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文,王润极,李海鹏,殷 越,范永召,吴 昊*
对于在毫厘间决出胜负的竞技体育而言,通过训练建立绝对优势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寻求非训练类策略促进精英运动员竞技表现的进一步提升,是科技助力奥运备战的重要课题(黎涌明 等, 2020)。超低温冷冻治疗作为新兴的促进竞技表现提升的非训练类策略,在运动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关研究也备受关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种形式的冷疗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吴昊, 2020; Bouzigon et al., 2016)。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Yamauchi等(1982)注意到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冬季症状有所缓解,由此将超低温冷冻治疗引入临床实践。20世纪80年代,来自德国的Fricke等(1986)和波兰的Zagrobelny等(1992)对此进行了进一步发展。近年来,超低温冷冻治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运动科学领域(Lombardi et al., 2017),且被证实可有效促进机体恢复并提升运动表现(王世涛 等, 2018; Patel et al., 2019),虽然超低温冷冻治疗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研究成果分散,缺少系统化整理。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超低温冷冻治疗研究的整理与分析,归纳和总结出超低温冷冻治疗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展示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超低温冷冻治疗通过超低温度的液氮喷雾或空气对身体产生低温刺激来促进机体恢复。在目前有关超低温冷冻治疗的相关研究中,一般可分为全身冷冻治疗(whole body cryotherapy,WBC)和局部身体冷冻治疗(par‐tial body cryotherapy,PBC)。WBC是将受试者全身暴露在-160 ℃~-110 ℃环境下的密闭的冷冻室内(Lombardi et al., 2017);PBC是将受试者锁骨以下部分暴露在-195 ℃~-110 ℃冷冻舱内进行120~180 s的干预(表1)(Bouzigon et al., 2016)。
表1 超低温冷疗设备参数(Bouzigon et al.,2016)Table 1 Cryotherapy Device Parameters (Bouzigon et al.,2016)
PBC在一个开放式冷冻舱内进行(图1),受试者的锁骨以下部位暴露在冷冻舱内(Polidori et al., 2018)。通过向冷冻舱内喷洒氮气来制冷,治疗时受试者与氮气直接接触。液氮的沸点为-196 ℃,所以PBC的温度一般为-195 ℃~-110 ℃。由于PBC的冷冻舱是开放的,因此难以精确控制温度。有研究表明,PBC期间身体不同位置皮肤旁的温度有显著差异,且明显高于设定温度,PBC后不同位置的皮肤温度也有显著差异(Savic et al., 2013)。
图1 WBC(A)和PBC(B)设备示意图(Polidori et al., 2018)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WBC(A) and PBC(B)(Polidori et al., 2018)
WBC和PBC的作用机制类似,都是通过低温刺激促进机体恢复,但两种方法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Bouzigon et al., 2016; Louis et al., 2015; Polidori et al., 2018) (表2)。WBC和PBC也各具优缺点,WBC的优点在于干预效果更好。研究表明,相同温度(-140 ℃)的WBC比PBC对体温的影响更大(图2) (Polidori et al., 2018),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刺激强度也更大(Hausswirth et al., 2013),且WBC设备空间大,可同时多人冷疗。PBC的优点在于方便移动,可以在运动场边使用,而WBC的设备不能移动且占用空间较大,所以PBC更多地用于运动队中,WBC则多用于康复中心或训练基地(Bouzigon et al., 2016)。此外,两种超低温冷冻治疗的成本也有差别,WBC设备较为昂贵,且需要日常维护,而PBC设备则不需要过多维护,但PBC设备所消耗的液氮费用较为昂贵且不易储存。
