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军 王燕楠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450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新时代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涵盖经济富足、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绿色的方方面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富足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是关于共同富裕的初步表达,[1](P373)指明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生产决定分配,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收入分配关系。在当代中国,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根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状况来不断调整分配关系,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达到最佳适配程度,使全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这就告诉我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实现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发展,我们要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繁荣之路,共同富裕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共同富裕,“富裕”是从生产力的意义上讲的,“共同”是从生产关系的意义上讲的。而“富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达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富裕的最基本前提。新时代富裕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实现的是满足人民美好需要的高质量的发展,要构建的是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这种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和高品质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不断扩大开放,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实践证明,经济实力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共同富裕首先要打造的是物质财富充足的硬实力支撑。因此,共同富裕包含了经济富足的物质基础,首先是经济意义上的富裕。
政治民主为共同富裕提供牢靠的制度保障。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是“飞来峰”,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让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充分展示出来。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实行最适合的制度、采取适宜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模式,做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统一。不仅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制度优势是国家最大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实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一经确立,就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和快速发展,人权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保障,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安居乐业,覆盖所有人的共同富裕也在逐步推进。因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文化繁荣为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P633)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要求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它由经济基础决定,但又保持其相对独立性。我们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4](P15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我们要实现的是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因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这样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实现人民所希望的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间相互交流激荡。在清醒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用文化渗透的方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维护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文化的繁荣,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因此,共同富裕包含了文化繁荣的价值意蕴。
社会和谐为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指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资料。”[5](P326)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主张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能够消除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异化现象,每个人都参与劳动,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在当代,共同富裕不仅是手段,也是要实现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有利于扩大内需,抓民生也是抓发展。”[6](PP361~362)不断改善民生,有利于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民生领域的改善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构筑了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中央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7](P47)为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在社会民生领域下大气力,始终坚持以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为着眼点,通过改革制度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在收入、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治理效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提升。因此,共同富裕包含了社会和谐的发展环境。
绿色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没有自然界人们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资源属于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因此人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要重视自然界对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意识到人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从而进一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因此想要促进发展,就要解决好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这一基本矛盾,就要努力实现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共生。
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践证明,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毁灭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PP20~21)“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9](P165)生态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绿水青山内在就包含了源源不尽的经济价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对自然价值的维护,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和后劲。建设美丽中国,就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全面推动发展的绿色转型作为解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绿色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环境条件。
1.创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共同富裕概念的提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弊病、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调和,指明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的状况下,进一步提出未来的社会将实现所有人共富的美好愿景。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生产力的提高为现实条件,最终实现所有人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是提供实现最终目标的一般原则,并未对具体过程的实施步骤和措施进行详细阐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共同富裕是适合本国国情,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检验内涵更加丰富具体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不仅符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且更加注重富裕实现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运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广大人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和源源不尽的智慧,努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结果上更加强调要实现的是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成果的共同享有,是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全面全方位的共同富裕。
2.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富裕的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在中国封建社会,反映百姓对生活富足的期待的表述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无处不保暖”,关于富民之政方面有“藏富于民”“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等贵贱、均贫富”“先饮食而后教诲”“既富且教”等。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共同富裕仅仅是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施政手段,而不是施政的最终目标,他们更注重的是“均”贫富,也就是无论贫富,让每个阶级内部享有相差不多的物质财富,这样不易激起民愤,让社会保持基本的稳定,从而巩固自身的最高统治地位,所以百姓对共同富裕的根本利益诉求也从未实现。而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共同富裕更强调的是“共”,是没有阶级差别的、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为目标的共同富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是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保证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的共同富裕;是按劳分配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的共同富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共同富裕。因此,新时代的共同富裕理念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均贫富”理想的超越与升华,突破了其历史的局限性。
