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档案局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频道《揽胜神州》栏目组
编者按:历史无声,档案有痕。珍存于河北省档案馆的长芦盐务档案,记录了长芦盐业生产、运输、销售、税收、缉私、出口等多方面的活动。2018年,河北省档案局携手中央电视台《揽胜神州》栏目组共同推出八集系列节目《档案话“长芦”》。该片通过翔实的档案史料和生动的故事脉络,再现了卷帙浩繁的长芦盐务档案背后隐藏的历史。为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本刊将连续刊载该片文字脚本和部分图片,看档案怎样为大家讲述一个个精彩的“长芦”故事。
纪录片解说:1937年11月,日军发布的《管理华北中国工厂、事业场等事务之通牒》中规定:“军部嘱托今在华北之兴中公司、满铁等,伴同作战行动,实行该事,此亦军事行动之一部分”,日军对盐业进行军管。为了让中国永远沦为其经济附庸,日本在中国建立了一批所谓的“国策公司”进行投资开发。通牒中提到的“兴中公司”就属于这些国策公司的子公司,日本对中国盐业资源的掠夺就是通过这样的公司去实现的。
1939年8月20日,基于兴中公司的活动能力有限,日伪又成立了一个更大型的垄断公司,即华北开发公司,并在其下设立了一个主要用来掌管华北盐业的“华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1940年3月19日,华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内田敬三呈伪长芦盐务管理局称:“敝公司原系整个承继前株式會社兴中公司盐业部之一切业务……请钧局将从前名之兴中公司盐业部准予变更为华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图1)。
主持人: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华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继承了兴中公司盐业部的财产,也包揽了它的一切业务。内田敬三的这份呈文中还附有一份报告书《承继兴中公司财产承报书》,这里面非常详细地罗列了华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所继承的比较重要的财产,光是盐田就达到了九千多顷。从兴中公司成立,到华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短短几年的时间,日本就通过侵占、低价购买等手段掠夺长芦盐产。更重要的是,华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还继承了兴中公司对日本输出芦盐的独占权利。由此可见,华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实际就是日本掠夺中国盐业资源的工具和代理。
纪录片解说:取得长芦盐区盐业产销的垄断权之后,华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随即着手新盐田的开发,并恢复了一些荒废的旧盐田。在盐的产制技术上,日伪也进行了一些改进。在海水导入、盐田整理、水门改良、水沟建筑等生产环节上添加了自动化设备。同时,华北盐业公司还将之前春季晒盐改为春秋两季采盐,以大幅增加芦盐的产量。
此外,华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还在长芦盐区设立了汉沽洗涤盐厂、塘沽苦汁厂、大沽电解厂等工厂,来从事原盐生产外的多种经营。但是,需要认清的是,这种种动作表面上看,似乎是日本在促进长芦盐业的发展,但实际上,日本的所谓“开发”完全是为了掠夺。长芦盐务档案中大量的资料完全证实了这一点,日本的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中国盐商的破产和盐工的大量死亡之上的。
华北的沦陷使日本帝国主义掠夺芦盐的野心得以实现。为了大量掠夺芦盐,日本除了增加盐产,剥削盐民之外,还采用另外一个手段,那就是对华北沦陷区进行“食盐统制配给”。那么,这所谓的“食盐统制配给”指的又是什么呢?
