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制造的设备企业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建设

2022-02-05 15:42黄金婷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2年11期
关键词:管控数字化体系

◎黄金婷

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升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制造企业需要有设备、厂房、生产线,还包括设计、生产、采购、营销和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采用智能制造技术的制造企业,有可能无需具要有自己的生产车间,员工也不一定集中在一个空间里工作。采用智能制造技术的制造企业,其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最普遍的是组织架构从现在的金字塔型变为扁平型,使其更能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情况。可以将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信息实现互通,从而协同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由一个制造企业的效率和效益的提升转化为产品供应链产业链的整体提升。

一、设备企业智能制造升级的产业背景

1.智能制造的国家战略导向。

从“十三五”开始,智能制造就成为了我国的国家战略,中央和地方政府紧密配合,多方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加速了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国家陆续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制造20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重要关于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文件,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正在形成和不断完善。并构建了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制订和发布了众多相关国家标准,还主导制订了多项相关国际标准;培育了大量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特别是在深圳、江苏、上海、重庆、广东等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智能制造技术,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在智能制造技术产业链上诞生了大量的产业园区,涌现出了一大批智能制造技术产业链企业。

2.市场需求的升级和变化。

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和服务也应不断升级。企业应适应市场需求,以客户要求为中心,应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如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加快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度,对配套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逐渐提高,要求电力设备向智能化、小型化、集成化、免维护、环保性方向发展。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设备就应尽力满足电网用户的要求。

3.企业生产模式的变革。

智能制造不仅带来的是生产方式变化,还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将由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用户体验为中心,由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服务。制造模式也随之变革,从传统制造到现代制造,再演进至智能制造。

4.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与工业生产深度融合,必将深刻影响制造行业的发展,所以制造业企业必须重点关注并结合实际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5G通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量子计算等。随着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不断发展,技术越来越成熟,成本也越来越低。当前,智能制造生产企业数量正在快速增长,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系统解决方案。

二、制造企业数字化信息化转型面临的现实难题

制造业企业不仅内部结构庞大,包含多个主体、多道环节、多个部门、多种工艺,而且需要有相关部门和人员来处理与其他服务性企业、地区甚至国家的关系。既制造业具有多主体和多层次的特点,有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两个层面,也有为企业服务的各类平台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机关等,是开放的和复杂的系统。所以,制造企业在向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可能有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型能力不足的问题,又可能有产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制造业多元主体数字化和信息化协同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还可能有整体层面的信息开放和共享不充分的问题等。

1.企业层面数字化信息化转型能力不足。

对企业来说,资金和技术的持续投入能力是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但数字化信息化观念和能力的培育也同样重要。制造执行系统(MES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等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的良性运行既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变革,又要专业的数字化信息人才对系统进行开发与维护。造业企业对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有较强的依赖,工业化思维固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认识严重不足,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产业层面数字化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

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和体验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跨界融合不断发展变化,单一的产品价值链转变成产品与服务一体化价值链。行业竞争也从价值链的竞争向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转变。有的制造业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互联的优势,正在利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对企业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型的工作,但是因为新型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企业仅能依靠自身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了企业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型的难度,限制了产业的重组和跨界融合。并且,进行信息化改造还需要资金、项目孵化、数字化设计、质量监管等外部环境建设的服务机构进行大力支持。相关信息化改造的专业服务机构建设不足,影响了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型的发展。

3.多元制造主体数字化协同能力不足。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内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资金投入风险较高,产生效益又具有延迟性,这就造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足。同时,制造业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在企业内部实现,更应在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广泛应用。因此,业务部门与通信部门间应加强交流和沟通,共同促进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统一,通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等应高效协同工作。当前,技术标准、设备采用和信息互联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行政壁垒和市场垄断并存,服务质量不高,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较高,对数字化信息化改造产生了不利影响。

4.整体层面的开放共享不充分。

一是组织结构相对封闭,信息仅在企业内部集成。二是信息化市场相对封闭,因为信息化建设要有大量资金投入,所以信息平台的建设一般仅在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雄厚的大型企业中进行,中小型企业很难参与。三是信息化创新链相对封闭,由于技术的垄断和封锁,信息化创新取得的垄断利润被垄断企业或行业独有。四是信息化制度体系相对封闭,制造业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渗透和产业融合,更是与之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和组织结构的重大转变。所以,应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度,激发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潜力。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管控体系建设目标

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如何提供更为完善的信息服务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目标。建设满足企业要求的信息系统,主要还是靠企业自身。企业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只要做到不因组织机构和人事变动情况而产生实质变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应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发展符合本企业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

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应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做以下深入细致的工作。

1.对计划和项目实行互动和动态管理。对生产计划管理系统进行改进,与项目管理系统进行深度融合,最终实现项目管理和综合计划相统一的计划管理体系。

2.完善高级决策支持,由事后分析方式变为事前预测方式,提高系统的辅助决策能力。

4.完善生产计划管理的集成,在车间管理软件的开始应用这后,将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和车间管理进行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四、以企业全局视角定位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的重要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企业加速带入信息网络时代,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建立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减少资源消耗,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1.建立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产能,根据承接订单的技术要求和企业的生产能力,制定合理的生产作业计划,将企业的现有资源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2.在生产制造中的各个环节采用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能够准确测算产品的标准成本,便于市场部门的产品投标报价,合理控制投标产品的利润率。同时,在原材料价格发生较大变动时,能够快速测算出其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生产制造部门采用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能够实时掌握每个产品的生产进度,减少资金占用和仓库的压力,合理制定产品每个生产制造环节中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计划。避免因缺少原材料或零部件而延误工期的情状况发生。

