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欣
老子的 《道德经》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经典之一,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高度,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老子思想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对于帮助西方走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心灵创伤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并以其睿智豁达的处世哲学为西方人所爱,甚至引为时尚。分析老子思想及其作品在海外媒体中的内容呈现和表达,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经典思想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更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本文以澳大利亚报刊中关于老子思想及其作品的报道为切入点,从报刊媒体报道视角来考察老子在澳大利亚的形象,以此来探究主流媒体与大众读者对老子思想及其作品的认知情况。这不仅能丰富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视角,也有助于我们解构文化曲解与偏见,更好地讲好中国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
1955 至1980年间,老子思想及其作品在澳大利亚大发行量最大的报刊中的报道数量仅3 篇,约占总报道数的2.8%。报道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哲学思想或文学性,更多的是以介绍性的材料出现于读者群中,包括各种涵盖老子思想与作品的书评。报道一方面把此类信息当作了解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等概况的介绍性读物,另一方面也为当时外交官和传教士提供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辅助。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64年,在澳华裔群体就成立了道家太极班社团,并在当地报刊上招募太极初学者,以此来布道道家思想及其养生之道。
1981 至2000年间,老子思想及其作品在报刊中的报道数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分析发现,该时间段内的报道主要呈现两大特点。其一,报道涉及的主题更加丰富多元。我们发现,该阶段内的报道主题增加了许多80年代之前没有出现过的领域,其中包括以老子思想评论政治、经济、体育运动、宗教哲学、社会、艺术时尚、景观设计、影视广播等类目的报道。其二,报道关注的重心从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基本概况转向关注作者、读者的个体发展。一方面,道教相关的中医、气功、理疗、养生、保健类的报道大量出现在报刊中,这段时间也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与读者产生较多共鸣的阶段。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道家思想逐渐成为读者生活养生的一部分而大受欢迎,在两大报刊中的副刊里,出现了很多道家太极班招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老子思想及其作品在澳大利亚读者群颇受欢迎,也符合澳大利亚报刊通过广告收入获得经济收入的行业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报刊中老子思想多元化的阐释的递增,也出现了对老子思想的重构与误读。一些文章报道中,将老子与禅宗混为一谈,虽然一定程度上老子思想与禅宗文化强调修养心性,但两者在修养方式上却大不相同。如果说老子思想是“以无为求有为”,那么禅宗思想就是“以有为求无为”。将老子思想与禅宗思想混为一谈,实际上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与误读。这也体现了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片面理解与刻板印象。事实上,他们还是持着西方本位的思想,表面上越来越关注或推崇这类东方哲学,但其目的并不是将自身文化老子化或禅宗化,而为了更好帮助自身反思成长。
2001 至2020年间,澳大利亚报刊关于老子思想及其作品的报道数量呈现井喷式递增。相关报道中,不仅数量大幅提升,且与老子思想的密切度与相关度也在提升。20世纪末以前的报道往往只在报道开端简单地对《道德经》 原文进行引用,鲜有作者的感受。但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报道都在文中加入了作者对引用思想的理解与感悟,并将经验体会做出了深刻表达。例如在2011年1月 《Money Market and Share Market》 的一篇经济新闻中,作者通过阴阳理论,结合自身感悟,将货币与股票市场的阴晴变换与老子思想中“有无相生,祸福相依”阐释得极为透彻。
但总体来看,澳大利亚报刊媒体对老子思想的引用多集中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福祸相依”等主要经典道义上,对于其他老子思想,例如政治上的“不言之教”、权术上的“物极必反”、修身上的“虚怀若谷”、“上善若水”、“不与人争”等都鲜有涉及。而且在传播过程中,报刊作者也会带入大量的主观色彩,或者添加其他像禅宗思想一样其他中国哲学思想流派。这样一来,《道德经》 的传播很可能以偏离老子思想原意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读者。由此可见,《道德经》 的西行之路还需要跨越较大的壁垒。
传统媒体通常是民意的风向标与载体,传统纸媒对老子思想及其作品的报道,客观地反映出从20世纪中期至今,澳大利亚大众读者对于老子思想的接受和认知变化。老子思想在海外传播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留 《道德经》 原有的特性与表达方式,向世界展示 《道德经》 的当代价值与文化精髓,以民心相通的方式更高质量地呈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