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仕杰 吴泽辉 高晓一 吴文楚 刘嘉麟 王标辉
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1继续医学教育部,2学术管理与组织管理部(广州 510180)
1846年10月16日Dr.Morton在美国麻省总医院乙醚麻醉公开演示的成功宣告了现代麻醉学的开始[1]。从“麻醉学”过渡到“麻醉与围术期医学”是麻醉学发展的应走之路。随着大量新理论、新药物、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麻醉学已成为当今医学发展迅速的学科之一[2],它是推动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3],是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是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是为社会所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4]。但作为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在熟练掌握各临床技能的同时,提高科研能力也成为麻醉医生的基本专业要求。本研究选取了广东省麻醉学的中坚力量医院,总共有35家,均为三甲医院。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广东省麻醉学的相关科研基本情况,促进提升广东麻醉学科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对这35家医院启动本次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表,对其科研情况进行调查。
1.1 调查办法、对象、内容制定麻醉学相关科研情况调查表,并成立调查小组,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分发电子调查问卷并回收调查表。调查表分发到目标单位并调查麻醉学相关科研情况。调查对象为:各目标单位的麻醉科、疼痛科等麻醉相关科室的麻醉科医生、疼痛科医生和麻醉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为调查群体,根据调查对象的医院附属高校及地域分布,总共分为6类,分别是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其他高校附属医院、地级市医院。调查内容包括:麻醉学相关的人员构成、获得基金、发表论文、获得主要奖项、专利及出版物等方面。
1.2 调查表分发回收情况调查时间为2020年10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共分发调查问卷1 792份,回收1 792份,其中有效问卷1 788份,有效回收率99.78%。
1.3 统计学方法原始研究数据采用进行录入,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表示,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人员构成调查共获取1 788份有效问卷,完成调查问卷的麻醉科人员年龄为18~60岁,平均年龄约37岁。男女性别比例为约为8∶3,接受调查问卷的麻醉师均来自三甲医院,比例为100%。
2.2 学历、职称情况
2.2.1 调查整体情况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最多,为853人,其次是本科503人,再次是博士研究生321人,专科及以下的最少。高级职称468人,占26.17%,初中级职称1 320人,占73.83%。详见表2。
表1 麻醉师职称及学历分布情况Tab.1 Distribution of anesthesiologist titles and education background 人
2.2.2 各类医院学历、职称占比情况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博士及硕士学历占比最高,地级市医院博士及硕士学历占比最低,详见图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级职称占比最高,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级职称占比最低,详见图2。
图1 各类医院学历占比情况Fig.1 Percentage of education background in various hospitals
图2 各类医院职称占比情况Fig.2 Propor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s in various hospitals
2.3 科研基金情况
2.3.1 调查整体情况2011—2020年获得国家级基金179项,省级基金371项,市级基金279项,总项目数829项;2016—2020年获得国家级基金114项,省级基金205项,市级基金161项,总项目数480项,详见图3。
图3 2011—2020年和2016—2020年分别所得基金/课题数量Fig.3 Number of funds/projects received from 2011-2020 and 2016-2020 respectively
2.3.2 各类医院科研基金/课题情况2011—2020年或2016—2020年,国家级、省级基金/课题最多的是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最少则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2020年或2016—2020年市级基金/课题最多的是地级市医院,最少则是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详见图4。
图4 各类医院科研基金/课题情况Fig.4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projects of various hospitals
2.4 论文发表情况
