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会 陈玉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11 月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在劳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以多种形式蕴含在我国的劳动文化之中。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劳动文化在职工培育中的作用,积极培育“三个精神”,对提升职工素质和凝聚企业发展正能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劳动文化是劳动者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劳动者生活和劳动状况,被劳动者所普遍认可,颂扬劳动价值、劳动者尊严和荣耀的文化。劳动文化在职工“三个精神”培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提供职工对“三个精神”的认同基础。从热爱劳动、歌颂劳动的民间传说,到我国“耕读”“勤劳”的家风家训传承,再到各个民族流传至今的劳动舞蹈、劳动号子,对诚实劳动和劳动者的讴歌,对不劳而获的厌恶,这些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与热爱的情感和价值观传承,已经潜移默化地烙刻在我国劳动人民的情感基因里,有利于职工“三个精神”的培育。
(二)提供“三个精神”培育的教育资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劳动文化特别是传统劳动文化的价值未被很好地开发和利用。随着我国对于“三个精神”培育工作的重视,热爱劳动鄙视懒惰;踏实劳动,乐在其中;爱国爱家,乐于奉献;勤奋劳动,无惧困难;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等价值理念催生更多可供学习的模范典型,成为对职工“三个精神”培育的宝贵教育资源。
(三)提供“三个精神”培育的教育氛围。职工“三个精神”培育的教育氛围存在于企业、家庭和社会三个精神场域。三个精神场域中劳动文化内涵丰富,内容丰厚,宣传影响广泛,为“三个精神”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创造了能够助推成长的培育环境。
(一)忽视“三个精神”培育对企业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价值。虽然党和政府相关部门多次强调“三个精神”的培育的重要作用,但很多企业在开展对职工进行“三个精神”的培育工作时,认为花费时间和精力却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且没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很少从提升人力资本的角度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职工进行“三个精神”培育,关注职工的精神需求,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使之对企业发展真正关心并投入自己的智慧汗水,凝聚企业的正能量,才能获得企业最为长久的竞争力。因此,对职工进行“三个精神”培育,既满足了职工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又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的必要手段。
(二)忽视“三个精神”培育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职工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作用,可以扩大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力,代表和塑造着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只有正确的、正能量的价值观成为一个企业全体职工普遍认可的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富有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劳动受到普遍的尊重,这个企业才能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而“三个精神”正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理应成为我国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忽视劳动文化在“三个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价值。由于实践中对“三个精神”培育工作重视不足,劳动文化在“三个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价值少有关注,培育工作容易流于表面,无法真正入脑入心。具体表现在:其一,培育形式的单调性。采用传统的单纯“宣讲式”“灌输式”培育形式,容易让职工产生接受政治教育的压力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对培育工作相抵触。其二,培育内容的枯燥性。忽视劳动文化的价值,离开文化的深厚土壤去解读和培育“三个精神”,培育工作自然会陷于空洞的说教和无力的倡导,难以激起职工的深度共鸣。其三,培育主体的单一性。对劳动文化这一培育资源的忽视,以及对培育工作价值目标的狭隘认知,导致培育主体仅仅是企业工会,职工没有被充分调动并参与进来,其主体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影响了培育效果。
(四)没有形成“三个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对职工进行“三个精神”培育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上企业状况千差万别,上级工会无法用具体的指标考核,企业层面没有考核压力,工作容易“走过场”,缺乏长远规划和长效机制。长此以往,小则影响企业发展潜力的释放,进而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则影响我国产业工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
职工“三个精神”培育工作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要将劳动文化融入其中,以劳动文化为载体,大力加强职工“三个精神”培育。
(一)建立劳动文化融入职工“三个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首先,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不仅包括党务工作,还包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企业中的广大党员,都是热爱劳动、彰显劳动文化的标兵,他们来自于群众,其模范行为对群众具有独特的示范性和感召力。把“三个精神”培育与党建工作相衔接,依靠党员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人资部门主责、工会协同、职工全员参与的多元共建体系。劳动文化融入职工“三个精神”培育既有利于职工的素质提升工作又是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仅由工会负责是远远不够的,应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年度职工培训计划,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要负责、工会协同、职工全员参与。人力资源部门应与工会商讨制定详细方案,调动一切人力物力,确保完成计划任务。再次,建立完善培育“三个精神”的相关制度。最基本的就是评优评先、绩效考核都要有规范的制度,做到激励先进、奖勤罚懒,不徇私情。完善劳模选树制度,加强劳模管理,建立企业劳模管理档案,给予劳模更多的升职机会和其他待遇,关心他们的生活。完善企业薪酬制度,给予技能水平较高但学历较低的能工巧匠们以合理的经济待遇,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建立培育典型、发现典型、宣传典型的制度,让在培育工作中受到激励、干劲更足的职工能快速得到关注和表扬,以起到对周围其他职工的带动作用。
(二)从劳动文化入手,全方位培育职工“三个精神”。首先,结合劳动文化,采用多种培育方式。除了可以采用诗歌朗诵、舞蹈、报告会、团队拓展活动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采用诸如传统手艺、民俗文化等的体验与参观,观看影视、美术等艺术作品,相声、小品等的创作与演出,家风家训展示等等。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吸引职工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其次,结合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育。新时代职工的生活与新媒体紧密相连,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等信息获取方式已经融入了职工的生活。利用新媒体手段,把劳动文化资源以视频、图片、文字、语音等多种形式呈现给职工,并利用各种小程序开展互动,都能有效拉近企业与职工的距离,增强培育效果。再次,结合劳动文化,建设正能量的企业场域的教育氛围。在企业场所设施方面,从围墙、室外休闲区到餐厅、宿舍、图书馆,以及健身房和企业内小广场,不论是各种节日举行的活动还是日常工作,不论是工会的活动还是企业经营活动,都可以随时随地弘扬劳动文化,倡导“三个精神”。最后,充分发挥职工自身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激发职工进行“三个精神”培育的方法包括选树劳模、先进,普通职工在比较对照中启发自省;举办文体活动,职工在创作或演绎相关劳动文化作品时启发自我教育;举办班组竞赛,职工在比赛中提高技术和水平,把劳动热情落实在自身工作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