图2 WBC和PBC后皮肤温度的红外热成像(Polidori et al., 2018)Figure 2. Infrared Thermography of Skin Temperature after WBC and PBC (Polidori et al., 2018)
表2 WBC和PBC的主要区别Table 2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WBC and PBC
由于超低温冷冻治疗期间人体需要暴露于极端低温环境下,因此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有研究证实,在保持正确的治疗方法的前提下,单次WBC(-120 ℃,3 min)后受试者前臂皮肤的水和状态和pH值均未改变(Piotrows‐ka et al., 2021)。另一项研究在连续进行15次WBC后同样发现,受试者的皮肤水和状态和pH值均无显著变化(Anna et al., 2021)。因此,WBC对皮肤是安全的。此外,虽然WBC会导致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但是这种变化只是暂时的,对血压正常的人是安全的(周超彦 等,2019; Lubkowska et al., 2011a)。也有研究表明,WBC对于轻度高血压或已得到药物治疗控制的动脉高血压患者同样是安全的(Missmann et al., 2016)。一项研究在对10名精英橄榄球运动员进行连续7天的WBC后,发现受试者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水平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而肌钙蛋白I和高敏C反应蛋白没有变化,这也表明WBC没有损害运动员的心脏功能(Banfi et al., 2009)。但对于心血管衰竭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冷冻治疗(Zalewski et al.,2014)。Smolander等(2009)研究显示,对女性来说,持续12周,每周3次的WBC(-110 ℃,2 min)不会导致与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素或甲状腺激素分泌改变相关的疾病。
WBC对健康人群和轻度高血压人群来说是安全的,但有部分疾病的患者不建议采用超低温冷冻治疗,例如,冷球蛋白血症、冷耐受不良、雷诺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交感神经系统疾病、局部血流障碍和幽闭恐惧症等(Patel et al., 2019)。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的一种状态。作为代谢过程的一部分,细胞不断产生自由基和活性氧。机体中存在2类抗氧化系统:1)酶抗氧化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等;2)非酶抗氧化系统,包括麦角硫因、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褪黑素等。如果自由基的增加大于中和它们的能力,自由基将攻击细胞成分,尤其是脂质,并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和活性氧,这些自由基和活性氧会损害其他细胞成分并导致膜损伤(Ito et al., 2019)。
Wozniak等(2013)选取6名优秀赛艇运动员连续6天每天训练2次,干预组每次训练前接受WBC(-150 ℃~-125 ℃,180 s),结果显示,在第3天训练后干预组血液中SOD和GSH-Px的活性以及循环过氧化产物均低于对照组,研究证实训练前使用WBC可降低高强度运动引起的氧化应激风险。Stanek等(2020)研究发现,连续10天在60 min的运动前接受WBC(-120 ℃,180 s)的受试者相比于对照组,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血清总氧化状态、可溶性CD40配体和血清淀粉样物质A水平显著降低,且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加,提示,WBC能改善健康受试者的氧化应激参数。
WBC后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下降可能与氧化脂质在高密度脂蛋白上积累的减少或脂质在低密度脂蛋白上氧化的抑制有关,也可能与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合成的减少有关(Shunmoogam et al., 2018)。血清总氧化状态的降低也会降低对氧磷酶1的活性。
与试点工作开展前一年度相比,该市年均停电时长下降57.816分钟,直接增加供电收入600万,扣除其他因素带来的增长,年直接经济效益可达360万,后续随着预测模型精度的不断提升,通过主动运维降低设备停电时长的作用将愈加明显,经济效益将益加显著。
