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超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9)
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叠加,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面临新的课题与挑战。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大外交场合详细阐述了关于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提出解决全球治理重要议题的新方案新举措。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时指出,“我们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全球性问题。只有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1]。新时代中国已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向引领者转变,将继续通过理念支持、政策引导、体系创新及行动引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经济治理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行了深入思考,确立了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新理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以自身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注入新活力,向世界表达了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视。
1.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2]。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的深度融合,努力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和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为解决全球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一带一路”建设迎难而上,稳步前行,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信心和力量,为全球抗疫合作和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带一路”强调的是经济领域的互利共赢,各国均在自愿原则上平等合作,努力解决各国经济增长和平衡发展问题,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经济融合、发展联动和成果共享。共建“一带一路”也是中国改革完善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尝试,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促和平、谋发展的愿望。因此,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对国际合作新类型、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2.首倡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源于中国首倡,是中国首次在全球金融领域发起的重大项目。亚投行是为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银行,其目的是促进其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提高以及保持政治社会秩序稳定。“亚投行的成立无论对于亚洲经济,还是世界金融体系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3]168,“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3]162。当前,许多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落后,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基础支撑,亚投行向亚洲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有利于促进亚洲区域内部的共同发展与协作,缩小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差距,为亚洲经济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使运输成本大幅下降,提高了亚洲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为区域金融和经济合作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亚投行的建立也加速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减轻了亚洲国家对美元的依赖,是对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完善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新型亚洲货币体系的构建。亚投行是首个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金融机构,十分重视成员国的彼此合作与共同参与,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优质投融资平台,改变了发达国家垄断金融机构主导权的现状。
3.在国际重要经济治理平台发挥建设作用
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全球和区域经济治理平台上,中国坚定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提出了多方面倡议与举措,传递了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正能量。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上强调:“二十国集团要坚持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全球治理;坚持迎难而上,破解发展瓶颈;坚持伙伴精神,妥善处理分歧。”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了世界贸易组织变革,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将进一步开放市场,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创造世界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懈努力。中国为G20机制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说明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的稳定源。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11月12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强调:“我们要推进落实2040年布特拉加亚愿景,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4]习近平主席阐述的重要立场凸显了中国作为亚太区域合作建设者和贡献者的大国担当,为进一步推进亚太经合组织在相关领域务实合作,为亚太各方抗疫和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力量,这也表明中国在全球疫情背景下为世界经济复苏不断提供新智慧和新思路。
4.率先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2015年9月,193个联合国成员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率先发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别方案。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9月21日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5]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时,积极深化南南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入对接,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一直本着“平等互利、注重实效、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努力克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带来的困难和问题,为南南合作提供支持,与发展中国家共享经验,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支持联合国环境署设立的南南合作中国信托基金取得了新成果,积极发起中非环境合作部长级对话,同时与南亚、阿拉伯及南太平洋国家等开展政策交流,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之时,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行方案。组建和完善国际合作机构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国积极投入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组织和亚投行等一系列跨国、跨地区和跨洲的国际组织的建设,始终坚持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避免战争与动荡,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课题。全球安全治理的范畴既包括传统的安全领域,也包括各种非传统安全领域。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演进中,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在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要继续发挥大国协调作用,积极完善全球安全治理的理念与机制,有效疏导国家间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推动国际社会互利共赢。
1.创新国际安全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6]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旧是时代主题,我们要以全新的科学内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创新和不断发展,为全球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依然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各国人民只有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会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新路,才能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时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1]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理念和行动方案,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改革,科学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指引下,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努力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安全观,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建设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和全球发展贡献者。
2.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重大传染病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为全球抗疫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疫情再次证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各国休戚相关、命运与共。作为全球重要生产大国,中国在控制疫情后迅速复工复产,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必要的抗疫物资和新冠疫苗。中国通过多渠道与各方分享疫情相关信息和抗疫经验,“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7]
