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倩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党的建设和领导科学教研部,兰州 730071)
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英雄事迹已经家喻户晓。40年来,三代人接续扎根沙漠,持之以恒、接续奋斗,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绿色奇迹,书写了小人物的大情怀。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新时代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典范之一。作为偏远贫穷地区人民群众治理生态环境实现美好生活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治沙目标、过程以及今天取得的功绩深刻回应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具体问题,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术研究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案例。
从理论指导实践的方位来看,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事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场持久的、具体的、生动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八步沙防沙治漠成效更加显著。
马克思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585显而易见,任何一种伟大的、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实践都有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的支撑。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40年如一日扎根沙漠、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傲人成就的过程、模式和结果均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诠释。他们的治沙过程展现了党员干部敢为人先、勇于担当、护卫家园的初心和使命;他们的治沙模式蕴含着不畏艰难、苦干实干、群策群力、全民参与、唯实创新的“内生力”;他们的治沙结果传递着矢志坚守、接续奋斗的意志和为民造福的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1.提供了政策依据
政策是撬动行动的有力杠杆。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后果为基础的。”[2]544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当地特殊的社会发展环境、自然条件、地域文化特征和国家政策的指引。40年来,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变荒滩为绿洲,造福一方人,离不开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省、市、县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永续发展的历史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并成功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此同时,国家、省、市、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不同领域生态环境保护、整治与管理的相关政策,为八步沙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发展思路和发展依据,使治沙造林有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这是八步沙三代治沙人能够接续奋斗长达40年之久的重要保障。40年来,三代治沙人已完成治沙造林25.2万亩,封沙育林4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4800多万株[3]。仅2019年以来就完成了治沙造林3.5万亩,封沙育林6.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1760多万株。
2.强化了思想引领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理念,这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演变规律,对新时代我国生态实践以及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价值深远,为八步沙三代治沙人和无数像八步沙人一样与沙漠抗争在一线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使他们以及更多的人感受到防沙治沙不仅是符合政策规定的行动,更是一件利于子孙后代、事关千秋万代的光荣事业,使他们更加坚定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心与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绿色万里长城。”[4]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我国治沙防沙实现了从最初的“防治”结合,到“保与育”结合,到“产与建”结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与创新”结合的转变。今天的防沙治沙事业已经不同于以往,需要倾注更多专业、科学的理念与力量,把以往的“苦干”变为“巧干”,使防沙治沙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等多重效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命题。“为什么”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出的时代之问,毫无疑问,生态文明最终是人的发展问题。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作为西北偏远贫困地区治理生态、改变恶劣生存环境的成功典型,他们的治沙实践和今天所达到的效益从本质上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远价值,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研究增添了现实素材。
“为民”这一核心原则,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如泰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社会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5]359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同于西方单纯的生态治理或者一些国家对某一领域、某一地区狭隘的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大价值在于着眼于全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旨在形成可持续发展、为人类造福、为子孙后代“留路”“开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种理念涵盖了所有领域,为全人类“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敲响了警钟,包含着共产党人为全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的本质区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底线。”[6]233这段富有哲理的论述非常细腻,字里行间透露着人类从良好生态中获得的美丽与幸福,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体现得更加具体。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人民造福,实现美好生活状态。从第一代人来看,“六老汉”其中有4位是共产党员,其余两位都曾担任过村干部,他们在没有任何“精钢钻”的情况下敢于揽下治沙这个“瓷器活”。面对无数质疑的目光,他们义无反顾,作为党员的石满老汉第一个站出来,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在西北偏远贫穷落后地区基层干部的担当与责任。在采访中,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说:“舍不得离开祖辈生活的地方啊,这可是我们的家园和土地,自己不管谁去管。”[7]113多么朴素的话语,却让人动容。六个不同年龄,并且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汉,一纸“红手印”便是他们的誓言与承诺。这个承诺正是对子孙后代的负责、对脚下这片根土的热爱。从采访中,我们体会到,当别人家的羊进了他们在沙漠中辛苦培育的林子,他们的感受不是“心疼”二字可以形容的,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辛苦尝试获得的“至宝”。后来的二代治沙人、三代治沙人毅然决然挺进沙漠,坚守承诺、继承父业、传承精神。二代治沙人郭万刚甚至放弃了曾经在供销社的“铁饭碗”。他们的选择背后都是一种责任与使命,他们的行为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根”,为一方群众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