超低温冷冻治疗方案在医学中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Bouzigon et al., 2016)。剧烈运动会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增加(Chatzinikolaou et al.,2010)。一般认为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是促炎的,而白细胞介素-10(IL-10)是抗炎的(Chatzinikolaou et al., 2010)。研究表明,超低温冷冻治疗通过减少 TNF-α(Gizińska et al., 2015;Jastrzabek et al.,2013; Ziemann et al., 2012),增加IL-10来减少炎症(Lub‐kowska et al., 2011b),但也有可能增加 IL-6(Lubkowska et al., 2011b; Ziemann et al., 2012)。然而 IL-6 也可能具有抗炎特性(Scheller et al., 2011)。或许是由于施加的运动方案不同,目前关于超低温冷冻治疗对IL-6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般而言,单次超低温冷冻治疗可增加IL-6浓度,而连续超低温冷冻治疗会使IL-6浓度先升高后恢复到基础值。综上,超低温冷冻治疗和运动对IL-6的影响似乎是相似的(Lombardi et al., 2017)。
已有研究证明,超低温冷冻治疗可通过提高抗炎的白细胞介素浓度和减少促炎信号分子的分泌降低运动后的炎症反应。Ziemann等(2012)发现,职业网球运动员连续5天进行中等强度训练后进行WBC(-120 ℃,180 s)能有效改善细胞因子谱,使TNF-α降低、IL-6升高,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心率,提高心肺系统功能效率。TNF-α降低和内环境稳态也会提高神经肌肉的协调性,进而提高运动员击球的有效性。Ziemann等(2014)以健康大学生为受试者,连续5天进行30 min离心运动,每天进行2次WBC(-110 ℃,180 s)后发现,WBC显著提高了IL-10的浓度,显著降低了IL-1β的浓度。Mila-Kierzenkowska等(2013)研究证明,职业排球运动员在进行次最大强度(85%最大心率,40 min)训练前进行 WBC(-130 ℃,120 s),可有效降低男性排球运动员运动后促炎细胞因子的浓度。
自Arron等(2000)在《自然》(Nature)杂志上首次提出骨免疫学的概念以来,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在骨免疫学研究中,OPG/RANKL/RANK信号通路作为免疫系统参与骨代谢调节的主要通路一直备受关注(袁子琪 等, 2019)。运动时所产生的机械应力以及运动诱导的免疫功能变化均能通过OPG/RANKL/RANK信号通路影响骨代谢。适宜的运动能上调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表达,抑制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RANKL)分泌及其基因表达,促进IL-2、IL-18、干扰素(interferon,IFN)等保护性免疫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助于骨形成,使骨代谢趋向正平衡。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以及过度训练则会上调RANKL基因表达,下调OPG基因表达,促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同时又诱导IL-6、TNF-α、IL-17等炎症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多,间接促进骨吸收,使骨代谢趋向负平衡(元宇 等, 2015)。
有研究证实,WBC有助于骨形成,使骨代谢趋向正平衡,并通过增加骨密度来改善骨骼健康(Galliera et al.,2013)。10名职业橄榄球运动员在连续5天的日常训练后接受WBC(-110 ℃,120 s )后发现,WBC 可显著增加OPG,而OPG是RANKL的腺苷酸受体,可减少破骨细胞的产生,有助于骨形成并减少骨吸收,进而对运动员产生积极影响。
