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大喜 王 敏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高度重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命题。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2017年5月,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2017年5月17日,中宣部召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要求各级党委切实履行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责任,努力谱写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4]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中提到,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进的关键接续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结合实际,抓住机遇,承前启后,凝心聚力,推动新时代深圳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思想理论支撑。
“十三五”期间,深圳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对社会亟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持续探索,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产出一大批优秀学术成果,取得了显著成绩。①本文所涉数据均来源于深圳市社科联调研统计数据,文内数据不再标注。
深圳社科研究机构主要有以下六类,分别是高校、党校、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和综合开发研究院、市委市政府研究机构(政研室、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史研究室等)、民间社科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是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深圳高校数量增长较快,创办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国内异地办学机构,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初现雏形。在公认的四大权威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和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深圳大学均已进入主榜,平均排名已进入内地高校前35名;南方科技大学在多项世界大学排名中屡次上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一些文科院系相继设立,本、硕、博培养体系日趋完善。民间科研机构蓬勃发展,注册成立的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深港发展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民间科研机构86家;成立了65家社会科学类社会组织,其中,深圳市资产管理学会、深圳市室内文化研究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深圳社科人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跨越式发展,主要分布在全市各社科研究机构、高校、各级党校、党政部门研究机构以及众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科学各专业领域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社会科学人才数量目前约为4000人。队伍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除民间社科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外,其他科研机构人才学历结构以高学历为主,博士生导师约300人。引进郑永年等知名学者,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近百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珠江学者、广东省特支计划以及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称号的有60余人。涌现了一批功底扎实、锐意进取的社科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在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评选中,深圳大学胡经之和南方科技大学李凤亮、深圳大学陶一桃分别获评第二届、第三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研究专项》等约200项申报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立项数位列广东省前列。《深圳特区精神研究》《列宁“帝国主义论”: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等约500项申报课题获省部级课题立项,《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力研究——基于深圳的调研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等申报课题获全国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重点调研课题立项。在此期间,《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圳实践研究》《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研究:国际经验与路径选择》等415项申报课题获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出版了《经典诠释与当代中国哲学》《西方美学中的身体意象——从主体观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四十年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上百部学术著作,在SSCI/CSSCI发表了《“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当代新儒学——以刘述先和蔡仁厚为例》《论亚里士多德建构身体主体观的基本思路》等学术论文近千篇。共开展了第八届、第九届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评选出《迈向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作用》等150项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其中,《弹簧上的行政——土地行政运作的制度分析》等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此外,《公共政策终结:启动、执行和关闭问题研究》等学术成果获全国行政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十三五”时期,深圳智库日益繁荣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高质量发展与新结构研究院等一批新型智库成立,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等各类民间社会智库发展迅猛,组建了51家主要智库机构组成的深圳智库联盟。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作为基础较好的社会智库,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25家)之一,其每年上报策论报告数量和刊发率位居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前列。深圳市前海创新研究院在全球权威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排名“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中获得两项提名,在“2016全球最佳新锐智库Best New Think Tanks”榜单中名列第34位,开展的多个有影响力的研究项目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经济社会效益良好的具有理论性、前瞻性、指导性研究成果和资政建议获中央省市领导批示或被采用。其中,《调研显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培养工作存在三方面问题亟待建立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培养共同体》获广东省、深圳市领导批示。《关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层次协同发展机制的建议》获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省委领导督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如何办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清华”的》在《南方智库专报》刊发,获广东省委领导批示。《深圳战疫动员力报告》获深圳市委主要领导肯定,编印成册并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我市完善现代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得到深圳市委主要领导批示。《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午托管理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午餐午休管理的意见》的出台等等。