生态与文明的结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状态的重要步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5]359他将生态文明与人类生存环境、国家发展目标、国家建设任务、民生、国家安全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进行理论升华,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重新上升到了与人同等重要的意义上来,真正揭露了人与自然在社会文明与发展中的本质意义,包含着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蕴含的自然物质循环理论。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对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2]296人类必须站出来与自然界达成“和解”,最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描绘的:“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5]374由此可见,我们要顺应天地万物,对自然界始终怀抱感恩之心,最终走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坚持40年艰苦奋斗、治沙造林的壮举就是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开启顺应自然规律、还原大地原始样子的历程。从1981年承包八步沙林场开始,三代治沙人从“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技术,到“网格状双眉式”的“麦草沙障+沙生苗木”的沙障结构,到“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再到今天探索“蚂蚁森林”等互联网治沙新模式和“治沙+产业”,在这一路艰难的“跋涉”过程中,都是以探索创新为手段,逐步解开沙漠之谜、发现沙漠自然“脾性”、开展沙漠治理,进而实现人与沙漠气候变化、生态恢复、物种生存规律相适应的过程。据统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成功治理完八步沙之后,平均每年以1.5万亩的速度,把风沙线推至10到20公里以外,保护了沿途很多农民的土地与财产安全。今天,他们取得的成就造福了一方百姓、改善了一方水土,初步达到了“和谐”共处的预期目标,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无数人的认可,这正是他们接续奋斗40年壮举的价值体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绘制了蓝图,凸显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40年的治沙历程,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布局研究提供了鲜活教材。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要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的空间格局。从人类发展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多方面之间的平衡,而根源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很多场合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动员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5]362由此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群策群力、同心同德是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形成生态文明格局的基础。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实践模式非常鲜明地印证了这一点。第一,我们必须讲清楚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行为是无数西北沙旱地区人民群众与沙漠抗争、建设美丽家园的“缩影”,他们是从无数人当中诞生的“典型”,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高尚、良善的道德品质和不甘现状、勤劳奋斗的生活姿态是无数偏远贫困地区群众的代表。第二,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本身就是一个群体,作为典型模范代表,40年来,他们在治沙造林过程中始终坚持民主商议、群策群力。作为一个小集体而言,他们非常注重吸收和团结土门镇、黄花滩移民区的群众,带领他们一起治沙造林修复生态、脱贫致富。第三,今天的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坚持治沙造林的精神已经家喻户晓,在这种精神的指引和感召下,无数人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化成了自觉行动。比如从2011年秋季开始,武威市数千名机关干部开始参加秋季义务压沙劳动。和往年一样,2021年10月8日,古浪县按时拉开了秋季义务压沙活动的序幕,数千名县直机关干部在沙漠腹地集中开展秋季义务压沙,按人均2.4亩的标准,共埋压草方格4000多亩。近十年来,武威市所辖的三县一区机关干部每年都会进行春秋两季义务压沙,这也是一种接续奋斗、一种传承、一种众人参与,引领着绿化祖国、修复生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美好新风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8]37“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保证,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共赢。”[9]132由此可见,绿色是生态保护的底色,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
第一,还原沙漠绿色。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是用生命在还原绿色,40年来,他们不抱怨、不放弃,始终坚持与时间赛跑、与自己赛跑,把治理沙漠、还原自然本色与自身发展融为一体。第二,探索绿色经济。“六老汉”三代人坚持党的领导,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激励下,他们一边治沙,一边探索 “向沙漠要财富”的路子。通过大胆创新和尝试,成功开辟了林下经济,比如在沙漠种植肉苁蓉、黑枸杞,养殖溜达鸡,发展沙漠文化旅游,成功实现了“靠沙吃沙”的治沙模式,为当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和精神力量,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第三,引领绿色多元发展。2019年11月,武威市四届十次全会决定将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确定为武威精神。对土门镇、古浪县、武威市甚至甘肃省而言,八步沙三代治沙人已经成为一张“文化名片”,社会各界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给予了不少关注与投入,使八步沙的发展基础更加深厚、发展路子更加宽阔,对形成 “治沙+经济+文化+”等多渠道、多元化的绿色发展模式具有很大意义。八步沙精神背后是艰辛的生态修复之路,也是创新绿色发展之路,从骨子里改变了当地人的思想和生产生活方式,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格局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的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认为, “山水林田湖草沙”本是一个生态系统,因此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他指出:“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些工作应该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同步进行,不能搞成后再改造。”[8]43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保护牵涉到了生态系统的每个角落,是“点—线—面”的结合,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体现,是部分与整体的体现,这归根结底是用什么样的观念方法、什么样的方式保护和修复自然的问题。
生态治理是一项艰巨的、系统的工程,八步沙人的治沙历程同样体现了这个道理。第一,在治沙造林过程中他们刚开始治理了八步沙,后来逐渐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陆续治理了黑岗沙、大曹沙、莫迷沙以及黄花滩等,有力地改变了当地“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的恶劣生态环境。对当地以及周边生物多样性以及气候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善,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发展圈”。第二,武威市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事迹为榜样,坚持不懈地把治沙与当地生态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整体规划。2011年,《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正式启动。为了预防土地沙化、整治沙化土地,2018年10月13日,武威市出台了《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对沙化土地的预防、治理、利用进行规定,并制定了相关惩罚机制。第三,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作为古浪县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的治沙事迹和精神一直是古浪县人民心中的骄傲和榜样。多年来,古浪人民传承八步沙精神,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始终把生态保护和治理作为底线性任务,出台了“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的生态建设方针。“十三五期间,全县完成人工造林72.22万亩,封山(沙)育林(草)93.62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30万株,森林面积达到94.8万亩。”[3]把生物治沙与工程治沙结合,在“山—川—沙”整体治理中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使治沙与当地其他领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相结合,体现了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整体性,对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起到了良好作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怎样”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依托的手段,凸显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有效性。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40年的治沙模式与经验,提供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方法论研究的生动典范。
