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高架站运营突发事件下客流疏散策略

2022-02-05 21:49:00李琳桦
交通企业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架客流突发事件

□ 李琳桦

目前,地铁车站按建筑形式可划分为地下站、地面站和高架站,其中,地面站由于对城市交通分割严重、占用土地资源等原因,一般较少采用。高架站相比于地下站具有工程造价低、建设速度快、瞭望条件好等优点,但高架站为开敞式空间,易受异物侵限和雨雪、高温等自然环境影响,设施设备也更容易老化。同时,高架站有效利用空间相对较小,站台安全防护也相对不足,因此,高架站相较于地下站存在更多安全隐患,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高。在地铁高架站发生突发事件情况下,如何安全高效疏散乘客,是地铁运营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地铁高架站突发事件的特点分析

1.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定义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是城市公交系统的骨干,是城市大客流运输的主要交通方式,也是车站、列车人流密集场所。如果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若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置,将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根据《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地铁突发事件是指地铁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因列车撞击、脱轨,设施设备故障、损毁以及因地震、洪涝、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刑事案件等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因素可能影响地铁正常运营,产生突发大客流,造成人员伤亡、行车中断、财产损失的突发事件。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火灾、停电和爆炸事故是轨道交通中的主要事故,其中,火灾事故占轨道交通总发生事故的63%左右。

2.地铁突发事件的分类

地铁突发事件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技术故障等3类。若按照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可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V级(较小)5级。

3.地铁高架站突发事件的特点

地铁高架站作为开敞式空间,易受异物侵限和自然环境影响,设施设备故障率相对较高。同时,高架站有效利用空间相对较小,站台安全防护也相对不足,因此高架站相较于地下站存在更多安全隐患,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高。

(1)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基于地铁高架站自身特殊的运营环境及系统自身高度集成化特点,任何部位发生故障或损坏,都将引起整个系统的不稳定,最终导运营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由于车站内部人员高度密集,尤其是高峰时段,事故发生概率将显著提高。

(2)易引发二次事故。地铁高架站突发事件往往容易引发二次事故,若不及时处理将会造成更严重事故的发生。如在地铁高架站发生人员坠轨时,将导致列车中断运行,甚至引发设备故障和人员伤亡。

(3)不可预见性。由于地铁高架站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由自然环境、系统自身原因及人为因素等各种不可控因素综合引起的,因此地铁高架站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预见的。

(4)事故发生的突发性。地铁高架站运营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极短且迅速演变恶化,如不能及时有效地遏制将造成巨大的人员及财产损失。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根据相关应急措施,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将事故可能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5)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地铁高架站所处环境相对封闭,人员又高度集中,若发生突发事件,救援工作难度大,且极易造成人员恐慌。如果一旦场面失控,旅客为了逃生会相互拥挤,导致无法有效组织逃生路线,甚至造成踩踏等群体事件。

(6)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巨大。地铁高架站突发事件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造成设备设施损坏、人员伤亡等事故,受到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对社会、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地铁高架站突发事件下乘客心理及行为特征分析

地铁高架站突发事件应急疏散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乘客因素、车站环境因素和车站管理因素等,其中乘客因素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和最难把控的因素,而乘客在突发事件中所作出的种种行为主要受各种心理活动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乘客在突发事件下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地铁高架站突发事件下乘客心理特征分析

在地铁高架站发生运营突发事件时,乘客基于周围环境及自身认识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恐慌心理。在发生运营突发事件时,由于信息的不透明以及乘客感觉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此时乘客往往会产生恐慌心理,行为上出现反常甚至不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事情的判断能力下降;急于逃离事发现场;乘客之间相互拥挤;明显的安全出口被忽略或者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这些因素将导致疏散难度进一步增加。

(2)侥幸心理。部分乘客基于自身对突发事件的认识或者对事故的误判,认为突发事件并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从而心存侥幸,对待应急管理措施不积极响应,甚至阻碍救援,导致工作人员无法及时疏散客流。

(3)冲动心理。当突发事件发生在人员密集场所,且事态发展较为严重时,乘客情绪将极不稳定,忍耐力急速下降,逃生欲强,为了及时逃离现场不顾一切,逃生路线选择也不够理智,此时极易引发群体踩踏事故。

(4)从众心理。乘客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由于事发突然,乘客反应时间短、环境相对陌生,个人也因恐惧导致辨识能力、判断能力等都有所降低,这时人往往会缺乏主见,跟随群体行动。若能正确利用从众心理,可提高疏散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反之则可能加大疏散难度,延长疏散时间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5)自我保护心理。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当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往往会对周围事物产生警觉,若缺乏工作人员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疏散,乘客将争先恐后涌向通道出口,最终造成通道拥挤不堪,乘客之间相互推搡,甚至造成踩踏事故。

2.地铁高架站突发事件下乘客行为特征分析

基于不同的心理活动,乘客在突发事件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个体行为,其中以下3种行为最为常见。

(1)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地铁高架站运营突发事件中最为常见的行为,面对突发危险,由于从众心理及求生本能,乘客会缺乏主观判别而盲目向人群移动方向逃生,从而导致疏散通道使用不均衡,有的通道会出现拥堵,而有的通道却仅有很少人使用的现象。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引导人们选择逃生路线显得尤为重要。

