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佼 王晶梅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8)
建党百年见证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历程。回溯党成立100年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之路,全面总结其丰富经验,有助于在新的百年征程中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守住党的执政地位、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挑战、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关联环节,助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迈上一个新台阶。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路就是一条筑“梦”与圆“梦”之路,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自成立以来,党就时刻将意识形态建设摆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关键位置上,与时代主题、历史任务、社会实践等相互契合,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相互增益,彰显出科学理论的巨大现实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并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逐渐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定盘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党持续推进思想上的“除旧布新”,并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党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并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迈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2012年至今),我们党审时度势地提出“中国梦”的意识形态表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力凝魂,紧绷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百年逐梦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将意识形态的“变量”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增量”,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性显著增强,为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优势提供了坚实保证,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埋头苦干的百年求进史,亦是一部乘风破浪的意识形态建设史和斗争史。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不仅成功抵御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风险挑战,也积累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建设经验,使得无产阶级政权倍经磨难而更强。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初心”和“使命”。早在1921年,我们党一经诞生就自觉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一方面,党领导人民承继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正逐步实现“四个伟大飞跃”,书写中华民族的恢弘史诗。出于实践需求,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党深刻揭示出中国具体实践的特殊性和规律性,领导人民开辟了一条指引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确立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定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之“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另一方面,我们党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频同步,推动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创新。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系列优秀的理论成果,并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注入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更加凸显,中国国内意识形态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吸引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逐渐走出国门。
始终保持意识形态建设与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同向同行,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功密钥之一。从建党之初到新中国成立之时,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围绕革命战争的“中心任务”,不断深化经济建设,积极推动意识形态建设走入正轨。毛泽东明确驳斥了革命初期存在的“可以离开革命战争开展经济建设”等错误思想,并尽可能争取知识分子和愿意合作的资产阶级,集中力量恢复城市生产事业,有效发展了红色区域的经济,为取得新中国政权储备了丰厚的物质资源。改革开放前,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的“文化大革命”影响,我们党忽视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落后的现实矛盾,致使意识形态工作与生产力发展脱钩。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下,全党适应新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而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服务于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效能,取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瞩目成就。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优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之中,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贯彻“五大发展理念”,领导人民实现了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统一。
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传递无产阶级声音,无论是毛泽东时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邓小平时期的“以人为本”,抑或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有着坚定初心和重大使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功做到了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一方面,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取向。建党伊始,我们党就深刻认识到物质利益在提升意识形态认同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把群众的利益诉求上升到党的意识形态主张上来,确立了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根本目标。比如,“为人民求解放”是贯穿建国前党的所有工作的中心主题,“为人民谋幸福”则是贯穿建国后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心主题。另一方面,不断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系,做好宣传工作。党始终把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通过与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的方式来增进群众对党的信任,使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在党身边。党的宣传工作也始终坚守为民初心,以符合群众心理特征的宣传教育形式顺利推进,在实践中促进党性和人民性的协调统一,实现了思想理论、政治政策的时代化和大众化。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理念贯穿至意识形态工作全局。自上而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超多“点赞”。如今,人民成为现代化建设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更加突出。
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权决不能旁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承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持续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建设规律。一方面,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我们党厘清了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性质、特点、意义和规律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立新中国、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围绕党的基本理论、方针、经验,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主导权、推进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论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勇毅前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党中央要求建立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指导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为开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境界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主动权。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执政党放松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导致宣传思想工作和舆论的话语权丧失。与苏共相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毛泽东时期的“党支部建在连上”“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2],到邓小平时期的“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3],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4],无一不体现了其狠抓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决心。党的百年意识形态建设史表明,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历史性,敌对意识形态依然我行我素,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抵御、化解和战胜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切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
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经历了从孕育、发展到成熟再到曲折,后又恢复、创新的过程,积累和总结了一系列经验和规律,建构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新时代,我们必须以此为据,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开辟意识形态建设的广袤新天地。
纵观党的百年意识形态建设史,我们党始终立足时代的应有之义,采取实际的必然之举,助推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从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奋斗主题,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意识形态理论。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律为基本依据,制定和调整主流意识形态融入社会各领域发展的美好蓝图,以一系列兼具理论宣传教育与人文情怀的生动话语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贴近人民群众的巨大亲和力、凝聚力、现实性和包容性。守正创新,方能制胜长远。当前,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交上了优异答卷,第二个新征程已经开启,新征程磅礴的实践伟力为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厚植了十分沃腴的土壤。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必须深刻聚焦于新时代新思想落地实践中产生的一系列新情状新疑难,聚焦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最现实的利益需要,注重意识形态在思想内容、话语体系、领导机制等方面的厘革,传播“中国好声音”,唱出“中国最强音”,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加彰显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同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作斗争的历史,展现了党的意识形态活力。从党内看,对党内各种错误思潮敢于“亮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会议、《新青年》《先驱》等刊物批判和纠正了党内诸多“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误思想,比如“左”、右倾错误、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等,坚定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而引导整个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从党外看,旗帜鲜明同党外各种“和平”颠覆中国的战略作斗争。意识形态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所不用其极,企图利用“和平演变”“花朵革命”等长期战略颠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国内学术界也出现了一股“意识形态终结论”狂潮,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它以全球化问题和现代化问题粉饰了对社会主义的攻击,颇具迷惑性[5]。藉此,要筑牢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安全观,既要警惕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又要克服国内滋生的错误思想,从而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保持坚定的立场,团结凝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下。俯瞰全球百年变局,“东升西降”的趋势愈发显著。我们唯有增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性,以党员干部与青年学生为重点,立场鲜明、义正辞严地开展类别多样、内容鲜活的意识形态斗争,实现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主流意识形态创新方能迎刃冰解。
正确判断时代主题及其转换,科学审视世情国情及其变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战略制定和共襄民族复兴伟业的客观依据,是我们党进行全局筹划的必要前提,也是建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以“革命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话语下,带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开启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我们党确立并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特有的“建设”话语体系。风雷激荡的改革年代,伴随着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我们党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改革”话语体系。迈入昂扬奋进的新时代,我们党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到“中国梦”的新高度,不断汇聚民族复兴的正能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始终不变。从革命年代的“自觉”到新时代的“自信”,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时代性的洞察。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没有终结,尤其是在如今宽松的网络空间中,跨境“大数据交流”日益频繁,意识形态的冲突更加剧烈。如今,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要承接历史的接力棒,注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的奋楫笃行,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保驾护航,守好“人民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