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辉
(首都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学院/语言治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科技是影响语言教育和语言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人对人、面对面到文字发明、纸张出现,再到电报电话电视,又到网络虚拟空间、生物技术,随着人类科学与技术的演化,科技在语言教育和传播中的作用也在日益增强。当前人类正处在第五个“康波”的末尾和第五次科技革命的前奏,以量子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区块链、石墨烯等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必将对语言教育和传播产生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对于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来说,亟需抓住机遇、提前布局、系统建构、规划发展。兹举虚拟现实、社交机器人和区块链等3例以抛砖引玉,期待未来在理论和实践两端都能有更大进展。
第一,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给用户关于视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感觉仿佛身历其境,可即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根据VR设备的性能和价格差级,大致可分3种类型:基于计算机3D图形的非沉浸式系统、将图形显示投射到大屏幕上的半沉浸式系统、头戴式完全沉浸式系统。在教育场景中,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自然的交互方式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可视化、形象化,可为学生提供传统教材无法实现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更有效的知识记忆和内化。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比起通常意义上扁平的、二维的和重复的中文线上教学,VR中文教学能提供一个个贴近真实的生活场景(比如商场购物、景点旅游等),让中文学习者产生精确的环境感知,切身建构起上下文语境,增强学习动力和任务参与度、获得情景化交际能力,提高学习者的自信、降低学习焦虑,这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显然都是积极和正向的。随着VR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提供动态学习体验和语言课堂中的潜力是巨大的,为语言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当然,它目前也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之处,比如创制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工具耗时而复杂,技术上还有较高的不稳定性,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对虚拟世界匿名的体验可能是负面的,以及多模态资源的相对不充分等。未来此技术值得关注的领域包括:将VR的相关特征与相匹配的教学背景相结合,将VR特征与学习者的策略、认知过程和实践相结合,虚拟世界带来的新交互形式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如何降低成本让学习者使用到完全沉浸式、负担得起的虚拟技术。此外,与虚拟现实相关的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和元宇宙(Metaverse)的运用也值得期待。
第二,社交机器人技术(SocialRobots)。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急遽发展,近几年社交机器人成了应用于语言教育的最新技术之一。社交机器人是一种自主机器人,能遵循符合自己身份的社交行为和规范,与人类或其他自主实体进行人机互动与沟通。与其他形式的语言教育技术相比,社交机器人至少具有两大优势。第一个优势是社交机器人能提供传统技术所不具备的一些技能,例如操纵物体和使用手势或其他身势语来辅助语言教学,它直接作用于语言学习的物理环境,使学习者能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理环境进行互动,这点比上文的VR技术要直接和有效。但目前由于机器人行动和移动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出现摔倒或机器过热等问题,所以其运动活动性能在学习任务中的作用还没有被很好挖掘。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这一领域尤其值得探索。第二个优势是因为它们的外观通常是人形或动物的形状,所以机器人与学习者的交互会更自然,也更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许多机器人可以使用非语言提示,例如眼睛注视、手指方向和其他类型的身势语,所以它们传递的信息会更丰富、更可信,使学习者也更容易将机器人视为典型的老师、同伴或朋友,不仅仅是一台冰冷的机器,如此一来教学人员就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的不同对机器人进行相应的编程以使其承担特定的交际角色。但目前的社交机器人还无法理解学习者的情绪和个性,也无法根据学习者的反馈来进行实时策略调整,这就为“机器人-学习者”之间个性化的互动提供了研究空间。尽管有上述优势,但研究显示这些优势目前还主要存在于理论层面,而阻碍理论优势转化为实践优势的最大障碍还是技术上的远未成熟。作为最为前沿的辅助语言教育的技术手段,对机器人辅助语言教育各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最开始的起步阶段,其助力效果亦有待观察。此外,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人体增强(Human Enhancement)等技术也值得关注。
第三,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它是指多个节点间,基于加密链式区块结构、分布式节点共识协议、P2P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合约等技术,组合而成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和理念,当前还面临着技术和机制的诸多难题,所以其应用或落地场景的可选择性还不是很多。目前来看,除了金融资产交易结算、数字政务、知识产权等场景外,语言有着成为区块链下一个现象级应用的巨大潜能。一方面,语言与货币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全民性,货币和语言都是公共产品,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任意性,就如同货币的载体和价值在最初的结合是任意的一样;媒介性,货币是商品之间的媒介,语言则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随机性,花多少钱、说多少话每个人可以自由地随机而行;场景性,货币和语言使用都是在一定场景下使用的。另一方面,语言与区块链有着天然相似的基因。“共识机制、密码学原理、分布式数据存储”是区块链的三大核心技术,“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安全性、匿名性”是区块链五大最本质的特征。语言是一种群体现象,共识机制是其核心,否则就无法彼此理解;语言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每一位使用者都是一个节点,每种语言就是一条公链;语言是一个开放系统,语言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隶属于任何个人或机构,每个人生下来就平等地拥有学习语言的权利,人们可以较为自由地选择学习哪种语言;语言的发展是群体自治的结果,新词汇由语言群体自发传播,每一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自治的生态系统。正因为上述原因,所以语言区块链在翻译和跨语言文化传播领域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潜力。就中文国际传播来说,可尝试以《全球华语大词典》为抓手,通过融合最新技术和借鉴英语教育成熟经验,建设音视图文虚拟现实的《全球华语大词典》,从而打造全球中文学习的流量入口,然后以共创共建链接全球华人,再通过各国华人与不同语言建立起对应关系。基于数字资产驱动,再经过中文二语学习者和作为外语使用者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将《全球华语大词典》演变成以中文为轴心的全语种全息知识库,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学以致用的场景,协同智能化,激励区块链化,打造集全球中文学习、中华语言文化传承与传播为一体的互促式大生态。最终,使这一生态演变成为全球每一个能使用网络的人用母语链通中国以及世界的桥梁,形成中文作为中轴语言的结构体系,从而助力中文成为全球第二通用语言的目标。当然,利用这项技术时尤其要注意技术的自主可控和安全保障机制。
以上简单勾勒了3种新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中的未来图景。新兴技术的未来应用潜力值得更多关注,在对这些新技术抱有极大热情的同时,对它们的使用率和有效性应理性对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评估和改进亟需学界和业界跟上步伐。
中文国际传播是一个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当前的中文国际传播亟需突破瓶颈、创新驱动。本专题的3篇文章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0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大项目“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体系创新研究”(20YH02A)的阶段性成果,都努力尝试着在某个角度或层面有所突破。其中,《驱动国际语言传播机构产生的要素考察》一文从“机构群”这一以往关注较少的视角,分析了驱动国际语言传播机构的产生的危机情形、潜在利益、国家竞争等因素,并指出国际语言传播机构的设立往往是多种要素复合动态平衡的结果。《论数字时代专门用途中文本土教师的培养》将“数字时代、专门用途中文、本土师资”这3个点整合在一起,分析了当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数字时代专门用途中文本土教师的培养优化提出了策略建议。《新冠疫情期间中国高校对外应急话语分析》一文别出心裁地从致留学生的公开信切入,揭示了中国高校对外应急话语的一些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应急话语建设的几点启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创新的关键不在口号,而在认知的破圈和实践的开拓。本期专题抛砖引玉,静候学界批评指正。也热切期待能有更多创新的讨论和思考,因为有了更多的“创新之力”,才能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行稳致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