近年来,深圳学术平台发展态势良好。2019年创办的《深圳社会科学》,于次年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用户关注度报告(2019)》,“关注度指数”总排行榜位列第18,在578种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关注度指数”位列第3,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2016-2020年最受欢迎新刊”及“2020年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最受欢迎期刊”。《特区实践与理论》坚持转型·开拓·融合的办刊理念,坚持质量立刊、特色兴刊、学术强刊,刊物质量明显提升,先后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主题宣传精品期刊,是深圳市唯一获奖殊荣的期刊。与《深圳大学学报》《开放导报》《特区经济》等刊物共同成为培育学术人才、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平台。出版的《深圳学派建设丛书》《深圳改革创新丛书》《深圳蓝皮书》等丛书品牌效应日渐增强。举办的深圳学术年会、香蜜湖智库高端工作坊、深大讲坛、饶宗颐讲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深圳论坛、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深圳学术沙龙等高层次学术研讨,以及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发展论坛、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等高端学术论坛和学术讲座等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极大促进了学术界的交流。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专题会议”“深圳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十九大精神座谈会”“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等大型理论研讨会,《学习时报》《深圳特区报》等各类媒体开辟理论宣传专版和学人访谈专栏,营造了日渐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了深圳社会科学院现代化与全球城市研究中心等25个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通过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计划项目,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社科名家到深圳开展社科理论和实践研究。
社会科学普及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是让哲学社会科学走进社会走进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深圳社科普及成果显著。深圳市委党校熊哲文、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杨建分别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科普及专家”“广东省优秀社科普及工作者”。“深圳读书月”“深圳社会科学普及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新时代大讲堂”“百课下基层”等社会科学普及品牌效应持续增强,成为深圳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荣获文化部“第三届中国文化创新奖”,被列为文化部“中国十大文化创新工程”,被国家教育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工作小组”授予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荣誉称号。深圳博物馆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深圳图书馆、深圳中心书城被评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百课下基层”活动被称为“流动的课堂”“百姓课堂”,“新时代大讲堂”等活动备受市民欢迎,这些文化品牌项目的建立和发展,共同构筑了高品位文化城市的精神支柱。
近年来,深圳社会科学界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仍有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水平亟待提升。
从普遍情况看,学术研究多以深圳为研究对象,深圳特色鲜明,本土倾向性较强,且学术成果更偏重应用对策性而轻基础理论研究,但针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不强。从成果质量看,有深度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有重大影响的学术精品相对较少,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有重大价值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的建议不多,学术创新能力不强。从成果数量看,因深圳社科研究机构数量少,高校数量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加之一些高校文科院系设置不健全,社科学术人才缺乏,也直接影响了学术成果数量的产出。
当前,深圳人才队伍呈现总量不大、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复合型人才短缺等特点。从人才体量看,深圳社科工作者仅约4000人,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学术人才总量差距明显。从人才结构看,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尚未健全。从人才层次看,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数量约占人才总量的50%,博士生导师数量约占人才总量的6.7%。虽然有李凤亮、陶一桃等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并引进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大师级人才郑永年,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领军人才和名家大师仍较缺乏,有影响的优秀中青年理论人才、基础理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才仍然较少,亟需进一步加强。从人才类型看,复合型、跨学科人才稀缺,一些社科工作者难以对一些重大问题开展多角度、多层次、跨学科、有系统、较全面的学术研究,导致成果创新性不足、质量欠佳。
深圳高质量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和丛书数量较少且影响力不大,目前,只有《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特区实践与理论》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社科研究基地建设方面,深圳现有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研究基地约40个,其中包括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5家,总体看基地数量不多,影响力不强。社科普及基地建设方面,只有深圳博物馆、深圳图书馆等几家力量较强的科普基地,相较于杭州100家和广州41家的社科普及基地数量规模,深圳社科普及基地建设亟待加强。学术活动开展方面,深圳目前缺少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高层次学术活动平台,已有的品牌活动缺乏创新性,新的品牌活动影响力尚未形成,活动所产生的学术创新成果和创新思想不多。
深圳社科研究机构虽然近些年发展较快,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标准要求不相适应。就高校数量来看,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北京有92所、上海有63所、广州有82所、杭州有47所高校,而深圳目前仅15所。已有的高校偏重理工科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门类不够健全,人文学科建设薄弱。就基层社科联设置来说,深圳市社科联在各高校和各区的设置尚处于缺失阶段。1995年深圳成立了市级社科联,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高校和各区(新区)尚未建立独立的社科联组织,社科联工作在基层难以展开,影响了市社科联职能的发挥。与全国其他省市及省内城市比较发现,重庆、浙江、贵州等省份都在县(区)级设立了社科联。广州市各区虽暂未设社科联,但市一级社科联(与社科院分开设立)工作队伍庞大,有100多个编制,辖区各高校也普遍建立了社科联。珠海、中山、肇庆、梅州、韶关等十多个地级市目前已设立了县(区)级社科联。所以,无论是先行示范区的标准要求,还是基层社科工作的实际需要,都亟需加快基层社科联布局。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深圳哲学社会科学经费投入偏少,制约了深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十三五”时期,深圳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经费约3370万元,平均每年约674万元左右。经统计,同期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每年约3500万元、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经费每年约2353万元、广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经费每年约930万元。因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十三五”期间每年立项的重点、一般、青年课题数仅约54项,而同期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每年立项数约403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每年立项数约336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每年立项数约179项,经费投入差距较为明显。