(2)折返行为。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有很大比例是与家人、朋友或者同事结伴出行,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乘客会倾向于向熟悉的人靠拢,从而产生原地等待自己的同伴,甚至返回事故现场寻找同伴。同时,部分乘客因寻找遗失的贵重物品、救助弱小和协助事故处理等,也会产生折返行为。折返行为可能可以帮助个别乘客脱离险境,但对整体疏散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3)拥挤行为。地铁高架站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由于站内空间狭窄、人员高度聚集,乘客为了逃生主动或被动地拥挤到一起,尤其时车站楼梯口、安全出口等极易出现拥堵现象。出于自我保护和求生本能,乘客在各通道瓶颈处相互排挤、争夺生存空间,导致车站内部混乱,增加疏散难度,甚至造成群体踩踏事故。

三、地铁高架站突发事件下客流疏散面临的挑战

1.疏散时间的要求

对于地铁乘客疏散时间的要求,我国《地铁设计规范》提出车站站台公共区域的楼梯、自动扶梯、出入口通道,应满足当火灾发生时6分钟内将乘客全部撤离站台到达安全区的要求。美国发布的轨道交通设计规范《NFPA 130》中也提出车站设计应满足从站台上的最远位置到安全区域的疏散时间在6分钟内完成,同时,从站台层疏散至站厅层要在4分钟以内,如果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则需要增设安全通道。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疏散时间除受车站本身设计因素影响外,与乘客数量、车站管理等均有较大关系,当人员密集、车站管理较为混乱时,疏散时间往往无法达到设计规范要求,因此在实际运营管理中,仅要求尽快疏散乘客,并无对疏散时间做过多要求。

2.车站应急处置能力

车站应急处置能力是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而决定车站应急处置能力的主要因素则在于应急处置流程的合理性和车站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统一指挥、协同配合、平战结合”的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实行统一指挥、层级明确的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各中心(部门)、各层级应急救援队伍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应严格服从指挥、快速反应、分级响应、逐级负责。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加强基础工作,增强预警分析,做好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按照临战的标准要求做好各类准备工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

3.客流引导的复杂性

突发事件下,乘客心理及行为的多样性造成了客流引导的复杂性。当车站发生突发事件需对乘客进行紧急疏散时,乘客首先考虑的必然是自身安全。在疏散过程中,出于自身的恐惧心理和求生本能,乘客会一起涌向逃生出口,争抢稀少的逃生资源和机会,人员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推挤。面对复杂的客流引导环境和混乱的客流疏散场面,车站工作人员及时出面引导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工作人员可通过合理利用乘客从众心理和自我保护心理,按照应急预案快速组织客流疏散。有序高效的疏散环境可降低乘客恐惧心理,乘客也将更加愿意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选择疏散通道,从而进一步提高客流疏散效率,实现良性循环。

4.高架站在客流疏散中的弊端

(1)高架站为开敞式空间,受雨雪、高温等自然环境影响,设施设备也更容易老化,设备故障率相对较高。

(2)高架站有效利用空间相对较小,突发事件下更容易造成客流拥挤。

(3)高架站站台安全防护也相对不足,高架站一般安装半封闭式屏蔽门,甚至有些高架站未安装屏蔽门,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极易造成乘客落入轨道中。

当地铁高架站发生突发事件时,应结合车站具体情况,按照一站一方案、一事一方案的方针制定合理有效的客流疏散策略。

四、地铁高架站突发事件下客流疏散策略

在制定地铁高架站客流疏散策略时,不仅应重视突发事件发生时处置流程的合理性,更应注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1.统一指挥,信息共享

车站突发事件下的客流疏散,需要实现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因此,制定地铁运营管理部门需建立一套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该体系实现轨道交通运营各中心(部门)、各层级应急救援队伍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享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保证运营突发事件快速有效处置,信息及时准确传递,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车站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2.应急疏散仿真,合理规划车站流线

高架站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疏散,极易发生客流拥堵,因此可根据高架站结构特点,通过应急疏散仿真,提前寻找关键节点,优化车站布局,合理规划应急疏散下的车站流线,做好相关防护及应对措施,提高突发事件时应急疏散效率。

3.严格执行处置流程,冷静处置突发情况

高架站对于突发事件下的客流应急疏散都应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应急处置流程,车站工作人员需严格按照流程相关规定执行各自任务。同时,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产生许多意外状况,车站工作人员要随机应变,冷静处置。

4.合理利用乘客心理,正确引导客流疏散

应急疏散过程中,乘客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也是最难把控的因素,因此了解乘客在突发事件下的心理动态及行为习惯是组织客流有序疏散的关键。通过合理利用乘客心理,建立乘客对车站工作人员的信任,正确引导客流疏散,形成良性循环。

5.加强日常预防和演练

地铁高架站在突发事件下要想实现高效有序的客流应急疏散,不仅要注重于突发事件发生时车站的应急处置,更应在于日常的预防和演练。如在日常工作中,车站应定期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车站工作人员应急疏散的熟练度和应变力;通过日常安全宣传,培养乘客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巡检力度,排除安全隐患;科学设置引导标识,合理布局车站设施等。

猜你喜欢
高架客流突发事件
客流增多
环球时报(2022-12-12)2022-12-12 17:14:03
桥梁限高架缓冲碰撞的结构改造研究
城市高架钢箱梁制作与安装施工
工程与建设(2019年1期)2019-09-03 01:12:32
桥式起重机高架及轨道变形测量方法探讨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2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
人工免疫算法在电梯客流时段划分的应用
突发事件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3:40
高架牵引豇豆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