主持人:这份档案就是日本制定的《食盐统制配给暂行办法草案》(图2),制定的时间是1941年的8月11日。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内容。规定如下,为了便于管理,可以在市或者县政府所在的地方设一或几处零售盐店。只在有必要的时候,才可以把这种零售店设到村镇里,但前提是,那些村镇必须治安稳固。盐不管是从产地还是官仓运到贩卖地点时,都必须要有盐务管理局颁发的搬运证明书。民众购买食盐,必须有食盐购买证,没有购买证的民众,商店是不能够卖给他食盐的。此外,草案还非常严格地规定了民众购买食盐的数量,每人每月只能购买一次,一次不能超过一市斤。如果碰到婚丧嫁娶需要临时用盐的,还需要上报具体的参加人数,以此来确定购买数量。盐店在售出食盐的时候,还必须将购买者的姓名、购买量还有售盐的年月日都一一记清,以便需要时核查。从这份草案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人制定的这个“食盐统制配给”最关心的无非就是盐都卖给了谁,又卖了多少,因为卖多了会影响到芦盐输日,而卖给谁都不能卖到抗日根据地。
纪录片解说:抗战初期,日本采取大规模的进攻政策,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华北大部地区很快沦陷。在日本的分化打击下,国民党当局的抗战决心虽然一度动摇,但仍在坚持抗战。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坚持抗战,在敌后开辟了广阔的根据地,并于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给华北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而此时的国际形势也对日本日趋不利,这样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落空了,战争转入长期化。日本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为了掠夺华北资源,并彻底摧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日本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同时严格管制其占领区内的物资,对包括盐在内的生活必需品实行统制配给。
这份伪长芦盐务管理局1941年12月5日发出的通令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情况(图3)。
通令中说:“先后举行第一次暨第二次治安强化运动,已卓见成效。兹为彻底肃清匪共安定地方起见,续行展开第三次治强运动,实施经济封锁。”
为了巩固、控制华北占领区,实行所谓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面进攻的“总力战”,1941年到1942年间,日伪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广大华北地区进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而这则通令就发自第三次治强运动开展之前。通令中继续写道:“匪共负隅抗战,扰乱和平,其生活之物质大都取自和平地区。苟能严禁流出,匪患自易肃清……凡我盐务或盐业从事人员,无论官民商灶,均应认清目标,一体奉行,务使颗粒流入匪区。”
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食盐封锁,对沦陷区的食盐统制配给,严重扰乱了华北食盐的运销制度,妨碍了人民的食需,也使得沦陷区出现了大面积的盐荒。而日本却借此增加了输日盐的数量。因此说,日本实施的食盐统制配给与芦盐输日有着内在的关系,都是日寇掠夺芦盐的手段。那么,整个抗战期间,日本对芦盐的掠夺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
这是长芦盐务档案中的一份形成于1940年的档案,它详细记录了芦台场船运输日芦盐的详细批次(图4),一年中芦盐输往日本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德山、牧山、富田、下松、门司、尾道等地的船次达百余次,输入盐数20余万吨。
而一份1944年的档案则记录了日军天津甲第1820部队一次就掠走“军盐”11500吨。据统计,抗战8年期间,输日芦盐的数量达到344万余吨,日本通过各种手段掠夺的芦盐价值高达10亿多元,这对其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专家解说:1937年到1945年,长芦盐的产量迅猛发展。在全国的产量最高占到25.9%,原来最高也只是占到19.2%,那时候产量非常高。扬水机、电力的(使用),还有那些运输的船等等这一切造成长芦盐产量的提升。但是这些长芦盐到哪儿了呢?应该大部分到了日本。当时有一个统计,大概到1937年的时候,出口到日本的长芦盐大概是38万吨,后来几乎每年都是成倍的、翻番的增长。1937年到1942年这段时间,平均每年要出口日本100万吨。这个量是很大的,其实当年长芦盐的产量都没有到百万吨,它是累计的,去年产的今年出口,这样的话,相当大一部分的盐就出口到日本,支持了战争。
主持人: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份档案,这是日本与兴中公司签订的购买合同(图5)。这份合同规定了芦盐的数量、价格、起运期限、交货地点,以及交款时间等等,一切都是以保障日本利益出发的。单单从芦盐的价格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不合理性。大家看,1939年,芦盐的制盐成本是5.66元/吨,而出口价格却是3.83元/吨,平均每吨的损失是1.83元,再加上日方对损耗、呈色等方面的挑剔,一次合同的芦盐损失可想而知。这是1939年的情况,那其他年份呢。根据长芦盐务档案提供的数据,我们看到1937年芦盐的制盐成本在2.4到4.56元/噸之间,而出口价格是2.7元。1938年成本是5.66元,而出口价格还是2.7元,1940年的制盐成本有所提高,到了8元左右,可出口价仅为5.5元。所以说,中国芦盐对日输出实行的是不平等的贸易,是一种赤裸裸的抢劫。
纪录片解说:从数据上看,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资公司拥有的长芦盐田面积从抗战前的9000町步增加到了33000町步,增长了3.7倍。盐田的激增自然需要更多的盐工参与其中,长芦盐工的人数在这个时间段也从31000人增加到了155000人,增长了近5倍。然而,沦陷时期,长芦十多万盐工的生活却是水深火热,猪狗不如。在日伪的压迫和剥削之下,盐工们的劳动所得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每年被雇佣“来时是衣衫褴褛,走时仍是衣不蔽体,更谈不上养家”。盐工三大愁,“扒盐、抬盐、拉石轴”,这些当年流行的话,都是贫苦盐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主持人:千百年来长芦的盐产之丰滋养了津门一带的富庶,成就了无数人文风流,也为中央财政贡献了不菲的力量。而民国以后,中华民族自身贫弱,又与虎狼为临,使得长芦因盐遭难。被疯狂掠夺后的长芦满目疮痍,相比较日寇的贪婪和疯狂,历史上久禁不绝的私盐倒显得有了充分的理由和价值。敬请期待《档案话长芦》第七集——长芦缉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