脂类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机体主要的产热底物。有研究证实,超低温冷冻治疗能增加人体的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REE)。15名中年肥胖女性[BMI=(31.0±1.6)kg/m2]和 16 名偏瘦女性[BMI=(22.0±1.7)kg/m2)]连续5天进行PBC(-170 ℃~-130 ℃,150 s),通过测量PBC前、第1天后和第5天后REE发现,无论单次还是多次PBC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女性的REE,且偏瘦女性比肥胖女性增加更为明显(De Nardi et al.,2021)。Kojima等(2018)研究也证明,12名男性田径运动员在10 min高强度间歇运动后进行WBC(-140 ℃,180 s),与休息对照相比,WBC后随意能量摄入增加了24%。
超低温冷冻治疗通过激活包括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骨骼肌在内的许多组织/器官中的颤抖和非颤抖产热来增加REE,增加脂质分解代谢和脂肪组织产热(Palmer et al., 2017)。在人体中,棕色脂肪通过增加其代谢率来维持体温应对寒冷,棕色脂肪细胞通过交感神经热生成促进能量消耗,从而上调非偶联蛋白反应(Giordano et al., 2016)。冷刺激可以诱发棕色脂肪组织介导的氧气消耗(Richard et al., 2020)。4周的冷刺激可增加45%棕色脂肪组织体积,182% 底物氧化(Blondin et al., 2017)。Wiecek等(2020)研究表明,20次WBC可增加女性的鸢尾素分泌,而鸢尾素可诱导白色脂肪细胞转化为棕色脂肪细胞。虽然成人体内的棕色脂肪组织含量少,但其产热效率极高。被激活的棕色脂肪组织通过快速消耗葡萄糖和脂肪来发热,当自身储存的脂肪消耗殆尽,体内的白色脂肪就会成为新燃料(Boström et al., 2012)。此外,低温环境下运动也可有效诱导大鼠腹股沟AMPK、PGC-1α、UCP1蛋白过表达,从而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使体脂减少、体质量降低(翁锡全 等, 2021)。
自主神经系统可以影响心脏活动的调节。安静状态下自主神经系统的2个分支构建心律的平衡。交感神经分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加速心率,而副交感神经分支通过神经调节使心率降低。已知副交感神经活动与运动恢复和降低心血管风险有关(吴尽 等, 2020; Bieuzen et al., 2015)。
有研究表明,11名精英花样游泳运动员训练后进行WBC(-110 ℃,180 s),可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提高血乳酸清除率,在第2次运动时表现出更高的摄氧量(Schaal et al., 2013)。有研究进一步证明,WBC(-110 ℃,180 s)和PBC(-160 ℃,180 s)都能有效刺激副交感神经张力激活,且WBC比PBC诱导的刺激更大,WBC的头部处于冷暴露,可以通过脑干三叉神经进一步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Hausswirth et al., 2013)。而另一项研究显示,WBC(-60 ℃,180 s)和 PBC(-160 ℃,180 s)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差异较小,原因可能是WBC的温度太高导致冷刺激不足(Louis et al., 2015)。Louis等(2020)评估了WBC的剂量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影响,分别在不同温度(-10 ℃、-60 ℃、-110 ℃)下进行连续5天,每天3 min的WBC,结果发现,温度越低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刺激越强,且5次WBC后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有所下降,对冷刺激有一定的适应性。
此外,PBC(-150 ℃,180 s)也可通过对自主神经系统和大脑氧合的作用来提高认知能力,且对男性的效果优于女性(Theurot et al., 2021)。迷走神经刺激通过改变大脑活动来改善认知能力(Colzato et al., 2020)。机体对冷刺激的自主反应是由于外周热量散失,通过交感神经调节触发外周血管收缩,使回心血量增加并导致血压升高,引发心脏自主平衡向迷走神经刺激的改变。而女性一般相较于男性体脂率更高,热量散失较少,所以男性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比女性更强(Theurot et al., 2021)。
睡眠是运动员身体和认知恢复的基础(龚明俊 等,2020; Kölling et al., 2019)。睡眠质量差会导致激素和细胞因子的显著变化。睡眠不足的运动员更容易发生骨骼肌肉损伤,这是由于蛋白质合成代谢途径信号减少,从而损害肌肉完整性(Freitas et al., 2020)。因此,睡眠质量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恢复极为关键。