“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深圳也恰逢“双区”驱动、“双区”叠加以及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双改”示范效应历史机遇期。这一时期必将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和新课题,这些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都对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更高要求。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6]为此,深圳社科工作者必须巩固提升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找准时代站位,直面当前形势所带来的问题、机遇和挑战,回应新问题,释义新疑惑,以先行示范区标准,开创深圳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增强学术创新能力。学术创新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着力点。要提升学术创新能力,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7]在坚持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基础上,推进学术内容、观点和方法的创新,不仅着眼于深圳实践,还应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发展,以广博学养和跨学科的学术视野,推出各类高质量学术成果。二是深化研究。咨政成果质量如何,不仅要看其是否具备政治性、科学性、针对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还要看其是否具备内参性。一篇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质量咨政成果,必须以深入研究为前提,辅之以统计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形成高质量咨政成果,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三是推进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基础研究。增加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经费投入,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推出跨学科交叉研究选题,加大基础研究课题比例,力争产出一批既有较强思想理论价值又具备较高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四是建立高质量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加强对有思想含量、理论分量、话语质量和应用价值学术成果的奖励力度,激励学者在国际国内高端出版社出版专著、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鼓励发表引证率高的标志性成果和学术精品,加大对重大课题、重大成果参与者的评价权重。五是推动将“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纳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单列深圳板块,增加奖项,提升奖励标准,鼓励多出高质量学术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的主体,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借助“鹏城孔雀计划”等引才通道,引进海内外、省内外高端社科人才。灵活采取合同管理、议价薪酬、异地工作等用人模式,引导国内外学术名家不变身份、不转户口来深开展科研合作,为深圳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科研项目提供智力支持。二是依托市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等,培养更多社科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扶持力度,着力培养高层次后备社科人才。三是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和杰出人才的评选力度,实施“深圳市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资助计划”,选出学术精湛、成就显著、影响广泛的社会科学学术名家,提升深圳学术影响力。四是优化人才结构,培养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一批学术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五是加快加强社科类社会组织和民间社科研究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它们集聚社科人才的作用。六是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8]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改进科研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
结合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时代改革开放等,打造与深圳未来发展相适应、综合实力相匹配、创新精神相契合的具有中国特色、深圳风格和重要影响力的新型高端智库。发挥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国家高端智库作用,推进更多高水平智库进入国家重点智库行列。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学科相对齐全、人才相对密集的优势,深入实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全面提升相关高等院校的资政服务能力。与国内一流大学和高端智库共建社科研究基地和社会调查基地,合作开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等方面研究。加快推进深圳智库国际化进程,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智库的有益经验,大幅提升深圳智库建设水平。大力发展社会智库,确保社会智库依法参与开展政策研究、决策评估、政策解读等活动,建立社会智库向党政机关提供咨询报告、政策方案、规划设计、调研数据、意见建议的制度化渠道。
建设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广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学术平台,提升深圳学术平台竞争力。一是全面提升《深圳社会科学》《特区实践与理论》《开放导报》《特区经济》等刊物学术水平,率先争取《深圳社会科学》进入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成为面向全国的、具有影响力的权威学术刊物。二是加快提升《深圳学派建设丛书》《深圳学人文库》《深圳蓝皮书》等丛书编撰质量,为深圳本土学术成果提供发表平台。加强深思网、《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等平台建设,对深圳学人、学术作品和活动等进行报道,宣传深圳学术思想和主张。三是持续加强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争取未来五年新建设50个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发挥基地的学术研究功能、人才聚集功能和成果孵化功能。四是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落户深圳、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在深圳设立学术研究基地。五是创新实施“深圳市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资助计划”项目,资助学术名家开展各类学术项目和学术活动。六是创新开展新的品牌学术活动,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共同举办学术论坛和研讨会,扩大学术交流。
加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建设力度。利用社会科学普及场馆和教育、文化等设施,依托教学单位、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街道社区场所和设施,逐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社科普及基地网络。开展社科普及评优活动。在全市开展优秀社科普及专家、社科普及工作者、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社科作品的评选活动,将社会科学普及成果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职务评聘和工作业绩的考核依据。创新社会科学普及的形式和载体。进一步做大做强“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深圳读书月”“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百课下基层”等已有社科普及品牌项目,创新开展新的普及广泛的社科普及项目,推进社科普及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促进社科普及深入基层,走近群众。顺应信息传播发展新趋势,加大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的应用力度,实现囊括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乃至自媒体的多层次、综合性的融合普及方式。持续在《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等媒体刊物开辟专版、专栏、访谈,积极开展具有特色、富有成效的理论宣传活动,通过“以文聚力,以文塑城”,助力深圳“文化强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