中国支持把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合理分配疫苗。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5月21日出席全球健康峰会时宣布:“中国将在未来3年内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已向全球供应3亿剂疫苗,将尽己所能对外提供更多疫苗。”[8]同时,中国向亚太经合组织捐资成立“应对疫情和经济复苏”子基金,帮助亚太经济体早日战胜疫情,实现经济复苏。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强调:“中国将努力全年对外提供20亿剂疫苗,在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基础上,年内再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捐赠1亿剂疫苗。”[5]当疫情在全球肆虐之际,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联防联控,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表率和重要贡献。
3.积极推动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冲突
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但是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军国主义等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维护世界和平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强全球安全治理需要新的方案和思维。中国不断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国际和地区间矛盾冲突的思路,积极推动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对话、和平、合作而非战争方式解决冲突[9]87。这一主张在解决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的谈判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协商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也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要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6]当今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和国家内部存在的分歧和争端,以对话增进互信,以对话解决纷争,以对话促进安全,坚决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热衷于使用武力,不是强大的表现,而是理念苍白和道义贫乏的表现。对话谈判是增互信、解纷争、促安全的最好办法,通过对话谈判,各方才能寻求最大公约数,争取最好结果。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强调:“我们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5]
4.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和平是人类社会共同愿望和崇高目标。联合国维和行动为和平而生,为和平而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途径。维和行动给冲突地区带去信心,让当地民众看到希望。根据联合国决议和中国政府与联合国达成的协议,中国派出维和部队和军事专业人员,派驻指定国家和地区,在联合国主导下实施维和行动,主要是承担稳定局势、监督停火、安全护卫和保护平民等任务。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兵力最多的国家,来自中国的维和人员以其优秀的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出色的工作表现,成为维和部队中的典范,受到联合国和当地人民的高度赞誉。
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源于中国的大国担当。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时宣布,“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加维和行动已经25年,成为维和行动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为支持改进和加强维和行动,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决定为此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10];“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部分资金将用于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10]。中国军队先后与世界上9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维和交流与合作,密切多边关系,不断提升维和综合能力。中国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积极参加维和行动,是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成员的应尽义务。
中华文化既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当今全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新时代中国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华文化继续走出去,让世界各国人民乐享中华文化带来的无穷魅力。
1.主张不同文化要加强交流互鉴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这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力量。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11]习近平主席强调不同文化要加强交流互鉴的主张,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交流互鉴观,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对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也彰显了中国积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责任和担当。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之际,不同文化加强交流互鉴,对于消除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促进世界文明和谐共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当前,我们要在习近平主席关于不同文化要加强交流互鉴倡议的引领下,为促进世界上不同文化包容增长而加倍努力,与其他国家人民一起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2.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智慧
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12]。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从来不是独角戏,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文化作品,向世界展示正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开放中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和“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的情怀,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构全人类的文化共识和价值理念,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面对新时代全球治理问题,中国始终秉持“和合共生”、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等中华文化理念,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应对恐怖主义、生物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棘手问题,彰显了中华优秀文化担当全人类文明发展重任的责任和力量。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铸造中国精神,其根底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价值和理念。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空间的兴起发展,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繁荣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和重大挑战。网络空间安全事关人类共同利益,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事关国家安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已开始构建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如今网络安全的全球治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议程。中国的网民数量和网络规模世界第一,维护好我国网络安全,对于维护全球网络安全乃至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积极参与制定网络安全治理的国际规则
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对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愿与其他国家一道积极推进全球互联网安全治理体系变革,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习近平主席强调“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13]。2014年6月23日召开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大会上,中国提出了互联网迈向全球共治时代的“七点共识”,倡议通过建立彼此互信,达成全球统一的行为准则。在首届中国—东盟网络空间安全论坛上,中国承诺愿与东盟加强互联互通,深化网络空间合作,并提出了中国网络空间理念: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既要互联互通,也要尊重主权;既要加快发展,也要确保安全;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既要自主自立,也要开放合作。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发展和实践,是互联网时代国际体系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中国提出的世界各国要相互尊重网络主权原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践行《联合国宪章》与国际法基本准则、维护国际体系安全与稳定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对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秩序迈向深入的重要标志”[3]125-126。
近年来,中国作为全球新兴的网络大国,积极致力于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网络空间和平利用和共同治理,为加快重塑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新格局和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主动搭建网络安全治理国际交流平台
