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和平的重要论述探究

2022-02-05 03:20□李
探求 2022年3期
关键词:全人类和平中华民族

□李 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许多重要的国内国外场合,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和平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既涉及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对和平意义的阐发,又立足于当今世界、对时代发展总体趋势与方向的洞察与把握,更包含对世界和平中的中国因素的阐明。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和平的重要论述,有助于人们充分认识和平对于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与伟大意义,深刻理解人类推进和平事业进程的曲折性与前进性,明辨国际上所谓“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的虚妄与悖谬。

一、和平属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第一要素

习近平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阐发,揭示出和平属于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且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第一要素。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发表的讲话中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理念,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2021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发表的讲话中重申,“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可以看出,习近平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提出,阐明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所包含的六大要素,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其中和平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第一要素,昭示着和平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

和平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无论是事关人们吃、喝、住、穿的生存需求,还是涉及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发展的需求,都需要和平作为其前提条件。和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方面。有学者指出,有史以来人们根深蒂固的一个信仰和渴望就是和平。爱好和平属于人的本性之一[4]。因而更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和平是符合人类本性的生存状态”[5]。人类本性中对和平的渴求必然内化为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内容,汇聚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2014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6]。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的界限,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和平又是发展的前提。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任何国家不可能集中精力进行建设与发展,甚至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付之东流。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习近平指出,仅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那场战争的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军队和民众伤亡超过1亿人,其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苏联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7]。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原有的欧洲中心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四强英、法、德、意已衰落到难以自保的地步,整个地区形势一片混乱,陷入严重危机。战争造成的残酷现实促使欧洲一些有志之士与政治家寻求法德和解的契机以推动欧洲的长久和平,这是此后欧洲一体化产生的源起与最初动因。因此,习近平反复告诫人们要牢记战争的教训,充分认识和平的重要意义。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指出:“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8]2014年12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又把和平比作阳光与雨露,“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9]。2021年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没有和平,一切都无从谈起。和平是我们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10]。

同理,和平也是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得以追求与践行的基础。没有和平,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就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只有在安定的国内环境下,才能构建起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与法治秩序,人民的民主与自由才能切实保障;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构建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的国际关系准则才具有可行性。

不仅如此,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和平,不是一般地抽象而论,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也是和平理念的应有之意。习近平所弘扬的和平,不是无原则的和平主义,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和平理念,着眼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着眼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对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渴望与追求,着眼于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014年12月,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9]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7]。具体到中国,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正当权益的一致性。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1]。这实质揭示出和平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其他要素之间的同一性。因此,习近平所弘扬的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和平,本质上是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反对单边主义与零和博弈,蕴含着对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共同发展与互利共赢的诉求。

习近平高举和平的旗帜,立足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着眼于世界人民对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追求,把和平视作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第一要素,其主旨是让人们充分认知和平对于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崇高价值与伟大意义,从而牢固树立爱好和平的思想。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引用镌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石碑上的格言“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以此强调确立爱好和平理念的重要性。“只要世界人民在心灵中坚定了和平理念、扬起了和平风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12]。总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弘扬和平,让爱好和平的理念世代赓续,人类追求和平的崇高事业才具有思想上的保障。

二、世界仍很不太平,但和平是发展大势

习近平揭示出和平属于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且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第一要素,是从价值观角度对和平意义的阐发。从当今世界形势、时代发展总趋势和逻辑演进规律的视域下,习近平又提出世界仍很不太平、但和平是发展大势的论断。这一论断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洞察当今世界形势与时代发展趋势的产物,彰显着习近平卓越的辩证思维能力与战略思维能力。

“世界仍很不太平”,是指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时的、局部的、阶段性的安全问题。当今世界,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恐怖主义仍然猖獗,不少国家民众特别是儿童饱受战火摧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惯于运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处理国际关系,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导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盛行;而且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由此造成全球安全形势堪忧,战争风险仍然存在。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7]。2019年3月,习近平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又指出,全球面临着和平赤字。这就说明危害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人类需要增强忧患意识。

