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届圆满的冬残奥会,让世界看到了北京残疾人事业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冬残奥会为新的起点,今后如何更加深入地推动助残服务保障的进步?近一周来,记者采访了大量残障人士,大家所想各有侧重,但方向出奇的一致——希望残疾人辅具更加凸显个性化,甚至实现助残服务保障的“私人订制”。(3 月16 日《北京日报》)
“一起向未来”,是2022 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在团结一致、开创未来的道路上,残障人士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残疾人总数超过了8500 万。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迅速发展,公共场所各类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完善,但残疾人辅具缺乏个性化、精细化,成为亟待补齐的短板。残疾人辅具要想实现“私人订制”,需要企业、政府和全社会多方发力。
过去,残疾人辅具难以做到“私人订制”,很大程度上源于小众化。相比轮椅、助听器等需求量大的“大路货”,个性化的辅具往往是针对残疾人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市场需求有限。但换个角度思考,恰恰是许多企业不愿涉足的个性化辅具领域,反而可以成为企业另辟蹊径的“蓝海”,企业不妨走进残障人士群体,认真聆听他们的诉求。
同时,现在各地残联部门采购残疾人辅具,大都是各自为政,规模有限。在这方面,不妨向药品集中采购学习,由国家层面统一组织采购残疾人辅具,把小众的个性化需求集中起来,提高招标筹码。这样一来,相信很多企业愿意接下订单,为残疾人提供“私人订制”服务。
此外,目前只有北京、江苏、福建、广东等少数地区建立了普惠性的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制度,多数地区缺乏相应保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丽莉建议建立全国性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有效扩大市场需求,带动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这一建议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值得有关部门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