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启事”,是指“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常被一些名人用来明志、表态或传递消息等。邓垦由“寻人启事”找到哥哥邓小平、陈云以“廖家骏启事”传递暗号……革命先辈还有哪些“启事”趣闻呢?
“征友启事”:毛泽东交了三个半朋友
1915年9月,长沙的一些学校收到了一份署名“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当时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苦于一己之力薄弱,想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探寻救国真理。为此,他想出了在当时看来十分另类的办法,即张贴启事征友。
这则“征友启事”中有如下之句:“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斯诺提及这件事时说:“我从这个启事得到的回答一共有三个半人。一个回答来自罗章龙,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接着又转向了。两个回答来自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青年。‘半’个回答来自一个没有明白表示意见的青年,名叫李立三。李立三听了我说的话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就走了。”
“楚女启事”:萧楚女告知性别
萧楚女,原名萧秋,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实,“楚女”为他的笔名,因为这个笔名,还闹出不少笑话。
1923年,萧楚女应邀担任《新蜀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他的文章非常有感染力,可读性很强,因此流传很广,他个人也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追捧。许多生性浪漫的年轻人,看到作者名叫“楚女”,就会在脑子里想象出一位兼具美丽外表和有趣灵魂的楚楚动人的女子形象。因此,雪花般的求爱信被送到了报社。
萧楚女和报社工作人员一方面对文章受到读者的喜爱而感到欣喜,但另一方面又担心读者误以为“楚女”是一位女性作者,若是不登报告知就成了对读者的欺骗。经再三考虑,萧楚女在《新蜀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本报有楚女者,非楚楚动人之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并略有麻子之一大汉也。”这则启事刊登后,《新蜀报》不但没有因为“楚女”变“大汉”而失去读者,反而吸引了更多的读者。
“结婚启事”: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见证
1924年11月,上海的《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结婚启事》,启事只有如下短短的24个字:“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结婚为何还要刊登启事?这得先从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经历说起。
在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合前,他们各自都有过一段婚姻。1924年1月,瞿秋白与上海大学文学系学生王剑虹结婚。7月,王剑虹因患肺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这段婚姻仅持续了短暂的半年时间。而此时杨之华的婚姻则处在难言的无奈之中。杨之华与开明绅士沈玄庐之子沈剑龙自由恋爱结婚,并生有一女(瞿独伊)。后沈剑龙到上海闯荡,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遂使夫妻感情很不和睦。
1923年,杨之华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当时瞿秋白任系主任。瞿秋白优雅的风度、渊博的学识给杨之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王剑虹的同学与好友,在王剑虹得了肺病后,杨之华时常去探望。王剑虹去世后,杨之华也经常去安慰在悲痛中的瞿秋白,两人日久生情。当杨之华发现瞿秋白对她的爱慕之情后,鉴于自己是有夫之妇并有一个女儿的处境,不知该如何回应瞿秋白的感情。
1924年11月,杨之华与瞿秋白来到萧山。杨之华的哥哥理解妹妹的难处,又和沈剑龙是同学,便请沈剑龙到家里一起商谈。沈剑龙与瞿秋白见面后并无芥蒂,他还把瞿秋白与杨之华接到沈家推心置腹诉说心结。三人奇特的“谈判”结果是在《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3条启事: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这3则惊世骇俗的启事顿时轰动了整个上海滩。
“寻人启事”:邓垦由此找到哥哥邓小平
邓垦,原名邓先修,系邓小平胞弟。1931年,邓垦到上海求学,他与大哥邓先圣(此时已改名邓小平)失去联系多年。唯一的线索是和邓小平一起赴法的“远亲”胡伦给邓家捎了个信,说邓小平可能在上海。
1931年5月,邓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了“寻人启事”。在当年的上海,“寻人启事”正是国民党特务抓捕共产党人的招数之一。特务们盗用共产党人亲戚的名义登报,等共产党人按地址找过去,自然落入特务的魔爪。而这时国民党特务注意到了邓垦的“寻人启事”,并到他的住址附近打听。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邓垦对哥哥能不能来,毫无把握。
5月中旬的一天,邓垦和几个四川同学在一起聊天,突然走进来一个人,那个人一进门就问:“你们这里有没有一个叫邓先修的?”邓垦对来人上下打量一番,“这是一个印在我脑海中的面孔,时隔多年,他的轮廓没变”。邓垦知道是哥哥来了,连忙回答自己就是。邓小平连声说:“好,好,好,你登了报我知道了。你收拾收拾,马上跟我走。”邓垦通过“寻人启事”找到哥哥没多久,邓小平就离开了上海,去了江西中央苏区。
“廖家骏启事”:陈云以此传递暗号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蒋介石一方面调集大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另一方面疯狂破坏白区党组织,使上海的党组织遭到严重损失。在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的唯一一台大功率电台被毁坏,党中央因此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
当时,党中央认为必须将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向共产国际通报,同时必须恢复白区党组织,于是决定派熟悉上海情况的陈云出川回沪。由于这次任务的特殊性,党中央决定由当地地下党员席懋昭护送陈云出川。经过认真准备,陈云带着党组织工作經费,从荥经到雅安,再从雅安到成都,途中遇到一次次盘查,他们都沉着应对顺利过关,几天后,终于到达成都。
但陈云深知成都不宜久留,于是第二天便离开成都前往重庆。陈云离开成都后,成都《新新新闻》报纸一处极不惹眼的地方就刊出“廖家骏启事”。这则启事的内容是:“家骏此次来省,路上遗失牙质图章一枚,文为‘廖家骏印’,特此登报,声明作废。”这则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启事,传递的却是极不普通的信息。这则启事的内容是根据陈云出发之前与周恩来商量好的暗号来写的,以此向党中央传递自己已经冲出重围、安全到达成都的信息。
(朱权利荐自《党史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