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流行至今。中国结不仅造型优美、种类丰富、色彩多样,还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融入到诗词与习俗中,不但象征着喜庆,还浓缩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于其中。
中国结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流行至今。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汉族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红红的中国结不但象征着喜庆,还浓缩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于其中。
始于“结绳记事”
中国人很久以前便学会了打绳结,最早的衣服上并没有钮扣、拉链等配件,若想把衣服系牢,只能借助衣带打结这个方法。因此,自从远古先民以兽皮缚在身上蔽体御寒之初,他们就知道如何以绳为结了。
“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一条绳子就如同现在的记事本,上面大大小小的结就记录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可见,在远古的华夏土地上,“结”有着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上古绳结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绳结也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功能,“结”因此备受人们尊重。
后来,绳结多了装饰的功能。古人多喜佩玉,周代男子就有佩玉的习俗。在玉上打个洞,再用丝绳编出饱含寓意的绳结,绳子中间还要有不同材质的圆珠。佩玉多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同身份的人佩带不同的玉,打不同的绳结。
此外,古代的印章、铜镜大都有印钮、镜钮来系绳,以便挂在身上或者拿在手里,比如流传下来的汉印,印章的各个面都有印钮。印钮比玉佩的佩带更为讲究,印钮的模样、质地材料和系结在印钮上的绶绳的颜色等都与佩带者的身份有关。
绳结也会用来装饰衣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审美的提高,逐渐将束缚衣服的绳结进行美化,使其成为衣服的装饰物。考古界出土的南宋时期的衣物上大多有一字扣——盘扣的一种。后来,又在盘扣后端用绳子盘织成各式各样的盘花,使得盘扣的花式种类更加丰富,这时用于装饰衣服的结真正被称为中国结。
明清两朝,绳结的编制手法与装饰色彩搭配均得到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很多日常生活用品,比如轿子、窗帘、帐钩、扇坠、发簪等都以绳结作为装饰。可以说,我国的绳结文化发展到此时达到了巅峰。
“结”的象征意义
中国结发展更加多样化,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融入到诗词与习俗中。
当绳结出现在诗词中时,多是表达缠缠绵绵的感情。“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爱情能让一个人的内心变成双丝网,上面打着千千万万的结,思绪万千,理不出头绪来。“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同心结自然是想永结同心,原本想做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没想到竟是自己一厢情愿,单相思罢了。“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用柳条打成一个同心结送给即将远行分别的人,不知道他知不知道自己的心意。赠予绳结,这样隐晦又明确表达自己心意的方式最适合用在爱情上了。
诗词中用绳结表达爱情,婚礼中也会用绳结象征婚后的忠贞不渝。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一书中记载,新娘坐着大花轿到男方家,下轿后,两家要各出一根红绳绾成“同心结”,男女各执一头,相牵而行拜天地。所谓“结发夫妻”的说法,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烛之夜,夫妻双方要各自从头上剪下一缕长发打成一个结放起来,以示爱情永恒。唐朝诗人晁采的《子夜歌十八首》中有这样的诗句:“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描写的便是一对情侣偷偷用发丝绾作同心结,私定终身。人们认为“结”有契约作用,所以打一个结就是在婚姻中许下了承诺。
绳结也会被用到其他习俗当中。端午节时,小孩子的手上都会戴上五色绳,可以辟邪,防止五毒近身。用五种颜色的绳子编成手链、项链,五彩线并不是随意的五种颜色,必须是白、红、黑、黄、青,这与古人的五行相对应。古人认为在合适的时候摘掉绳子扔到水中,就可以治百病。
“绳”与“神”音相近,“结”与“吉”又谐音。人们认为绳结是神圣又吉利的,能够给人带来好运。求财的双钱结,是以两个古铜钱状的结相连而得名,象征“财源广进、财运亨通”。古时钱又称为“泉”,与“全”同音,寓意为“钱运双全”。求升官的戟结,“戟”与“级”同音异声,吉祥图案里,常在花瓶中插入三支戟,其旁再配以笙图,则寓意平平安安,连升三级,戟结就有“官运亨通、升迁迅速”的寓意。求前程的团锦结,花团锦簇,寓意家庭团圆和睦,自己前程似锦。过年常见的中国结也有着各自的寓意:鱼结有年年有余之意,长寿结当然是希望家中老人长命百岁、寿比南山。
走向世界的中国结文化
中国结艺术在东亚、东南亚各国广为流行,韩国更是把它當成手工艺品中的精粹。前一段时间韩国要将中国结作为“韩国结”申遗的消息一出,引发了广大中国网友的愤怒。据悉,韩国确实将这种类似中国结的编织工艺品称为“绳结”并申请加入世界遗产。早在1968年,“绳结”就被韩国政府批准为国家级第22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不过他们申遗的材料中有明确说明:绳结的编织方法和染色方法是在中国三国时期从中国传入的。
在现代社会,文化会被共享并影响彼此,尤其在东亚,古老而富有活力的中华文明一直在不断创造发展自身的文化,并深深影响着周边国家。虽然这次韩国申遗“中国结”最终被证实是乌龙事件,但这么多年来,韩国一直走在申遗的道路上,其中不少申遗项目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斗转星移,数千年弹指一挥间,人类的记事方式经历了绳结与甲骨、笔与纸、铅与火、光与电的洗礼。如今,在手机的方寸之间轻触,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可以一览无余。小小彩绳早已不是人们记事的工具,但当它被打成各式绳结时,却复活了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世界博览》 寒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