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有一群人,正在以特殊的方式,参与这场全世界的盛会。
古老的村庄,建设成冰雪小镇;种地的农民,变身为滑雪队员;传统的农业,转型成现代产业;村里的人们,快速踏上了国际化的舞台。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大事件,影响远不止当前,更在未来。
池学礼:我天天在村子里的蔬菜基地转悠,查看蔬菜长势,意大利香菜、莳萝、欧当归、车窝草……种了几十年菜,这些洋菜很多都没听说过。所有的“小众” 蔬菜,将在冬奥期间端上各国运动员的餐桌。刚接到冬奥蔬菜种植任务后,别看我是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心里还真有点紧张。不过从目前的长势来看,保质保量保供冬奥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杜皂银:年纪大了,在外面打工越来越难了,但回乡创业还可以。因为冬奥,现在游客多了,不光需要住宿,也需要采摘、吃饭等。我们自己生产蔬菜水果,可以提供地道的农家食品,比在外面采购的要好,而且还能增收。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海陀山、官厅水库,便利的交通让后黑龙庙村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些都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万利坤:我是一位全职妈妈。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在家门口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民宿需要服务者、管家、保洁、厨师……没有谁比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人更合适,既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又能为游客展现最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张延峰:我学滑雪的时间不长,不久之前我还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农忙的时候种玉米,农闲的时候在家照顾孩子、老人,偶尔出去爬爬山……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穿着滑雪服,在高级雪道上风驰电掣般地滑下来。如果没有冬奥这个契机,我不会走上职业滑雪的道路,只会把滑雪当成一个爱好。
郎恩鸽:作为“海陀农民滑雪队” 的队长,我原本是一个深山里放羊的“羊倌”,养着300多只羊。申办冬奥成功后,我卖掉了家里的羊,开始寻找新的事业。滑雪队的成立,起于偶然。如今,这支成立于2017年的滑雪队,有28 名队员,预备队员68 人,已经有30 人获得了国家职业滑雪指导员证书,找到了新的事业。
张海超:我家就住在延庆海陀山山脚下的后黑龙庙村,知道冬奥在家门口举办后,我便决定回村创业。从改造自家的院子开始,我和妻子打造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仅四五年的时间,就从一个院子,变成19 个院子的规模。村里还有好几个院子,是其他村民自己经营的。
郭乐琴:延庆冬奥村及山地新闻中心项目部食堂里,我和情润海陀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们是这里的老熟人。这两年在节假日里给冬奥建设者展示下自己的好厨艺,已经是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事情。工期紧张,又赶上疫情,工人们总是在工地上过节,而节日里的好味道,总与服务队有关。尽自己所能帮着忙活点,哪怕冬奥会结束了,也会是一段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