2.4.1 调查整体情况2011—2020年发表SCI论文1 116篇,其中IF>5的SCI论文有150篇,中文论文1 441篇,详见表7;2016—2020年发表SCI论文795篇,其中IF>5的SCI论文有115篇,中文论文914篇,详见图6。2016—2020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显著增加,总体增长率达到了148%,高水平SCI论文(IF>5)增速更为显著,中文论文则发文量趋缓。
图5 2011—2020年论文发表情况Fig.5 Papers published from 2011 to 2020
2.4.2 各类医院论文发表情况2011—2020年,SCI论文发表最多的是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最少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详见图7;中文论文发表最多是地级市医院,最少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详见图8。
图7 2011—2020年各类医院SCI论文发表情况Fig.7 SCI papers published in various hospitals from 2011 to 2020
图8 2011—2020年各类医院发表中文论文情况Fig.8 Chinese papers published by various hospitals from 2011 to 2020
2.5 获奖情况2011—2020年,获得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奖项53项,市级奖项38项;2016—2020年,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46项,市级奖项24项;2016—2020年这五年增长率为:国家级奖项67%,省级奖项557%,市级奖项71%,详见表2。总体显示,广东麻醉学近年来获得国家级奖项、省级奖项、市级奖项均显著增加。
表2 广东省麻醉学领域获奖情况Tab.2 Awards in the field of anesthesiology in Guangdong Province
2.6 专利及出版物情况2011—2020年,获得专利数334项,出版物108个;2016—2020年,获得专利数232项,出版物82个;2016—2020年这5年增长率为:专利数127%,出版物215%,详见表12。总体显示,广东麻醉学近年来获得专利及出版物均显著增加。
2.7 研究方向分析广东麻醉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麻醉药物、围术期器官保护、疼痛相关、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脓毒症相关、新材料研究、麻醉与肿瘤、麻醉与神经、干细胞相关、数据库与AI、糖尿病与麻醉、产科麻醉、胸科麻醉、麻醉危重症、麻醉与心脏、麻醉与中医药、气道管理、传染病麻醉,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将各研究方向和研究单位做了总结,详见表4。
表3 广东省麻醉学领域专利及出版物情况Tab.3 Patents and pub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anesthesiology in Guangdong Province
表4 广东省麻醉学研究方向情况Tab.4 Research Direction of Anesthesiology in Guangdong Province
经过几代麻醉学前辈们的努力和无私奉献,广东省麻醉学科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科研究领域和业务范围在不断扩大、拓宽[5],为了系统性评价我省麻醉学真实科研水平,本文对相关科研情况做了全面调查和数据分析,本次调查渠道只针对35家广东省内麻醉学科中坚力量的医院,调查结果能较好代表广东省麻醉学领域现阶段的最高水平和层次,希望对以后的学科发展及科研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3.1 人力资源情况我省麻醉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但发展仍然极不平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广东省麻醉科是一个“青年”学科,很多历史原因和客观原因致使原广东省内麻醉人才缺乏,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追赶,其中包括选拔和培养、引进麻醉学的优秀毕业生,包括麻醉相关的博士后、博士、硕士等,学历的调查结果显示,我省麻醉学人才队伍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约为65.66%,占比较高,提示了麻醉学人才队伍高学历队伍正在快速发展壮大,逐步解决了原来我省麻醉学高学历人才不足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人才队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附属医院麻醉学博士及硕士学历占比高,地级市医院麻醉学博士及硕士学历占比仍然较低,特别是麻醉学博士高学历人才,地级市的占比不到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1/10,约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1/9。同时数据也显示,麻醉学科的职称结构也存在较大问题,高级职称仅为26.17%,且麻醉学高级职称人才缺乏是全省医院普遍问题。从职称和学历数据也可以得出,麻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职称占85.9%,因此,提高麻醉学人才队伍的学历水平,对麻醉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极为重要。