4.采用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能够合理计量人工工时,并正确分摊工时费用,对比手工登记与计算,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既准确又快速,可以依据计量数据对人员进行考核奖励。

5.当产品生产周期较长时,在制品的数量和品种就会较多,车间库存管理压力很大,如对零部件的规格、数量和存放的位置等的统计。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能够明确每个零部件的系统编号、存放位置和生产批号等信息。优化了库存产品统计的过程,实时准确地反应出车间内的在制品库存情况和其成本统计,便于在会计师年报审计时快速准确的盘点在制品数量及其成本。

五、智能制造导向的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建设路径

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应明确体系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再深入剖析企业信息资源管控的薄弱点,在云平台建设、信息资源整合和相关制度完善等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受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上升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降的影响,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呈现下滑趋势。以广西甘蔗为例,根据自治区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分局对全区16个甘蔗主产市、县(区)的145户蔗农2017/2018年榨季种植甘蔗成本收益情况调查显示:和前几年榨季相比,虽然甘蔗价格上升到470-480元/吨,但幅度不大,而土地租金、人工成本却大幅上涨,据土流网显示,现在南宁市周边县区的土地流转价格已攀升到1000-1500元/亩;蔗区的人工砍蔗成本上涨至120-150元/吨。农业成本的上升,蔗农的效益受到双向挤压,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1.企业云平台的建设是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建设的基础。

采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企业云平台建设是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便于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企业云平台采用多种虚拟化云计算技术,如服务器、存储器、网络、桌面、应用等虚拟化,建成统一的虚拟化资源平台。将服务器、存储器和网络设备等各种信息资源集成在一起,建成统一的云资源池,并进行资源共享,为应用系统和系统用户快速灵活的分配所需的各种资源。

2.信息资源整合,集中管控资源,动态管控权限。

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是同时进行的,是对信息系统、应用系统和终端用户的需求和权限进行管理的过程。

服务器应整合企业各种网络资源,并对企业PLM系统、ERP系统、OA系统等应用系统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对服务器资源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服务器虚拟化配置的各种参数,根据应用系统的特点推行集群分类管理模式,对每个集群分配相对独立的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和冗余的网络等资源。

终端设备应利用云桌面虚拟化技术实现对终端用户运算和存储等操作进行信息资源的灵活配置。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计、研发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及应用系统和软件的使用情况,通过配置不同类型的桌面池来满足终端用户日常办公的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将应用系统和AD进行集成,采用单点登录方式,统一域控的管理,将每个用户的各类访问权限统一到域用户上,以此来实现对各类信息资源访问权限的集中管理。并规范和细化信息访问权限的管理,结合不同用户的不同工作内容,针设置相应的信息资源访问权限。

3.完善信息资源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设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

完善信息资源相关的规章制度能够为保障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购置、分配、调度、使用和运维等操作,是建设一体化信息资管控体系的重点。信息资源相关的规章制度应遵循企业规章制度的编制标准和要求编写。

六、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打造三大关键数字化平台

根据企业运营模式统筹规划建设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数字化平台,让业务流程更加顺畅。对产品价值链进行分析,首先对重点和关键的业务环节开展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数字化平台主要有数字化研发平台、运营平台和制造平台等。

1.数字化研发平台。

建设全新的企业数字化研发平台(PLM系统),运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手段,重点解决研发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设计效率,缩短研发周期。PLM系统与其他各类系统进行充分集成后,可以加快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和制造方面的一体化建设的速度。可以规范产品的设计标准,对产品进行模块化研发管理,完成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案管理的转变。对产品进行参数化设计,采用BOM标准的方案进行技术克隆,进一步提升设计的效率,缩短产品研发的周期。完成面向生产变更的协同管理模式转变,及时准确测算成本的变化情况。利用CAD图纸集成与文档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等工具,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从设计到生产、交付和维修)的文档管理模式。利用集成和各类平台,建立产品从设计到交付运营和维修的所有数据共享的通道,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2.数字化运营平台。

建设统一的数字化运营平台(ERP系统),统一业务流程管理和财务核算管理。让全流程中的共享信息更加准确、及时和透明。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整合各类物资的采购资源,提高各供应商的合作质量。明确物资采购部门的工作职责,规范采购流程,降低企业采购成本,降低采购风险。掌握了及时准确的库存信息情况,就能更加合理的控制库存水平,提高库存物资的周转率,降低库存成本。利用数字化运营平台统一调配各类生产物资,根据产品不同的特点和生产进度要求的不同,将设计、采购和生产等多级计划进行协调联动,建成统一的生产计划体系。

3.数字化制造平台。

按照精益生产的思路建设数字化制造平台(MES系统),可以实现车间无纸化操作。在MES系统中设立生产任务执行控制系统,让生产作业计划更加透明,生产现场综合管控能力更强。保证各生产车间提前按照计划完成生产准备工作,更加合理的分配各种生产物资,保持物流与信息流数据的一致性,并且实现数据共享,提升各生产车间的计划执行能力和产品及时高质量交付的能力。将生产设备数据和信息系统进行集成,提高产品生产制造各个环节中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制造业正向智能制造和一体化信息管控体系建设迈进,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完成制造业的管理升级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的各类资源的潜力,推动企业在管理模式升级,提高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水平。

猜你喜欢
管控数字化体系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管控探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数字化制胜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