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概览

2022-02-05 04:20
工会理论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2年第4期 谢鹏鑫、屈萌、冯娇娇、杨付:《新时代我国劳动关系的研究综述与展望:基于劳动关系主体的视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劳动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老问题和新问题叠加显现。学术界围绕新时代劳动关系领域尚未解决的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基于劳动关系主体的视角,回顾了新时代围绕劳动者、工会、雇主和政府的研究,将其归纳为弱势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工会改革实践与新就业形态下的维权路径、企业多样化的劳动关系管理策略、政府劳动关系治理方式等方面。在对已有研究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未来劳动关系研究应关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与争议处理机制、不同层级工会改革与工会工作机制创新、不同类型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策略及其影响、集体劳动关系柔性协调机制与平台劳动关系多元治理等。

法学 2022年第2期 钱叶芳:《基于事实契约理论的事实劳动关系重述》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劳动法领域形成的关于“事实劳动关系是欠缺书面形式的劳动关系”之通说给劳动者权益保护带来了普遍和深远的损害,其理论依据被认为是德国学者豪普特教授提出的事实契约理论。实际上,根据事实契约理论,事实劳动关系是指无有效之劳动契约而提供从属劳动所形成的劳动关系。该理论虽遭激烈批评,但在有关身份的领域不可被传统契约理论所替代。在合意因欠缺生效要件而被认定无效之场合,事实契约理论为这类“被否定”的用工行为提供了“被承认”的新的理论框架和立法技术。我国《劳动合同法》对无效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一方以民法式保护为原则,以劳动法式保护为例外,存在保护不足、保护过度及违背传统契约法形式理性等问题,需作进一步的反思与调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 张志元、侯培莹:《新时代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风向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马克思关于劳动关系的一般论述中汲取理论支撑,从我国劳动关系演进的制度化与常态化进程中借鉴有益经验,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我国劳动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和新型就业形态的涌现给劳动关系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失衡以及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进程。研究建议,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应始终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大力激发公有制经济活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新时代工会组织建设。

湖南社会科学 2022年第1期 李松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理论认识与制度创新安排》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商品交换不等价,复杂劳动不能简化为简单劳动,等量劳动不能获得等量收入,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协调,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促进商品等价交换,缓和劳动者之间不够和谐的劳动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需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劳动和资本、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不可避免,需要建立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化解双方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2期 赵小仕、于大川:《劳工集体行动生成机理研究:基于广东制造业的案例分析》 劳工集体行动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其在形塑劳资权利结构的同时也会影响生产组织的正常运作。作为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区域,劳工集体行动的生成受内外多维因素影响。既有劳资利益结构失衡、网络关系嵌入、劳工劳权意识觉醒等外部因素的推动,也有企业管理失当、劳资沟通不畅、集体剥夺感形成等内部因素的触发。本文以广东已关停的三家制造业工厂劳工集体行动为研究对象,从劳工个体不满、共同意识建构、动员机制等维度,对劳工集体行动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讨,为构建新经济环境下广东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思路。

金融与经济 2021年第11期 张青、况志华、王焰辉:《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青年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 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动态调查(CFPS)数据从个体微观层面就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青年非农就业抉择的影响机制展开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显著促进农村青年非农就业,农村青年互联网的使用和社会信任强化了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村青年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即在东部省份较为显著,中西部省份则不明显,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于男性农村青年的促进效应大于女性。

社会科学战线 2021年第10期 蒋雨露:《“互联网+时代”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应对》 多重劳动关系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丰富了就业样态,亦有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劳动法治建设必须正视制度供给滞后、对多重劳动关系缺乏观照的事实。相应地,劳动关系的新型生态无法获得劳动法层面的认证、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配置均衡性面临考验、劳动者权益维护缺乏制度层面的支撑。探究多重劳动关系产生的原因、指明多重劳动关系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而给出劳动法制优化的应然立场:秉持以“疏”代“堵”的态度,厘清多重劳动关系中多个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利益配置格局,从制度层面消除阻碍多重劳动关系健康发展的障碍,谋求多方主体利益均衡。

南方经济 2021年第9期 邓智平:《数字赋权与劳动关系转型》 数字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工作性质和劳动关系的深刻变革。文章从技术赋权的视角,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劳动关系的各个主体进行普惠但不均衡的赋权,发现数字经济条件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不是遵循从个体劳动关系到集体劳动关系的传统路径,而是走向一种新个体劳动关系,其中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模糊劳动者身份、劳资双方利益共生、工人内部团结机制失效、消费者介入转移矛盾、收益分配规则的公平透明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艾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角下中国工会的治理机制研究——以新冠肺炎防控为例》 新冠肺炎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造成了“世纪性”影响,疫情在中国的蔓延得到遏制离不开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的积极防控。本文基于中西方工会在疫情防控中的差异化表现,探究二者在政治信念、制度理论和组织体系方面的差异根源,分析中国工会在该次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和制度优势,进而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角下的工会治理机制:坚定党的领导,采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丰富自身定位,强化理论研究和政策指导,完善应急应对机制。从制度设计上增强工会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世界经济文汇 2021年第5期 温兴祥:《移民多样性与城镇劳动者收入》 人口流动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率的提高,在移民占城市常住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的同时,城市移民来源地多样性的程度也在增加。本文综合使用CLDS2016年数据和2015年全国1%人口调查微观数据,实证检验移民多样性对城镇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基于转移比例法构建工具变量,2SLS估计结果表明:由分化指数构建的城市移民多样性指数每增加1%,城镇劳动者的年收入显著提高0.59%。在使用其他多样性衡量指标、考虑移民文化距离的情况下,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移民多样性主要是对本地户口劳动者和低教育程度劳动者的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城市移民多样性提高了城镇劳动者的社会资本,但对城镇受雇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并无显著影响。深化户籍制度及相关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放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将有利于提升城镇劳动者收入。

劳动经济研究 2021年第4期 王广慧、苏彦昭:《工作时间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阈值效应分析》 目前长时间工作对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已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这个变化过程是渐进的还是突变的,是否存在阶段性变化,现有研究尚无定论。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首先检验了工作时间对不同类型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再应用夏普利回归方程分解方法确定了工作时间对不同类型劳动者健康影响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时间对劳动者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其身心健康水平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相对于体力劳动者,工作时间对脑力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影响程度更大。此外,工作时间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当脑力劳动者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体力工作者达到或超过50小时,劳动者身体健康状况明显恶化;达到或超过70小时,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都进一步显著恶化。

中共党史研究 2021年第4期 贾凯:《一九二〇年至一九二四年中国共产党与工人建立联系的探索》 为打破传统的工学界限并与工人建立联系,早期中共借助血缘、地缘、学缘等人际关系纽带,用编辑与发放印刷品、改装易服、学习工人语言等方式接近工人;开办工人补习学校,用化装演讲、新剧、戏剧、魔术等方式,使工人“养成阶级的自觉”。这些方式集中体现在长辛店工人俱乐部的创建与运行中,相关经验通过报刊、密查员、铁路传播到全国各地。为克服这些方式的局限性,1924年5月,中共决定设置“工会小组”,与工会建立组织层面的联系,并实行工会运动委员会、党的地方委员会和特派员指导工会的三重领导机制。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