3.2 科研基金情况近年来在获批科研基金数量都有巨大提升,地市级医院增长最明显。本文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与2011—2015年对比,在获批总项目数上,增加37.53%;在获批国家级基金上,增加75.38%。科研基金是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途径,我省近年来获批数量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国家级基金的突飞猛进,足以反映我省麻醉学科研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但从各类医院的科研基金获批情况,也提示了一些问题,例如,2016—2020年与2011—2015年对比,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国家级基金上增加271%,市级项目增加600%,总项目增加108%,但是也有医院不增反降,提示了如果各大高校的附属医院如果在设备条件、人才队伍、福利待遇、科研奖励等方面能进一步完善,那可以缓解部分医院的麻醉学科人才队伍“留不住“、“发挥不好”的状况[6]。另外,目前麻醉科的研究方向也是影响科研基金获批的因素之一[7],专科麻醉、围术医学及加速康复外科等发展较快,而日间手术、舒适化无痛诊疗、重症监护治疗等专业发展相对滞后[8],发展较快的研究方向,获批科研基金则多,反之则少。
3.3 论文发表情况论文发表数量显著增加,特别是高水平的论文表现尤为喜人。美国科学信息研究于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即SCI,它是一个综合性检索刊物,是目前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它覆盖了医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生物、农业、工程技术等,其中以医学和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所占比例最大[9]。它所选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得益于严格的选刊原则和专家评审制度。因此,本调查研究把发表于SCI收录期刊的论文数量,特别是IF>5的论文作为评价我省麻醉学领域科研水平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与2011—2015年对比,高水平SCI增长速率是普通SCI增长速率的155%,是中文期刊增长速率的314%,说明近年来,我省麻醉学科研成果不仅得到了全国麻醉同行更多的认可,更是慢慢开始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同时,数据也提示了,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主要以发表SCI文章为主,而地级市医院主要以发表中文期刊居多。结合科研基金数量,高校附属医院麻醉领域基础较为扎实,科研成果较多,作为我省麻醉科研水平的杰出代表[10],需要树立起模范足有,带动省内较落后医院向前发展。此外,地级市医院科研基础较为薄弱,虽然SCI及高水平SCI、中文论文数量较少,但是其增速是最快的,说明随着麻醉人才队伍的壮大和人才下沉到基层,地级市医院的科研观念也慢慢改变,科研实力蓄势待发,向着高水平医院的麻醉学科看齐[11]。
3.4 获奖、专利及出版物情况获奖、专家及出版物显著增加,地级市医院表现突出。本研究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与2011—2015年对比,省级奖项表现最为突出,获奖数量增长率高达557%,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地级市医院代表表现突出,2016—2020年获得省级奖项18项,市级奖项5项。提示了,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近年来其麻醉学科科研水平在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培养等医疗卫生资源、卫生人才政策的影响下[12],正向快速发展阶段迈进,同时也为其他地级市医院提供了成功经验的借鉴。在专利及出版物方面,虽然地级市医院虽然数量上不如高校附属医院,但是2016—2020年与2011—2015年对比,其数量增长率分别为214%和500%,远高于平均速率127%和215%,提示了地级市医院近年来,较为注重科研转化工作,在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出版物著作权上做了较多工作,但是学术影响力和技术转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依然需要向高质量科研质量看齐[13]。
3.5 研究方向情况参与术期器官保护及疼痛相关两个方向的医院最多,而参与传染病麻醉、麻醉与中医药、胸科麻醉、干细胞相关等方向的医院较少。数据提示了,我省麻醉研究方向紧跟麻醉学发展脚步,麻醉医生不仅要关注手术期患者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在围术期积极主动作为[14],改善患者的长期转归和生活质量[15]。另外,具有较好科研基础的高校附属医院也在逐渐开展源头创新研究,针对重大科学问题展开回答[16]。同时,具有专科特色的医院,也从临床需求出发,找准问题和方向[17],进一步提升麻醉学临床实践的质量。
本研究尚有些不足,本次研究没有完全覆盖省内的所有设置麻醉科的医疗机构,选取了广东省麻醉学的中坚力量医院,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结果表达上更偏重于大型三甲医院,未来仍需向全省做更加全面的调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我省的麻醉学科研情况数据,争取样本量更大、覆盖更广。另外,数据的处理上没有进一步的挖掘,例如科研成果、科研工作与地区的相关性研究,获奖、论文、专利及出版物是否为原创性研究等没做进一步统计和调研,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行。
广东省麻醉学人才队伍规模正迅速发展壮大,科研发展趋势较快,广东省各单位应重视并出台更好的科研相关政策,努力促进广东麻醉学形成较为成熟的前沿研究方向,显著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麻醉学技术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