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劳动才配追求美好生活①

2022-02-05 09:39
劳动哲学研究 2022年0期
关键词:劳动者物质劳动

刘 兵

现阶段,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国家已通过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来实现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至于当前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劳动来解决。鲁迅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成正比例,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那我们的奇迹就是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

美好的生活是舒适、惬意、幸福的,人人都希望过上这样的生活。美好的生活让人羡慕,那种开心美好的时光,让人无比向往,人人都想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如何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很多人却并不清楚。世人常说美好的生活需要靠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是这个道理,即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那么,为什么追求美好生活需要付出劳动?很多人觉得劳动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所以总是幻想着不劳而获,这样的思想影响了他们的具体行为。他们不愿意劳动,过着无所事事、优哉游哉的日子,既幻想着美好生活,又不愿意付出劳动,一边抱怨有钱人为富不仁、唯利是图,一边又感叹命运不公、自己运气不好。实际上,当今社会的主流风气是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只要付出劳动,一分辛勤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实现美好生活并不是难事。美好生活和劳动之间肯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美好生活,我们必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关键是如何定义劳动与美好生活,如何为了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

一、劳动的定义

具体分析劳动的定义对于科学认知劳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劳动进行分析与理解,劳动的定义会有显著的不同。从哲学角度看,劳动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成体(1)朱哲、何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及当代价值》,《当代经济研究》2019年第7期。。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类和社会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人类的劳动发展上,人类通过劳动得到发展,社会也随之得到发展。劳动指的是生产物质资料的整个过程,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是劳动,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不言而喻。

基于现阶段的大众认知,我们将劳动主要分为两大类:(1)体力劳动。所谓的体力劳动具体指的是以人体肌肉与骨骼的运动为主,以大脑和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为辅的主体运动。越古老的时代,体力劳动对生存产生的影响越多。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体力劳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力劳动是改造世界的最直接方式(2)徐祥临:《劳动的重新定义与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对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目前的社会行业发展实践中,诸多行业的发展基础便是体力劳动,所以在实践中必须要关注体力劳动内容。(2)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是指以大脑神经系统的运动为主,以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为辅的主体运动。在社会实践中,脑力劳动也占据着重要角色,大脑是体力劳动的指挥部,这更加说明了脑力劳动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体力劳动的具体开展需要脑力劳动的支持,脑力劳动者是决策者,体力劳动者是最后的实施者,两者关系十分紧密。总的来讲,社会劳动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社会的发展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社会劳动得到充分发展,会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产生显著的影响。

二、美好生活的理解

要研究积极劳动和美好生活的关系,还需要对美好生活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分析目前的资料与总结社会实践,美好生活需要从以下两个层面理解。

首先是物质层面(3)钟莉君:《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及实现路径》,《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1期。。美好生活需要有物质保障。就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很多人将美好生活定义为大房子、好车子,这种简单的认知实际上是从物质层面理解美好生活。确实,美好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很多人会疑惑,有的人虽然没有房子、车子,但是生活依然惬意,这难道不是美好生活吗?其实,美好生活的必需品不是房子和车子,而是吃穿住用这些基本的物质保障,追求美好生活,这些物质保障不可缺少,否则人的生存就会出现很大问题,如果连生存都无法保障,何来美好生活呢?总之,美好生活不可能离开基本的物质条件。

其次是精神层面(4)杨金华、李梦圆:《论美好生活的精神维度及其建设之道》,《长江论坛》2020年第6期。。说到美好的生活,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物质,而忽视了精神层面,其实美好生活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比较突出。从人的角度进行思考,人类生存不仅包含物质需要,更包含情感需要,在保证了物质的基础上,人们会对情感有更加强烈的渴望。通过分析研究幸福美满的家庭可知,这些家庭或许不是大富大贵,但都家庭和睦、情感充实。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可知,很多有良好物质条件的人依然过得不幸福,当问及他们现在的生活是否是美好生活时他们也摇头否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情感空虚。有物质保障,有情感寄托,这才是美好生活,才是现阶段社会实践中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三、积极劳动和美好生活的关系解读

积极劳动和美好生活的联系紧密,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与解读,对于充分理解“积极劳动才配追求美好生活”有重要的价值。

