态仿真与控制实验室、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港口装卸技术实验室等17个部级航运重点实验室,推动航运教育纵深发展。在此基础上,国内各航海航运类高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航运教育国际化发展,借鉴并吸取国外优秀的航运教育经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航运教育体系。

我国航海航运类院校抓住时机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推动博士学科点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航运教育资源,提升整体科研水平,为我国航运业输送高质量的航运人才。

4.繁荣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航运强国和交通强国等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对外开放,为航运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东北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的推动下,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大连海事大学构建了航运工程技术类等四大学科群和交通运输、航运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六大专业群,还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对提高航运高校的办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上海海事大学建成“航运管理”、“航海技术”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设有水陆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港口航运物流空间分析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集美大学建有厦门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和东南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基地;武汉理工大学建有国家水陆运输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国家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至此,我国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高等航运教育和高级航运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各大航海航运类高校健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结构,传承发扬航运文化,为航运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航运教育实现繁荣发展。

二、航运人才培养现状

新时代背景下,航海航运类高校抓住社会机遇,为航运业输送优秀人才,扎实打好航运强国、交通强国战略根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航运发展新形势

中国已经成为航运大国,航运因具有覆盖范围广、运输速度快以及载运量大等优点,成为我国经济、贸易和社会发展的有力保证。国内航海航运类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挖掘利用产学研教育资源,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如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与上海海事大学共同探索创建了“研究生产学研基地”,双方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优秀的航运人才,推动航运教育高质量发展。

航运人才是一个国家航运业蓬勃发展的基石。高校作为航运教育的主阵地,秉承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复合型航海航运类专业人才,为航运强国、交通强国建设助力。

2.航运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自《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航运业在拓展服务链、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改革完善。然而,当前航运人才的培养现状与航运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

(1)国内开设航运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航运人才数量匮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加强航运港口的建设与合作,推进智能航运发展的新趋势,对航运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上有了新的要求。然而,国内开设相关航海航运类专业的院校较少,难以满足航运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2)航运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在高校的航运人才培养过程中,偏向于注重知识技能的提升,而对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等方面关注性不强,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产生职业倦怠,对航运工作缺乏深入思考和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的态度,在遇到问题时会按照固有经验进行判断,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3)航运文化有待挖掘与提升。航运文化是促进航运院校自身发展和国家航运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研究人员对航运文化理解不充分,缺乏深刻性;对其内容把握不全面,缺乏整体性;学校相关部门对航运文化宣传力度不够,航运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被遗失的危机。

(4)航运教育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航运教育国际化发展增添新动力,我国航海航运类高校积极与国外相关院校合作办学,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但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及国内外不同教育体制的差异,进入国外航运企业的学生较少,航运知识传播不畅通。

目前,航运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开设航海航运类专业的相关院校较少,航运文化容易被忽视,航运人才的创新科研能力和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基于此,需要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不断调整完善航运人才培养体系。

三、促进航运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强调航运教育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联动,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注重复合型航运人才的培养,保证学生具有正确的意识形态,自觉担负起建设航运强国、交通强国的使命。

1.加强队伍建设,夯实航运人才培养的根基

建立健全航运人才引进方案,吸引海内外优秀航运人才;完善航运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实训基地;整合航运人才预测与规划方案,预估未来航运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改航运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航运人才保障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致力于培育优秀航运人才。

2.深化科学研究,提升航运人才培养的质量

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对航运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融入智能航运相关课程,设置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先进技术课程。

3.重视文化传承,拓宽航运人才培养的场地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进优秀交通文化传承创新。航运文化是指人类在航运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支撑航运业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动力源。

4.投身于社会服务,提升航运人才培养的质量

鼓励航海航运类高校继续发挥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航运教育办学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向航运业输送优秀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为航运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研力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国际航运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四、航运人才培养体系的启示

百年来,我国高等航运教育走过了艰难缔造和改进,经历了播迁和复员,迎来了新生,又历经了磨难,在改革开放中振兴,在跨越发展中开辟崭新的局面。新时代必须以此为据,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轨道上,开辟航运教育的广阔新天地。

1.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

航运类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使命,要求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他们担负起弘扬航海精神、传播航运文化的责任与担当,为助力航运强国梦贡献力量。

2.质量为先,完善航运类人才PDCA培养模式

PDCA循环理论作为一个管理学模型,它的实质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为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执行的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的循环工作过程。在培养计划的制定阶段,首先,要增强学生对航运文化的认同感,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复合型航运人才的培养。其次,在实施阶段,明确不同层次航运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实现多主体、多角度、全方位的联合培养。在检查阶段,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及时改进教育教学计划,适应社会对航运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第三,在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结合PDCA循环的实施结果,不断修正与改进目标方案,有效保证航运人才培养质量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将PDCA循环理论运用至航运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分析现状、实践、发现问题、改进方案以及总结经验的循环效应,能够有效确保高校航运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3.跟随时代步伐,培养卓越航运人才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港口建设与运营合作、贸易往来大幅增加,促进了国际航运业的发展。航运教育应顺应潮流的发展,适时更改航运人才培养方案、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学习模式、提升专业水平,从而提高航运人才的竞争力。

4.传承与发扬航运精神,鼓励投身航运强国建设

航运强国战略离不开航运文化的建设,航运文化彰显着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蕴藏着担当坚守的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是航运强国战略的软实力支撑,更是民族走向复兴的力量风帆。

要做好航运文化建设,关键在于人的塑造。我国航运高校要把握时代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出德才兼备、理论扎实、创新实干的航运人才,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先辈向海图强的思想,激励学生担负起奋进航运强国梦的时代重任。

5.行业服务社会,推动航运人才国际化发展

《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以‘高精尖缺’为导向,推进航运专家库建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提到:“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五、结语

我国需要进一步树立国际航运意识,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匹配世界航运领域的实际需求,推动高等航运教育国际化发展,提高航运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航运国际话语权,为航运强国、交通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航运业航运强国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8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3:04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22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金桥(2021年10期)2021-11-05 07:23:52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7:04
20世纪初香港轮船航运业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史学刊(2019年1期)2019-08-24 08:03:22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全球航运业触礁 德系银行深度被套
小康(2016年19期)2016-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