“世界仍很不太平”“和平赤字”折射出人类追求和平事业进程的曲折性。和平具有脆弱性,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人类追求和平的事业任重道远。因此,在许多重要的国内国际场合,习近平反复强调和平需要共同争取与维护。2014年11月,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中指出,“和平是宝贵的,和平也是需要维护的,破坏和平的因素始终值得人们警惕。大家都只想享受和平,不愿意维护和平,那和平就将不复存在。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这条道路,共同应对威胁和破坏和平的各种因素,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3]。同年12月,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又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9]习近平的讲话意在表明,和平问题属于全球性问题,捍卫世界和平不是一国的“独奏”,争取与维护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习近平提出“和平是发展大势”,是高瞻远瞩,从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对时代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洞察与把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充斥着战争与冲突,世界人民饱受战乱的苦难,但人类对和平的追求永不停歇,国际社会最终实现永久的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诚如相关学者所言,和平是具有不断演进性的历程,其意蕴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和平与战争的关系来说,人类社会是一个逐步摆脱战争,最终消灭战争,走向永久和平的历史进程;二是从和平自身来说,人类争取和平的过程,也是从一时的、局部的、非公平、低层级的和平,不断向持久的、全面的、公平的、高层级的和平演进的过程[5]。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以及核威慑对大国冲突的制约作用,邓小平认为国际社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由此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和平的不断演进性愈加明显,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习近平在许多重要的国内外场合对此进行了阐述:一方面,多极化的发展。毫不讳言,自近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占有绝对优势,在政治上左右全球政治的发展方向,“西方中心论”大行其道。百年后的今天,据2019年有关机构统计,亚洲GDP的全球占比达到34%以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3%以上。中国的GDP更是突破百万亿人民币,在全球占比达到16%以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5%左右。而美国与欧盟的GDP总和在全球占比30%左右,美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仅为10%左右,欧元区仅为4%左右[14]。经济实力的此长彼消加速政治格局的演变,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政治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得到大幅提升,国际战略格局“东升西降”更趋明朗,助推着多极化的发展。习近平指出,“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15]习近平的讲话指明多极化的发展是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多极化的发展使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均衡。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力量对比差距越大,发生对抗、冲突、战争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风险大大降低。有学者指出,多极化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6]。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习近平认为,尽管出现逆全球化现象,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相互依存增进世界和平,拓宽了全球各国同舟共济、对话协商的空间。不仅如此,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习近平指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面对此种形势,“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7]。各国不论大小、强弱,同舟共济才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由之路。

“世界很不太平,但和平是发展大势”,揭示出人类追求和平事业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引用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以此阐明人类追求和平事业的曲折性,但习近平同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15]。2014年3月,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又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18]。同年12月,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9]。习近平洞察时代大势提出这一论断,其主旨是让人们在捍卫与追求人类和平的事业上,要具有战略定力,坚定意志,保持必胜的信心与勇气。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17]。这实质是告诫人们“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捍卫与追求人类和平的事业上不要知难而退,要有持续性。

三、中华民族拥有“和平的基因”,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在对和平的论述中,世界和平中的中国因素是习近平阐明的重要方面。日益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胸怀天下的中国与世界和平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习近平以“和平的基因”来刻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与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从国家战略层面展现中国在治国理政与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角色与担当。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蕴涵着人心向善的道德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爱好和平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刻形塑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与行为方式。正如日本学者渡边秀方曾指出的,世界诸民族中大概再没有中国人那样渴求和平的了,他们很少对别的民族从事侵略的攻战[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影响,进而提出“和平的基因”论。2014年3月,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20]。2015年10月,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又指出,“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21]。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又谈到,“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22]。2021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讲话中再次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2]。以“和平的基因”来刻画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爱好与追求,具有双重意蕴:一是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爱好具有稳固性,不会因为一事一时发生动摇而改变;二是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爱好具有永久传承性,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本质特性,是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民族拥有“和平的基因”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阐明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014年3月,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20]。同年7月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中,习近平进一步总结指出“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23]。

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维护世界和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与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与以往相比,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以及塑造力明显提升,中国以实力捍卫世界和平、以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日益增强。2014年12月,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9]。2021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讲话中再次重申,“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习近平继承与发展了以往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等外交思想,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实施“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使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创新。

综上所述,从价值观视角,和平属于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且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第一要素;从时代观视角,世界仍很不太平,但和平是发展大势;从中国因素视角,中华民族拥有“和平的基因”,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这是习近平关于和平论述的重要内容。深入理解和平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第一要素,有助于人们确立科学的和平理念,充分认识和平对于人类社会所具有崇高价值与伟大意义,从而牢固树立珍惜和平、爱好和平的思想;充分洞察世界仍很不太平、但和平是发展大势,可以使人们深刻体会人类追求和平事业的曲折性与前进性,激励人们在推进人类和平事业的进程中保持昂扬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念;明悉中华民族拥有“和平的基因”、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既有助于人们深刻认知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生性与必然性,又有助于人们明辨国际上充斥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的虚妄与悖谬,进而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世界意义,感知中国在推进人类和平事业的进程中贡献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全人类和平中华民族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论《安魂曲》中母亲形象的三重意味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