(一)积极劳动为美好生活提供条件

在上文中提到,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物质保障,而获得物质保障的主要途径便是积极劳动,从这个角度来看,积极劳动能够为美好生活提供有利条件。(5)崔兴红、吴翠丽:《马克思劳动观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重逻辑》,《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3期。基于上文的具体分析可知,劳动具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侧重点不一致,二者互相弥补,其中体力劳动可以直接进行物质生产,而脑力劳动能够为体力劳动的具体目标和方向进行规划。因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以幸福家庭为例,家庭成员会认为自身所过的就是美好生活,即他们对美好生活有两点认知:(1)生活富足,即日常生活等各方面条件都不差,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是吃得好,住得也好,且没有什么大的困难,家人身体也都健康。(2)精神状态良好,家中成年人有稳定的工作,相互之间体谅、关怀,有情感寄托。家中孩子活泼可爱,与成年人关系亲近,一家人其乐融融。可见,幸福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的努力换来的。一方面,成年人有稳定的工作,他们通过在工作岗位付出劳动获取工资,并用工资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他们积极工作是对家人生活的保障。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稳定都付出自己的劳动,即使是未成年人也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而帮父母分担生活劳动。正是因为一家人的劳动,才创造了稳定、富足的生活环境,实现了美好生活。从这个家庭的整体分析来看,塑造家庭环境的根本要素是劳动,如果家庭成员失去了劳动,物质保障将不存在,而由物质问题导致的矛盾也会加剧,这样一来,这个家庭便不再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家庭状态。简言之,积极劳动不管是对个体还是对家庭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因为其是美好生活构建的最基本条件,是追求美好生活必须要付出的努力。

(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刺激了劳动生产

生活有保障,就要积极劳动。积极劳动是美好生活的保障,反之,美好生活是积极劳动的重要刺激要素,所以在美好生活的诱惑下,更多的人会投入到积极劳动中。(6)孙月红、张路:《习近平美好生活思想研究》,《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劳动作为社会实践中普遍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不少人都对其有明确的认知,但是也有很多人对劳动一无所知,在这些人的意识里,之所以劳动,只是因为别人也在劳动,劳动能带来什么他们却不知道。

基于社会实践可知,在很多人的意识里,美好生活需要通过积极劳动创造,所以为了美好生活,许多人付出了劳动。可以说,美好生活就是社会大部分人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有人认为,住大房子是美好的生活,所以这些人会为了大房子而积极地劳动。也有人认为到处旅游是美好的生活,这些人会为了攒旅游资金而积极地劳动。总的来讲,每个人所定义的美好生活是不同的,但是在他们的眼中,不管什么样的美好生活,都可以通过积极劳动来获取,所以在将美好生活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之后,这些人会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劳动大军中。(7)于春玲、曾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好生活观》,《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可以说,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小部分人浑浑噩噩,大部分人非常清醒,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未来要做什么,也能够对美好生活进行规划,所以他们会为了实现自己规划的美好生活而拼搏、努力,积极付出自己的劳动。在他们的意识里,只要积极劳动,哪怕多花些时间,美好生活总是可以实现的。

四、追求美好生活的劳动付出

基于上文的具体分析可知,要追求美好的生活必须付出劳动,也就是说,只有付出了积极劳动才配追求美好的生活。当然,并不是说一味地劳动便一定能获得美好的生活,所以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关注劳动的具体付出同样非常重要。下文就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劳动付出作详细阐述,旨在为劳动者的劳动付出提供指导与参考。

(一)劳动的差异与价值分析

在上文的分析中提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劳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这两种劳动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它们互相补充,不能单独存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虽然都称为劳动,它们本应无高低贵贱之分,却存在着明显的价值差异,以下是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差异的分析。

首先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付出方式不同。(8)章乐:《从割裂到融合:论当代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向》,《教育发展研究》2020年第24期,第21—27页。通过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具体付出方式进行分析,体力劳动具有直接性,即其对社会生活的改造是直接的,而且体力劳动直接参与物质资料的生产。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体力劳动是最为普遍的劳动形式,所以其价值可以通过劳动直接体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同,脑力劳动对社会生活的改造具有间接性,即脑力劳动不会直接完成对社会的改造或者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因为它从根本属性上看是一种思维活动。脑力劳动只有在体力劳动的基础上才会产生价值,脑力劳动最终的落脚点是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脑力劳动的表达方式,离开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就无法直接创造价值。以企业的经营为例,在企业发展实践中,企业高管对企业决策的思考、规划属于脑力劳动,但是需要工作人员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同时需要公司人员配合执行相关的措施,采取具体的实际行动,这样,企业决策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方案的制定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决策方案的实施则为体力劳动。