有研究表明,27名优秀篮球运动员在高负荷训练期间进行PBC(-150 ℃~-110 ℃,180 s),可使睡眠质量提高15%(Bouzigon et al., 2014)。也有研究证实,10名精英花样游泳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期间连续14天接受WBC(-110 ℃,180 s)后,运动员的入睡时间和入睡效率以及疲劳感觉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改善(Schaal et al., 2015)。入睡通常发生在交感神经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活动水平降低时,并伴随着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加和松果体分泌褪黑素。高强度运动会刺激交感神经活动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活动,干扰运动员的睡眠质量,而超低温冷冻治疗可促进副交感神经活动来改善睡眠质量(Schaal et al., 2015)。另有研究表明,晚间高强度间歇跑后,进行WBC(-40 ℃,180 s)可通过在慢波睡眠期间减轻感知疼痛和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来改善睡眠质量(Douzi et al.,2019)。感知疼痛的增加可通过增加觉醒和触发压力的其他神经生物学后遗症来扰乱睡眠,而疼痛缓解可以提高睡眠质量,防止睡眠障碍(Lautenbacher et al., 2006)。
高强度训练后会诱发延迟性肌肉酸痛,导致关节活动幅度受限、肌肉的募集顺序和模式发生改变、肌肉收缩力量减小,从而影响接下来的训练和比赛。有研究表明,以60%的最大摄氧量完成30 min的下坡跑(15%坡度)后1 h接受WBC(-120 ℃,180 s)可减轻肌肉损伤,并有利于离心运动后肌肉力量的恢复,特别是对年轻男性效果更加明显(Haq et al., 2021)。Hohenauer等(2020)研究表明,女性受试者进行5×20次跳深练习后,PBC(-135 ℃,120 s)能有效减轻运动后的延迟性肌肉酸痛。部队士兵在日常训练后使用PBC(-160 ℃~-120 ℃,120~180 s)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肌肉组织损伤(赵之光 等, 2017)。瞿超艺等(2016)的系统综述研究同样表明,超低温冷冻治疗能有效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
关于超低温冷冻治疗促进肌肉损伤恢复的原因,Ja‐worska等(2020)认为,训练后进行WBC可通过调节肌生长抑制素和白细胞介素-15(IL-15)浓度来改善肌肉力量。WBC后肌生长抑制素下降,IL-15浓度增加。肌生长抑制素是肌肉肥大的负调节因子(Pournot et al., 2011),肌肉力量的积极变化伴随着肌肉生长抑制素的下降。肌肉生长抑制素会抑制Akt激酶活性,导致FOXO3a转录因子被激活,进而诱导atrotin-1的表达,atrotin-1编码一种与肌肉萎缩密切相关的蛋白(Zheng et al., 2010)。而IL-15可通过刺激线粒体活性来增强肌肉耐力,同时IL-15也被证明对肌肉代谢和肥大有影响(Jaworska et al., 2020)。
WBC可导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显著增加,同时使血液中的脯氨酸和亮氨酸减少(Jaworska et al., 2021)。BDNF是参与认知功能的生长因子,对大脑可塑性有影响。抗阻训练后进行WBC可改善BDNF浓度。IGF-1参与肌肉肥大,是骨骼肌合成代谢作用的介质,长期低浓度的IGF-1反映了肌肉对训练的适应性受损。此外,WBC也可促进外周氨基酸组织摄取,导致血液中脯氨酸和亮氨酸水平显著降低,以及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负迁移。脯氨酸是胶原蛋白的主要氨基酸成分,WBC增强了脯氨酸酶的活性,促进脯氨酸的回收用于胶原蛋白的再合成。亮氨酸是肌肉蛋白质合成的潜在刺激因子,有助于促进训练后的肌肉恢复(Jaworska et al., 2021)。
在运动前进行WBC,可引起荷尔蒙变化、体温降低以及感知疲劳和感知疼痛的降低,表明运动前进行WBC可有效提升运动员运动表现(Partridge et al., 2019)。此外,单次PBC(-160 ℃~-130 ℃,150 s)可以改善健康成人的最大握力,表明在训练前进行PBC有助于提高攀岩或握拍类项目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De Nardi et al., 2017)。有研究表明,运动前进行WBC不会影响肘关节屈肌的神经肌肉表现,13名健康男性在接受WBC(-110 ℃,180 s)后,肘关节的最大力矩、平均功率以及总做功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Ferreira et al., 2014)。同样有 Costello等(2012)研究表明,WBC(-110 ℃,180 s)不会影响膝关节的位置知觉、本体感觉和膝关节伸肌的最大自主等长收缩。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单次WBC(-110 ℃,120 s)对跳深练习时的胫骨前肌或腓肠肌内侧头肌的肌电信号没有影响,对腕关节最大等长活动时的桡侧腕长伸肌的肌电信号也没有影响(Westerlund et al., 2009)。