长久的生态功能提升在于人类有意识地保护优先、自然的自身恢复为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8]37由此可见,“保护和修复”是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意识的行为,要在保护和修复的前提下,尊重生态演化的系统规律,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促进生态环境自我恢复。这是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发展、自然发展的基础。
2021年10月8日,八步沙林场治沙经验被写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进行全国性推广,其中第三章第三节指出:“坚持依靠群众、动员群众、推广库布齐、毛乌素、八步沙林场等治沙经验,创新治沙模式,筑牢北方防沙带。”[10]八步沙40年的治沙模式和经验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认可。八步沙“六老汉”从一开始治沙就认识到不可能把当地恢复成茂密的森林,他们深知八步沙属于防风固沙区,只能以减少人类活动为基本手段,从种草开始增加植被。他们开始采取“一分种、九分管”的方法,通过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恢复的治理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促进被人类活动割裂的沙漠生态系统再次逐渐连接起来。后来,他们逐渐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本着因害设防、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主要以灌木栽种为主,开始封沙育草、固沙育草,促进沙漠植物自然生长。他们在八步沙林场平坦地带栽种经济林,发展林下经济。在沙丘地带种植灌木,扩大植被覆盖面积、提升植被修复沙土的能力。在风沙口、农田附近压造大网格,防止沙子“被风掏”。这些做法综合下来使草木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八步沙的生态系统通过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得到恢复,完成了从荒漠向绿水青山的转变,构建起了沙、水、林、田、动物、人和谐相处的整体生态系统,这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周期和规律是相适应的。”[11]41八步沙治沙的具体实践方式有效地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人类有意识地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治标即一时的保护、治理和修复达到的效应,但作为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者,人的活动无时不在,因此,治本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整治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治理协调。”[12]396“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13]由此可见,不能搞单打一,说搞生态,就不发展产业,产业不发展生态难以为继。所以,治本的关键在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这是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实现合理转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绿色”发展格局的机遇和动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要促进原有产业按照绿色、循环进行升级转型,形成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盘活生态资源,促使生态资源“产业化”,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实现生态产品保值增值。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40年如一日的治沙模式与发展路子完美地印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实践的方法论。80年代,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汉”治沙的初心在于保住脚下“根”,为子孙后代创造好的生存环境。“六老汉”没有经验可循,只能按照“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这种最土的方法栽树育苗。90年代,国家“三北防护林”政策调整,加上极端干旱的气候,使八步沙林场几乎陷入绝境,第二代治沙人探索出了“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路子,在治沙育林区打井、修电、砌水渠,通过无数次实践,在治沙造林的基础上种植了各种经济作物,这一成功举措是八步沙治沙由治标向治本升级的转折点。2003年,二代治沙人继续向腾格里沙漠进发。2009年,古浪县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八步沙人在治沙育苗、造林绿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农牧业生产、养殖销售等业务,有效地拓展了产业种类。2015年,八步沙治沙人坚持把治沙与脱贫攻坚政策相结合,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梭梭树嫁接肉苁蓉、种植枸杞、红枣、芦笋、山药、食用菌、养殖沙漠土鸡、肉鸽等特色沙产业,并且注册了“八步沙溜达鸡”商标,建立了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第三代治沙人的加入为治沙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提升了机械化治沙、科学治沙的技术与理念。三代人的治沙路子与模式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治标与治本的紧密结合,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有力地推进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生态保护和修复永远建立在久久为功的基础之上,而短期是形成持久的基础,持久的根源在于完善的体制机制,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8]109由此可见,“制度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9]133。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硬约束,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指标体系,筑牢生态红线。
八步沙治沙人在这一点上始终坚持以身作则,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责任与担当。1981年,“六老汉”以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了八步沙,为了提升植被存活率,他们制定了“定任务、定标准、定奖罚、定人员”[14]的责任制度,把治沙造林、护林和自己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增强了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和责任担当意识。后来,在“六老汉”之一石满老汉的主持下,又起草了《八步沙森林公约》,用这个“土法律”进行宣传、教育十里八乡的群众来维护治沙成果。1982年,武威地区制定颁布了《甘肃省武威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加强林木植被管护的公告》,对违反护林规定、破坏沙漠生态的行为明确惩罚措施,使防沙护林有了法律的保护。古浪县严格执行此公告的规定,届时八步沙林场也实行了封闭沙区管理机制。如今,为了加强责任主体,八步沙林场与护林站职工签订“责任书”,把管护区划分到每个护林站,实行“一场六站”的“网格化”管理,有效地防止了盗伐、偷亩等安全事件发生。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以此为保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治沙人是一群平凡的伟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有效改善了当地“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的恶劣生态环境,实现了“活人不能让沙子欺负死”的誓言。他们的治沙历史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为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添了精神范本和实践范本。防沙治沙任重而道远,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任重而道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一样的人在任重道远的生态文明建设路上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