其次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影响范围不同。(9)孙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26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着各自的影响区域,它们的影响范围不同,所以二者的价值也有显著的差异。就相关资料分析来看,但凡个体的身体机能健全,都可以从事体力劳动,然而个体体力劳动的作用范围比较小,社会影响力也比较小。所以要想让体力劳动的影响扩大,需要让不同个体和体力劳动联合起来,这样才能扩大影响范围,让更多的体力劳动参与进来,而能够联合体力劳动的重要方式便是脑力劳动的运用。通过脑力劳动思考、分析和总结,明确获取生产资料需要使用的体力劳动,并组织与联合体力劳动者,这样,体力劳动的影响范围会显著扩大,其价值也会明显提升。总的来讲,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付出方式差异决定了其影响范围的不同,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大环境下,脑力劳动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所以其价值表现更加突出,这是体力劳动所不能比拟的。

最后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价值回报不同。(10)李松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理论深化及其当代意义——基于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劳动的差异造成社会影响力不同,所以社会对不同劳动形式的肯定也不同,最直接的表现体现在价值回报方面。对现阶段的社会产业类型做划分,社会产业中的每个类型都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将这两类劳动进行梳理分析,并将脑力劳动行业与体力劳动行业进行对比发现从行业整体发展看,脑力劳动者的收益远远高于体力劳动者,这印证了脑力劳动者价值更加突出的结论。虽然有部分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收益比较高,但这更多是因为从事该行业的人员稀少,供不应求导致价格提高,比如精准焊工等行业。总而言之,劳动的差异决定了劳动价值的不同,所以在认清价值差异的基础上做相应的劳动分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美好生活对劳动的要求

只有积极的劳动才配获得美好的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够实现美好的生活,因为要真正达到美好生活的状态,付出积极的劳动不仅有质的要求,还有量的要求。以下是基于美好生活对积极劳动的要求分析。

第一,美好生活的标准影响着积极劳动的付出。(11)陈学明、毛勒堂:《美好生活的核心是劳动的幸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在上文中提到过,美好生活主要有两个层面,分别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任何一个层面的缺失都没办法达到美好生活的状态。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标准要求不同,即便如此,美好生活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依然不可缺少。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付出积极劳动是必需的,且为了维持物质生活的稳定,积极劳动的付出需要具有持续性。不同的美好生活标准影响着劳动付出的持续状态。简言之,美好生活的标准界定的差异对积极劳动的具体付出程度有显著的影响,所以在劳动的时候,劳动者需要基于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开展积极劳动。

第二,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美好生活对积极劳动的要求是劳动必须积累一定的量。上文提到,积极劳动必然会获得回报,它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美好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作为实现美好生活途径的积极劳动,必须要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果积极劳动的回报不高,那么需要通过更多的劳动才能获取足够的回报,从而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果积极劳动回报比较高,依然需要通过持续积累劳动量获取更多回报,因为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会更高,且生活是持续性的状态,为了维持高品质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劳动,为劳动者提供保持劳动积极性的能量。总之,不管是什么样的标准,要保持美好生活状态的稳定,靠一时的劳动难以满足具体要求,需要通过劳动量的积累实现。

第三,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积极劳动不仅要有量,还要重质(12)吴宏政、吴暇:《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劳动价值论”》,《湖湘论坛》2019年第5期。,量和质都要得到保证。劳动往往是量大质差,量小质优,量变和质变互相影响。要想保持劳动的量和质的高度统一,就要在支付劳动者报酬时不仅要看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更要对劳动者的劳动质量进行考量。以某生产企业为例,在“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的基础上,劳动者的劳动数量越多,所获取的报酬也会越多,但是如果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不合标准与规格,即生产制作的产品没有达标,是残次品,那么在计算他们的劳动量的时候会有相应的扣除。如果造成严重后果,还会追究劳动者的责任。因此在劳动的过程中,对劳动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强调劳动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简言之,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劳动来创造,不过要真正达到美好生活的状态,必须要对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这样,劳动收益会更加突出,美好生活的追求过程也会更加高效。