运动后进行超低温冷冻治疗也可以提高运动表现。De Nardi等(2015)研 究 证实 ,单次 PBC(-140 ℃~-130 ℃,150 s)后坐位体前屈的表现得到改善。单次PBC(-170 ℃~-130 ℃,150 s)还可提高躯干和下肢的柔韧性(De Nardi et al., 2020)。WBC能有效减少神经激活,而肌肉神经活化的降低则可提高机体的活动幅度。也有研究证实,抗阻训练结合WBC(-110 ℃,180 s)可通过调节肌生成抑制素和IL-15浓度来改善等速肌肉力量(Jawor‐ska et al., 2020)。PBC(-160 ℃,360 s)也可以提高年轻女性疲劳后的最大等长收缩力量(De Nardi et al., 2019)。
Kim等(2020)研究表明,传统的冷疗方法会降低Wingate测试初始阶段的无氧功率输出,可能是由于身体冷却会导致神经肌肉放电率降低。但关于超低温冷冻治疗的研究却表明,WBC(-130 ℃,180 s)后15、30、45、60、75和90 min进行Wingate测试,任何时间点的无氧功率输入均无显著性下降(Klimek et al., 2011)。也有研究表明,10次WBC(-130 ℃,180 s)后,男性和女性的有氧能力均没有变化,男性的无氧能力出现适应性增加,而女性则没有变化,反复冷暴露和伴随的颤抖产热会导致无氧糖酵解酶的活性适应性增加,也可能是由于WBC后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儿茶酚胺浓度增加也会提高无氧能力(Klimek et al., 2010)。此外,有研究发现,在热身后进行WBC(-120 ℃,120 s)会导致女子橄榄球运动员下蹲跳和蹲跳的起跳高度降低(徐萌 等, 2016)。单次WBC(-110 ℃,120 s)会导致跳深练习中的滞空时间减少,但在连续3个月,每周3次WBC(-110 ℃,120 s)后,这些影响几乎均会消失。究其原因可能是主动肌活性增加,拮抗肌活性变化不大,所以协同收缩减少,这也说明神经肌肉功能会对WBC产生一定的适应性(Westerlund et al.,2009)。
1)超低温冷冻治疗分为WBC和PBC。2种方法都是通过低温刺激促进机体的恢复,但也在降温材料、冷疗部位、冷疗温度和冷疗姿势等方面有所不同。
2)超低温冷冻治疗能有效改善高强度运动引起的氧化应激,限制运动后炎症反应的发生,增加骨密度来改善骨骼健康,增加静息能量消耗。
3)超低温冷冻治疗可通过促进运动后的副交感神经再激活提高睡眠质量,还可促进运动引起的肌肉损伤恢复和提高运动表现。单次的超低温冷冻治疗后可能会影响下肢爆发力,但长期进行超低温冷冻治疗可出现一定的适应性,消除对运动表现的负面影响。
1)目前关于超低温冷冻治疗的最佳方案得到了广泛关注,但仍没有得出最佳的超低温冷冻治疗方案。为最大化应用效果和避免冻伤等风险,推荐在运动后60 min内进行时长为150 s和温度为-140 ℃~-110 ℃的方案(Haq et al., 2018)。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个体差异也会影响超低温冷冻治疗的效果。因此,每个人最佳的冷疗温度和时长都应该被个性化定制。近年来,关于性别(Polidori et al., 2020)、体质量(De Nardi et al., 2021)、体脂(Pilch et al., 2020)以及身体素质(Straburzyńska-Lupa et al., 2021)等因素对超低温冷冻治疗效果的影响已经得到关注,但针对这些因素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没有给出个性化超低温冷冻治疗的方案。未来,关于个性化的超低温冷冻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探索。
2)体育比赛多在户外进行,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极端环境的考验,常见的极端环境有高温高湿环境和高原低温低氧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影响超低温冷冻治疗的效果,但极端环境下运动后超低温冷冻治疗的效果目前还鲜有研究,值得在未来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3)关于超低温冷冻研究目前还无法进行双盲测试,因此无法排除潜在的安慰剂效应。如何消除潜在的安慰剂效应,获得高质量的证据来证明超低温冷冻治疗的效果,也是超低温冷冻治疗获得更多支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