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全球互联网领军人物参会,这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网络治理的重要举措。习近平主席在大会致辞中强调,“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14]。如今世界互联网大会已经在中国连续举办8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使世界范围内与网络发展相关的共同话题在这里得以讨论和交流,如数据保护、社会化媒体、信息自由、国家信息安全、打击网络犯罪和恐怖主义等,借此打造双边多边互联网对话机制,构建合作共赢模式。
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成功举办表明了我国已从网络世界参与者迈进到了网络秩序构建者,记录了我国在互联网治理国际舞台上的主动作为,以及为构建互联网强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同时也表明新时代的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大大提升。随着中国更加全面和积极参与全球网络安全治理,全球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体系将会迎来全新的发展格局。
3.倡议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世界各国应当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公平正义,积极分享全球信息革命的机遇和成果。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各国应该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开创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助力”[13]。只有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才能使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天地,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地造福人类。在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中国始终坚持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提出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为基础,加强双边多边国际交流对话,增进网络空间相互尊重和信任。同时不断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立体覆盖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方针。2020年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发布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呼吁各国秉持“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的理念,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今天,互联网已成为全人类的共有家园,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世界各国应该携手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共享互联网带来的福祉,让互联网发展的成果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
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重要舞台上发出守护地球家园的中国倡议,并提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时,习近平主席强调:“世界各国应该采取实际行动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鼓励绿色复苏、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头。”[1]中国始终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继续引领全球生态治理,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更大贡献。
1.深度参与全球环境综合治理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15]。这明确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主动作为,对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目前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开展了生态环境治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署了150多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中国大力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同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当前新冠疫情的流行促进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变革,美国“退群”也为中国引领和塑造国际环境治理规则提供了机会和窗口期。在后疫情时代,我国将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同时借此机会乘势而上,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把全球环境治理打造成维护多边主义、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中国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视为重点内容,发起了一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交通和绿色金融等重要措施。同时,中国大力推进碳减排,于2017年底启动了全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实行碳排放权交易,初步建立了碳减排的市场机制。通过促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举措,持续深入推动环境治理,碳减排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和累计减少的碳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核心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力促《巴黎协定》达成国际共识
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也是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起国之一,中国一直是倡导建立公平合理的新型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推动者。“中国参与环境与气候治理,不仅对国内改善民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积极意义,也同样具有深刻的国际意义。”[9]238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习近平主席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坚定不移地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中美两国重申将就气候变化问题加强合作,为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功作出积极努力。此后,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中法两国元首就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共识。2015年12月12日,有关2020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安排的《巴黎协定》终于达成。
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中国行动和中国方案为大会成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2016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成为23个完成了批准协定的缔约方。无论其他国家立场如何变化,中国都将继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认真履行《巴黎协定》。新时代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愿望与能力显著提升,着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共同提升发展中国家气候应对和适应能力,已由全球气候治理最初的参与者,逐渐转变为国际气候规范形成的关键推动者,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贡献者。
3.为筑牢全球生物安全作出表率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再一次敲响全球生物安全警钟。随着生物技术水平迅猛发展,生物安全治理赤字尤为凸显。长期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在环境保护、防治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治理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成效显著。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安全治理,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不断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2021年4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集中体现了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立法原则,使生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新时代中国持续加大对全球环境基金捐资力度,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已有全球80多个国家受益。中国将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同成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搭建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国际交流窗口平台。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全人类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唯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担起历史责任,才能构筑起维护全球生物安全的“免疫屏障”。
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深入参与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提出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智慧,同国际社会一道不断提升全球生物安全系数,促进各国普遍安全和共同发展。
新时代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以中国理念和具体实践引领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16]中国不能缺席,表明了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与自觉。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仅向世界贡献了治理理念,而且以踏实稳健的步伐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公平和高效。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不只是出于更好地确保自身利益,提升中国的制度性国际话语权考虑,也是改变“有治无理”“有理无治”的世界治理局面的积极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顺应了时代需求,反映了国际公意[3]8。全球治理日益成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要表征,充分体现了崛起中国和全球中国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