(三)基于美好生活的劳动付出

在生活实践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价值的不同,且美好生活对劳动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所以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认真对待劳动,重视科学的劳动付出,将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这样,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才会更加轻松。以下是针对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劳动付出提出的措施与建议。

第一,需要对自身的能力进行分析,明确自身的定位,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从而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中国有句古话叫“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放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不管男女都怕入错行。因此,人们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有充分的认识,自己适合做什么、天赋程度如何、后天努力能有多大程度改善,这些需要人们认真思考。为了让自身的劳动价值更好地实现,在入行的时候,劳动者需要进行自我能力的审视:(1)对自我的综合能力素质进行分析,比如专业能力、交往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创新能力等,基于自我能力的认真分析与综合解读,个体对自我会有基本了解。(2)判断自我价值的体现方式。在了解自我价值的基础上对自我价值的表现方式进行分析,确定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样,劳动者能够基于自身定位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

第二,需要对行业进行分析。目前的社会实践中有众多行业,但并不是每一个行业都有发展前景。综合社会发展趋势可知,部分行业目前虽然表现不错,但在技术革新的大趋势下,行业发展前景势必受到影响,如果选择在这样的行业进行劳动,未来的劳动价值很可能会大打折扣,所获得的劳动报酬自然也可能受限。基于此,劳动者在付出劳动的时候,需要进行市场分析与行业调查,充分了解这个行业的当下状况和未来前景。行业分析主要针对脑力工作劳动者。他们通过全面、综合的行业分析和市场考察确定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然后在自身能力和价值定位的基础上进行行业选择,这样,劳动者所获取的劳动报酬会更加丰厚,基于劳动的美好生活的实现也会更加高效。

第三,在积极劳动过程中,劳动者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并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这样,劳动者的劳动才会体现出更加突出的价值(13)石燕:《美好生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10期。。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各个行业都在进步,相应的行业技术、思想以及理念等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趋势下,不改变意味着落后,而落后则意味着淘汰,因为在整体环境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思想落后、技术落后的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减少,所以他们会被行业淘汰。基于这样的情况,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行业发展的动态,需要对行业发展的方向进行掌握,同时要积极地学习和了解行业变化的思想、理念以及技术。劳动者基于变化的现实不断地进行自我充实和发展,实现自我与行业的共同成长,这样,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便不会落伍。基于对先进思想、理念、技术的掌握,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其对企业发展会贡献更多的价值,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企业也会高度重视这样的劳动投入,并通过提高报酬等方式进行鼓励,所以劳动者的所得会更多。总之,劳动者自身的学习与进步对劳动报酬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具有突出价值。

第四,在积极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付出需要强调科学、合理、有效。美好生活的追求以人为前提,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享受美好生活的个体是人。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劳动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在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劳动者自身的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基于社会实践的分析可知,有不少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缺乏科学、合理的理念而不断透支自身的健康。确实,他们由于自身的劳动获取了不错的报酬,也换来了不错的物质条件,但他们的精神状态、健康状况却不理想,这种状态下的劳动者如何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追求好的生活本身没有错,这是人之所向,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忽略自身的安全和健康是大错特错。没有了强健的体魄,再多的物质享受都不能称之为美好。基于此,在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劳动者要注重自身健康和安全,这样才能通过积极的劳动实现美好的生活。

第五,积极的劳动促成美好生活。积极的劳动会产生动能,使个体带动群体,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工作之中,使得劳动效率得到提高。积极的劳动会增强个人的成就感,体现个人价值。积极劳动弘扬社会正气,企业也会重视这样的积极效应,并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和荣誉奖励鼓励劳动者。积极的劳动不仅带来物质奖励,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提高生活品质,这正是美好生活的体现。如果劳动者不积极劳动,工作效率低下,创造的劳动价值不符合社会要求,必将影响自身的劳动收入,甚至面临被解雇的风险,使得美好生活难以实现。

结 语

综上所述,美好生活是每一个人的理想生活目标,所以在生活实践中,每一个人都在向美好生活的方向努力。当然,美好生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众多社会成员的目标,是他们为之付出了积极劳动的结果。“劳动最美”是中国的传统理念,放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适用。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改变了世界,创造了属于自身的美好生活,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值得被肯定。本文在对积极劳动和美好生活进行定义的基础上讨论了积极劳动和美好生活的关系,并就美好生活的劳动付出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促进劳动者更好地追求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劳动者物质劳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