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舒颈通督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近期随访研究

2022-02-03 05:33吴雅端李澄清李辉明
北方药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通督椎动脉基底

吴雅端,李澄清,李辉明

(厦门思明景元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近年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所有颈椎病中占比5%~20%[1]。其是因颈椎出现退行性变化,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上疾病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神经根型与脊髓型等,最常见的是椎动脉型。其发病后,伴有颈部疼痛、头部眩晕与耳鸣等,甚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一般情况下,该疾病主要发病群体为老年人,但近几年椎动脉型颈椎病逐渐趋于年轻化。目前西医多给予药物治疗,中药则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推拿、针灸、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是CSA治疗有效药,可缓解临床症状,但长期使用可产生药物依赖,且易反复发作。中医认为CSA主要病机为脑髓失养、督脉瘀滞,治疗多以行瘀通督为基本法,自拟舒颈通督汤具有益髓醒脑、开窍通络、稳柱强脊之效[2]。本研究我院收治的CSA患者60例,旨在研究自拟舒颈通督汤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的收治60例CS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对照组(n=30),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8.42±7.22)岁,病程0.5~3年,平均病程(1.88±0.46)年;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9.81±7.32)岁,病程0.5~4年,平均病程(1.92±0.49)年。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CSA中医辨证标准[3]:气虚血瘀证,主症:头晕目眩,颈项强痛;次症:肢体麻木,面色苍白,脉弦涩而细或伴,舌质淡红。符合CSA西医诊断标准:经超声检査发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旋颈诱发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颈椎椎体间关节失稳等。(2)排除标准:存在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病变;存在肾、心、肝等严重功能障碍;近2周内曾接受其他相关治疗;脊髓型、神经根型颈椎病;颅脑肿瘤、椎管及颈椎内肿瘤;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广东世信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25),6 mg/次,3次/d,饭后口服。持续用药4周。

1.3.2 观察组

给予自拟舒颈通督汤,药方组成:黄芪30g,炒白术12g,茯苓20g,当归15g,桂枝10g,狗脊20g,白芍15g,葛根15g,天麻15g,地龙9g,川芎10g;1剂/d,加500mL水,浸泡30min,煎煮取汁150mL,分3次内服。持续用药4周。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根据中医证候积分计算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旋颈试验阴性;头、颈项部疼痛完全消失,临床症状改善率>90%为临床治愈;头、颈项部疼痛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率达50%~90%为显效;旋颈试验阳性或可疑阳性;头、颈项部疼痛及眩晕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率达30%~49%为有效;旋颈试验阳性;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改善率<30%为无效。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为总有效率。(2)中医证候积分:根据治疗前后两组头痛、眩晕、心悸、肢体麻木、耳鸣、失眠等证候严重程度评分,重度计3分,中度计2分,轻度计1分。(3)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治疗前后两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浆比黏度。(4)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变化。主要检测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Vd)、搏动指数(Pi)的变化。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对比

组内对比,两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治疗后Vd、基底动脉治疗后Vs与Vd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对比

2.2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对比[n(%)]

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头痛、眩晕、心悸、肢体麻木、耳鸣、失眠等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2.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3 讨论

CSA又称为“颈性眩晕症”,是多种原因造成椎间孔或颈椎椎管狭窄椎动脉痉挛、狭窄,从而压迫刺激交感神经,致椎动脉血流障碍,致使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而出现该动脉供应区-脑及脊髓出现功能不全而出现一系列综合征。CSA是多种原因造成椎间孔或颈椎椎管狭窄椎动脉痉挛、狭窄,从而压迫刺激交感神经,致椎动脉血流障碍[4]。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两种,临床首选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推拿、针灸、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为CSA治疗常见血管扩张药物,具有舒张脑血管、缓解头痛、头晕症状的作用,但长期使用易引发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5]。近年中医学逐渐应用于CSA治疗,发挥中药内服的独特优势。

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血流速度,其中Vs为心脏收缩流入脑动脉的最高流速,Vd为心脏舒张脑动脉最低流速,在体循环无变化时Pi为反映血管弹指标。当Pi明显升高时,表明脑血管阻力加大,血流量下降[6-7]。本次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的椎动脉血流量、血管阻力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治疗后Vd、基底动脉治疗后Vs与Vd改善效果更为显著,表明两组均可增加椎动脉血流量,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见自拟舒颈通督汤改善CAS患者椎动脉血流量效果更为显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对组胺h1受体有部分刺激作用,其具有持久扩张血管作用[8]。应用于CAS患者可起到扩张心脑血管、增强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改善血液粘滞性、凝固性,能提高脑血流量,抑制外前庭神经核多触突神经元敏感,消除眩晕、耳鸣等,倍他司汀为一种有效药物[9],同时协同自拟舒颈通督汤治疗,进一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CSA属“项痹”、“眩晕”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气机不畅,督脉气瘀阻滞,经血不贯,上下不交,阳气无法通达脑窍而致头痛头晕[10]。《难经·二十八难》有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通督行瘀为基本治则,故用自拟舒颈通督汤,以通督益气、行瘀活血。自拟舒颈通督汤由炒白术、黄芪、茯苓、桂枝、狗脊、葛根、白芍、天麻、地龙、当归、川芎等多种药物组成,方中炒白术具有益气健脾之功;黄芪具有温通血脉、升阳益气行血之效;葛根具有解颈项痛、升阳解肌之效;茯苓有补气健脾、升阳通督、增化瘀之用;当归、白芍具有止痛缓急、调经养血、行瘀通督脉之功;桂枝具有发汗升阳、滋润气血、温经通络之效;狗脊具有通督、补肾、填髓之用;天麻主治风虚头痛眩晕,具有息风开窍、止痉定眩之功;地龙具有贯通督脉、攻通邪结、治痿强筋之效;川芎具有行气活血之效;诸药合用可缓解椎基底动脉缺血[11-12]。此外,现代药理学证实,川芎、天麻具有舒张血管、镇痛、解除痉挛的作用,可改善脑部微循环;黄芪具有强心作用,可下调血黏度,舒张血管以增强心肌收缩;葛根中的异黄酮成分具有舒张血管、缓解肌痉挛、改善小关节紊乱及血液循环的作用[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头痛、眩晕等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自拟舒颈通督汤用于CSA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缓解临床症状。此外,近期随访发现治疗后两组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等均无异常,无肝肾功损害、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但对照组发现2例呕吐、恶心等消化道反应。提示自拟舒颈通督汤治疗CSA安全性较高。

此外,临床认为良好生活习惯、心理调适与锻炼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内容。保持舒适正确头颈姿势,保持不良坐姿,预防各种外伤事故。而且有学者提出心理状态与疾病密切相关。由于患者颈椎疼痛、眩晕等症状,会增加患者焦虑情绪、失眠等问题,影响病情早期康复。临床认为应加强对患者不良情绪的疏导,同时结合适度体育锻炼,在生活或工作间歇,加强锻炼,维持颈椎部位肌肉力量平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心态,是疾病康复治疗的重要基础。

综上可知,自拟舒颈通督汤治疗CSA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病情恢复,具有一定安全性。

猜你喜欢
通督椎动脉基底
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督开窍法针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张世卿运用益气通督法治疗小儿腹泻验案1则
“通督启神”法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调心通督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内Ang-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