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到别人打哈欠、大笑时,可能会不自觉地被“传染”,跟着做起同样的动作,你有同感吗?
而抓痒痒比上述情况的传染力更强大,生活中有超过60%的人看到别人抓痒会跟着抓。这时候是真的痒吗?
痒是皮肤受到刺激后需要抓挠来缓解的一种感觉。平均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超过十次痒的感觉。按照产生痒的原因不同,也有不同的分类。
化学痒是当皮肤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痒的感觉。例如蚊虫叮咬、皮肤过敏等。准确地说,化学痒产生时,机体会有相应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是由体内多种瘙痒相关的受体介导的。
当我们被蚊虫叮咬后,蚊虫会在皮肤上留下它们的“唾液”,主要成分是甲酸,是一种预防血液凝结的抗凝血剂。甲酸会引起人体过敏。这时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便会分泌组胺,组胺会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的血流量,因此被蚊虫叮咬后会出现红肿丘疹。同时,组胺也会刺激痒相关的神经元,引起痒感。蚊虫叮咬引发过敏反应后我们涂服的药物便是通过抗组胺来缓解皮肤的瘙痒。
但是当我们穿了新衣服、涂化妆品或者是接触到花粉、柳絮等引发的过敏性皮炎引起的皮肤瘙痒却和组胺的产生无关。此类瘙痒是由于机体内存在的特异表达的G蛋白偶联受体导致肥大细胞被激活而引起的。这类过敏反应发生时,我们服用抗组胺类药物恐怕也无济于事。
机械痒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痒感。例如挠痒痒,羽毛扫过脚底板等。当皮肤受到轻微的机械刺激时,皮肤会把这种刺激信号通过神经元传递给大脑,我们便会有了痒感。
当看到别人抓痒或者看到毛毛虫在身上爬的时候会自己也会莫名觉得痒,大脑自己调控产生痒觉信号,这种情况便是传染性痒,这也是我们看到别人抓痒会跟着抓的原因。
对于挠痒痒“传染”这一行为,科学家们已经给出了合理解释。
英国的研究者首先让志愿者填写关于性格的调查问卷,然后观看别人挠痒的视频,之后观察志愿者的行为。最后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跟着视频做出了抓痒痒的动作。对照性格问卷发现,被抓痒痒传染的人的负面情绪更多。最终研究者对大脑不同区块之间的连结进行研究,发现传染痒与控制自身情绪稳定性的神经质密切相关。高神经质的人更易产生高的情绪反应,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更容易感知到压力,因此更容易被传染。
近期,研究者利用小鼠对传染性瘙痒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相关的成果于10月4日发表于期刊《细胞通讯》上。研究人员发现当小鼠受到其它小鼠挠痒痒传染时,大脑上的视交叉上核(SCN)会发光,而视交叉上核恰好是视网膜中实现光捕捉的细胞和大脑中心丘脑室旁核间的中点。而为了探索这一机制,研究者将一种病毒注射到小鼠大脑中的视交叉上核中,这种病毒可以感染SCN中的靶神经元,进而抑制视网膜中的神经元。然后,再次观察被注射病毒的小鼠被传染的行为。结果发现,当视网膜中的神经元被抑制后,小鼠受到传染抓痒的行为明显得到了抑制。实现光捕获的视网膜中的神经元参与了传染性痒的过程。光照射后,光敏神经节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到SCN,进而触发了挠痒痒这一行为。由此可见,传染性痒受到无意识行为的调节,更像是动物保护自身免受伤害的条件反射。但是人类的脑回路要比小鼠复杂,这种行为机理的解释是否适用于人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控制痒的手段很多,以下主要谈几种。
虽然“痛”和“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但是两者在大脑中有很多相同的神经元激活区。所以当皮肤痒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产生痛觉来进行抑制。这就是在蚊虫叮咬的包上用指甲掐痛能缓解痒感的原因了。
当皮肤红肿有瘙痒感时,还可以用冰冷的毛巾冷敷,用冷觉来缓解痒。
若过敏或者皮肤瘙痒难耐,可以通过涂服药物或者使用止痒喷雾来进行抗炎治疗。
痒是我们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感觉,当你面对莫名其妙的痒感时,记得要去医院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