3.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思想。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毛泽东强调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繁荣、富强、民主、自由的,没有阶级压迫与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合作化道路集体致富,不允许“单干”“吃独食”。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基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初步的物质积累,对社会主义本质深入思考,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是共同富裕,创新性提出了“两个大局”思想以及“三步走”发展战略。江泽民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公平与效率方面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新理念,不断将共同富裕向前推进。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注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妥善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更加强调要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共同富裕,既强调速度与质量的统一,又强调共建与共享的结合,是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发展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重要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必然要求,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旨归,谱写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篇章。总之,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开启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
4.为实现人类共同的价值提供新思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贫困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西方为解决贫困问题提出了抑制人口增长、涓滴效应、福利政策、新自由主义等理论,这是人类在解决贫困问题道路上的积极思考与探索,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下,社会的根本矛盾无法解决,一些理论也随着实践与时代的发展证实了它的局限性,无法从根源上消除贫困。中国的共同富裕内在包含了解决贫困和环境问题的办法。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富裕要求全民富裕,即全体人民都富裕;全面富裕,即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富裕;共建富裕,即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用勤劳和汗水创新致富;渐进富裕,即立足基本国情,坚定目标、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只有将这四个方面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张采用绿色发展模式,在制度上确立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走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对解决环境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及宝贵经验。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全人类共同为消除贫困、改善生态环境等问题采取行动,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对于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为全人类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在新时代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数。在当前社会,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财富占有不够合理等社会现状造成人民群众的普遍焦虑,人民对于尊严且体面的生活、对于社会公平有着更加强烈的渴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目标并贯穿于执政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都作出了广泛且深刻的探索和实践,这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公民的普遍利益诉求。除了在实践层面作出的探索,在精神文化层面由于党的重视和提倡,共同富裕的理念正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深入每个人的价值观中,社会公平正义成为中国人的普遍价值追求,这有利于汇聚精神力量,增进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从而调动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2.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和国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论断。共同富裕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关系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军队、外交等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体现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中,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关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物质基础日渐雄厚,当前所出现的社会分配领域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因此党除了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下大气力,更要在分配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和探索。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和关键期,党正在用更大的毅力和勇气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在包容性增长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的共同富裕。
3.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提供新范式。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大变局的演进,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如何应对世界之变,回答时代之问,是全球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提倡的共同富裕恰恰是解决该问题的一把“钥匙”。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和共同价值,中国推动共同富裕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又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在经济方面,中国提出全面对外开放,建设“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新平台。在价值理念上,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当前中国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共同富裕有利于不断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让世界经济朝着更加平衡、包容、普惠、共赢、和谐的方向发展。
1.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同时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新发展阶段是实现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发展的阶段。具体来讲,一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牢牢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历史交汇期,深化科技制度改革,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二是推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化贸易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成为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幸福路。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职能,做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四是深刻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共同富裕是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需要用改革的方式进行推进。改革是系统工程,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因此要增进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都要相互配合,系统发力、精准施策。一是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制度体系。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协调好市场、社会、政府三者的关系。二是构建安全稳定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基本生存需要,发挥其维系公平、维护稳定、保障生产、推动发展的政策兜底作用。三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同富裕要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围绕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努力解决我国地区、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人民获得感不够的问题。四是不断完善科学化、专业化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调动社会组织活力,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让基层民众有效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3.营造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共同富裕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向,并以此为目标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一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共同富裕的目标作为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发挥其精神引领的作用,引导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作生产出更多健康向上、品质优良、彰显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世代奋斗的精神积淀中汲取智慧力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取长补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用具体生动的榜样故事感召、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精神饱满、勤劳善良、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4.促进发展成果渐进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久久为功。一是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共同富裕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发展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实际、稳步推进。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我们学会发现问题,准确分析问题,着力解决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就是把握目标内涵,有目标意识,科学制定实施措施,沿着制定的规划,毫不动摇地去坚持;坚持结果导向,要用实际成效为准绳,把人民高不高兴、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尺子。三是要保持战略定力。既要谋划长远,又要着眼当下。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提高化解防范风险能力,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