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友君 林琳 责任编辑/杨芝
一入翠屏山,已是千年客。翠屏山沿线的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涵盖面广,在空间主题和项目对象上呈现不同形态,这为多层次联动开发翠屏山文旅提供了优厚基础。通过“一心双环多点”的总体格局,翠屏山片区将“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遗址文化传承地、彰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独特魅力的文旅融合区”,为宁波实现文旅共富先行示范谱写新篇。
坚持文化赋魂,深挖翠屏山片区历史人文基因。开发翠屏山片区是一次重新梳理、呈现宁波几千年文化发展脉络的过程。通过每一棵树、每一块石、每一个先贤故事,在中华历史文明长河中,彰显宁波文化魅力。约420平方公里范围内,在以河姆渡遗址—慈城古县城—上林湖越窑遗址为基点的“文旅金三角”区域内,孕育了如初唐虞世南、明代横河孙氏、“国药巨商”叶天霖、教育名家陈训正等名人资源,以及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三北游击司令部旧址等红色资源。文化先行、精神富有,开发翠屏山片区既为我们提供了遗址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青瓷文化等优势IP,更为承载运行不同项目形态,确立了内在的价值指引和主题方向。
坚持“大文旅”发展,构建翠屏山片区开发场景闭环。翠屏山片区作为目前宁波市最大的文旅融合发展项目之一,存在跨区域、跨业态、跨系统、跨行业、跨文化生态等实际开发问题。应树立“大文旅”开发理念,按照市级规划架构,实现“三圈合一”开发模式,即将自然生态圈、城乡交通圈、文旅商贸圈有机统一结合。集约资源,规划形成越窑青瓷传承片、文旅融合示范片、史前遗址保护片、杨梅休闲产业片四大片区。片区内部,各个单元通过区域路网以及五种畅游路线串联,实现“全域一日游”“山区深度游”。对外联结起宁波主城区、余姚和慈溪城区的资源通道,实现各交通方式之间“零距离换乘”。
坚持产业协同,建立翠屏山片区联动共富机制。开发翠屏山片区,不宜过多要求各片区景点直接捆绑,而应更多地从项目嵌合角度,挖掘文化深度联结点,推动功能互补,让游客自发产生全程“寻宝”意愿,在不同乡镇共富举措中形成客流、消费流和数据流的良性循环。比如,针对虞氏书法爱好者、上林湖青瓷制作者、中医药文化研习者等不同人群,应注重体验引领。同时要紧扣历史文化要素,加大研学、康养、园林种植、体育赛事、特色民宿、影视摄制等行业集群的培育。更要结合片区内各乡镇的产业基础,放大“人文翠屏”IP效应,打好产品增值、就业增量、流量增速的“组合拳”。
坚持内容创新,丰富翠屏山片区跨界节庆活动。翠屏山文旅融合区的节庆活动想办得响、办得有生命力,就要融入丰富的地理资源与人文资源,以潮玩业态为创新,培育多层次节庆生态。比如:举办翠屏山樱花节,除赏花晒景外,也可以推出“樱花饼”、“樱花香薰油”、樱花诗会等衍生产品,建立起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全维度体系。更要打动青少年的心。通过氧气音乐节、高山森林避暑节、山地定向运动等新业态节庆,以及动漫、“文创雪糕”、剧本杀等形式,让虞世南、严子陵等先贤和井头山、上林湖的遗址文物“动起来”“火起来”“嗨起来”,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机场高铁站。从“吃住行游购娱”到“商养学闲情奇”,形成贯穿一整年、联结全乡镇的“节庆翠屏”,提高民众对翠屏山片区的关注度。
坚持数字赋能,打造翠屏山片区线上无限空间。面向海内外游客的广泛传播,以及面向“95后”“00后”“Z世代”特定群体的传播,应形成数字引领、融合发展、富民惠民、生态优先的宣导理念。既要建立数字化一体化精准管理平台,在片区景点加大短视频、虚拟现实、3D裸眼等新媒介、新技术应用,将数字化手段、国潮IP化思维、沉浸式体验有效结合,更要逐步开发“数字翠屏”云景区,让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虚拟空间畅游八千年历史。并建立片区内文旅消费积分互认、积分激励机制,提高游客的游玩便利度和获得感。连接历史和文化,贯通传统和现代,融合自然和城市,全面凸显宁波人文底蕴,让翠屏山文旅融合区不仅有高颜值和好体验,更有烟火气和时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