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基础部 云南昆明 65022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村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农村中小企业通过开展电子商务,可以促使农产品营销模式升级,吸引更多消费者,提高产品交易量,开拓销售市场并减少运营成本。另外,通过开展电子商务,可以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由于观念落后、缺乏专业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许多农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遇到了障碍,经营效果不太理想。这种现象限制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如何顺利开展电子商务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5.9%。农村网民数量增长迅速,网民规模已达3.09亿,占全国网民整体的31.3%。农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快速增长。2020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158.9亿元,同比增长26.2%[1]。农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迅速成长,给广大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电子商务能够促使农产品营销模式升级。农产品由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转变为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由于季节性造成的滞销农产品能够通过新的营销渠道打开市场,避免了因储存时间太久导致产品腐烂变质造成的损失。(2)农村电子商务带动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农村网红通过直播销售农产品,不仅提升了产品交易量,而且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理塘县旅游大使丁真,昭苏县副县长贺娇龙,都用自己独到的方式宣传了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3)农村电子商务减轻了人们的生活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农业生产者可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到优质低价的生产资料,城市的消费者也能通过网络购买到新鲜而便宜的农产品[2]。
虽然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但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起步较晚、观念落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中小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电商专业知识和战略眼光,认为开展电子商务就是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农产品。许多地方的农村电商营销模式粗放,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容易形成低价竞争。虽然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关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如鼓励电商平台对农村中小企业放宽入驻条件,降低平台费用,提供线上运营支持等。但这些帮扶政策大多局限于鼓励农产品的平台销售,政策缺乏多样性,导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形式比较单一,整体格局较低,不能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3]。
产品质量作为消费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决定农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前途的关键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产品都是来自作坊式生产,不能按照电商平台的要求对产品严格划分等级,不能对产品进行规范包装,没有形成农产品标准,农产品品质无法保障。许多农村中小企业的产品形态都是以初级农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不能形成区域品牌。所以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能保证,直接影响了农村中小企业电商的生存与发展[4]。
当前农村物流体系还没有完全成熟,基础设施不完善,装备不足,配送人员匮乏。农产品的运输对仓储、配送、运输等设备的要求较高。许多农村地区常见的物流运输工具不是专门的货运车辆,而是农用车和客运车。这些临时的货运工具无法达到农产品运输设备要求标准。农村网点比较分散,间隔距离较远,配送成本较高,配送成功率较低,经常发生错误配送、多次配送现象。另外,许多地区农产品外销的上行物流量远远少于商品下乡的下行物流量,导致物流配送车辆返程的空载率较高,这些因素都降低了物流企业开设网点的积极性。许多参与电子商务的农村中小企业只能自己负责物流运输,由于物流量较小导致成本投入太大。上述状况限制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5]。
在农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硬件设施和基础建设不完善以外,企业还缺少互联网技术人才。农村地区人才缺失比较严重,村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对计算机操作不熟悉,懂电子商务的人更是稀少。许多农村中小企业电商只能收集与上传农产品文字图片,不能进行产品策划和运营推广,导致企业无法开展有效的网络营销。虽然许多地方政府积极倡导村民学习电商知识,开展对应的技术培训工作,但由于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网络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导致培养难度增加,培训效果降低。缺乏专业人才成为限制农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6]。
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中小企业应利用政策扶持,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1)地方政府需大力扶持、积极培育农村产业新业态,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融入农村电子商务中,线上线下相结合,使当地中小企业得到全方位、多渠道发展。
(2)地方政府发挥职能作用,利用电子商务大数据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了解当地的农产品分布、物流信息和市场供需情况等,有效避免同地区的农产品同质化,实现产品差异化,避免企业低价竞争[7]。
(3)企业应充分利用电商大数据,发展订单农业和预售农业。电商企业应指导农户进行差异化、精准化生产,品种和方式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从而建立持续、稳定的供给与需求关系[8]。
(1)利用平台流量,开展直播销售。为鼓励农村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国家专门建立了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简称“832平台”。阿里巴巴、拼多多等大型平台专门开展扶贫行动,开通直播助农模式。中小企业应借助平台流量,开展农村“网红”直播和“县长直播”,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提高产品知名度,进而打通农产品上行销路。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多种社交媒体进行产品营销,通过社交平台与粉丝展开互动,增加消费者的认同感。
(2)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营销。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浏览电商平台、搜索农产品信息等线上行为,收集消费者的性别、年龄、购买偏好等相关资料,对消费者添加标签。根据数据分析,对消费者开展精细化和个性化营销,向消费者推送其感兴趣的产品,提高产品成交率[9]。
当前,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更加钟爱质量佳、有品牌的农产品。例如褚橙、阳澄湖大闸蟹、海南火山荔枝等知名品牌都深受消费者认可。各地政府和农村企业应借助电商平台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1)电商企业与生产主体密切合作,深入分析市场状况,对产品进行差异化定位,给产品赋予当地文化或者区域特点,塑造鲜明的农产品品牌个性。
(2)科学生产和管理,进行产品深加工。按照要求进行产品分级、包装和储存,建立农产品全流程标准。
(3)根据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实施精准营销,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进而获得品牌认同感[10]。通过品牌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快递网点乡镇全覆盖,尚未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送货到家的难题。因此,当地政府应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道路交通设施和网络基础设施,为实现快递到村解决障碍。政府应鼓励物流企业和快递公司开展乡村物流配送服务,建立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全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另外,由于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对仓储、配送、运输等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物流企业的成本较大,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帮扶为物流企业争取更多利益[11]。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在农村地区实现“互联网+高效物流”,妥善解决农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物流问题,彻底走出农产品“难以出村”、工业品“难以进村”的双重困境。
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滞后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地政府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1)成立专业团队,加强培训实操指导,提高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针对性,增加实践课、现场课、跟踪课,减少理论课和远程课。不仅培训开设店铺、上传资料、接收订单等基本操作知识,也培训产品策划、运营推广、物流仓储等专业课程。
(2)建设农村企业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系统化、规模化培养熟悉农业的复合型、紧缺型人才。
(3)加大新媒体人才培训力度,培养农村“网红”和农民“带货主播”等直播电商人才。通过农民直播,可以减少广告费用和中间环节,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
(4)引进电商人才,不仅要引进美工设计和数据分析等专业人才,更要引进产品策划、运营推广等高端复合型人才。
(5)政府还应当改善乡村设施和环境,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使电子商务人才愿意留在农村,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策划与运营,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发展[12]。
电子商务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使农村中小企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针对农村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农村中小企业应该与当地政府共同采取对策,依靠政策帮扶,利用大数据技术培育产业新业态、实现精准营销、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从而使企业焕发生机,扩大市场份额,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