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彦敏 陈 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形态,是围绕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何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切实推进国家的改革、发展、治理实践,如何深化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从严治党、打造领导核心等问题,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①陈培永:《“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特质、架构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 年第2 期。具体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仅为对外传播提供了与时俱进的传播内容,还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为对外传播提供思路启示与路径支撑。②莫凡、李惠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变局中何以有更大作为?——基于改革开放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策略探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1 年第4 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对外传播向国际社会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理解与认同。③保建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研究》,《教学与研究》2018 年第2 期。
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承担着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播格局的演进对主流媒体历史使命的现实履践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学者就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协同作用的实现路径展开论述,指出当前主流媒体尽管都形成了多语种的对外传播渠道,但在表达策略、叙述策略和修辞策略上尚有欠缺,未能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采取灵活的传播策略。①陈伟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路径》,《学术界》2018 年第5 期。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应实现多领域、宽渠道、多形式的机制创新,推动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着力推动新型主流媒体实现“多媒体向全媒体”的战略转型,直面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及时发出中国声音。②杨芳、邝奕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和路径探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 年第1 期。有学者认为应从整体上对传播主体进行战略布局,提出以政府和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为主导,以各种媒体平台为传播载体,政府、主流媒体、智库、民众等多元传播主体加强协作,从传播对象、内容、机制等方面着力,构建更为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③颜军、王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 年第5 期。可见,现有研究针对主流媒体这一重要传播主体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现实境况的研究不足,本文将集中探讨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举措。
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在“5W”模式中提出传播的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基于当前中国对外传播中“5W”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主流媒体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中存在以下机遇与挑战。
1.更加主动的传播主体
近年来,中国主流媒体议程设置能力不断提升,话语亲和性、生动性不断增强,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及时、准确地发出蕴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并联合带动全球其他主流媒体形成传播合力,有效地引导国际舆论。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中国主流媒体主动设置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报道,建立专业报道团队奔赴抗疫一线,既集中报道中国政府关于抗疫的最新决策部署,又深入挖掘中国人民团结抗疫的温情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中国之治”,在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同时,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
2.更加多样的传播渠道
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在社交媒体上推出官方账号,积极“走出去”。例如,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在国外建立镜像站点,直接为境外用户提供服务,并在Facebook、Twitter 等海外社交媒体上设置多语种的官方账号,形成电视荧屏、社交媒体与客户终端等平台联动的对外传播格局④刘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价值定位、机遇条件与实践方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076.g4.20200407.1341.002.html,2022 年7 月20 日。,为国外受众认识中国、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果提供了新载体、新渠道。同时,部分主流媒体积极加强与国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提高相关内容落地率。例如,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每日电讯社、费加罗报等国外主流媒体合作,在国外知名主流媒体发行《中国观察》,就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中国话题及时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理念、讲述中国故事,以内外合力打通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路径。
3.更为智能的传播技术
当前,新型主流媒体不仅具有成熟完备的新闻生产链,还掌握着先进的技术资源,并尝试将前沿传播技术应用于新闻生产中。2019 年,新华社英文客户端推出《双语金句·习近平》双语智能语音交互式海报专栏。栏目中的金句来自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的重要讲话、文章、书籍等。该栏目结合当前的新闻热点精准策划,中英双语加工,使用AI 语音合成、语音跟读等智能技术,为海内外用户带来了更为优质的互动体验。①张建华:《主流媒体如何开展智能化对外传播——以新华社英文客户端为例》,《对外传播》2021 年第1 期。新华社英文客户端还在中国主流英文媒体中率先实现智能推荐,开设“For You”频道,通过“用户画像”精准匹配新闻。主流媒体在传播技术上的创新应用尝试为对外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更具互动性、趣味性的传播载体,拉近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海外受众间的距离。
4.不断发展的传播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指导着鲜活的当代中国实践,在中国故事中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故事”是对外传播的内容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②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 年8 月23 日。近年来,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立足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准确把握以这些规律性认识为理论基础、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具体展开的最新理论话语与实践成果,如新发展格局、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论述及其现实履践,做到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在对外传播中将微观细节融入到宏观叙事中,在主题报道、新闻时评中插入地方实践实例、成果数据、群众看法等图文内容,以更丰富、更立体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提升对外传播的吸引力。二是挖掘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共同富裕、生态建设、抗击疫情等方面做出的共同努力。在对外传播实践中既展现中国人民的奋斗“群像”,又呈现鲜明特征的典型人物故事。近年来,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更加关注基层人物,在报道中多角度呈现人物个性,注重共情叙事,增强人物故事与受众生活的贴近性。三是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中国外交故事相结合。当前,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贡献时,融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将时代故事与历史故事相结合,让“中国故事”更具历史底蕴。目前,一些主流媒体通过设置专栏、创制纪录片、设计融媒体产品等形式,策划阐释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新闻专题,有效提升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不断积累对外传播的实践经验。
1.传播者素养仍需提升
目前,部分传播者尚未完全具备与当前国际形势相适应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首先,部分对外传播者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思想成果学习深度不足,难以将其融通于新闻工作中,创作出思想性较深的新闻作品。其次,部分对外传播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国际国内形势缺乏了解,未充分认识到对外传播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在传播实践中,容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发表不当言论,或在对外传播中由于理解失误或不到位而引起负面舆情,给中国对外传播形象造成不利影响。最后,由于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一些传播者在对外传播实践中,易对来自掌控话语权的西方媒体的言论不加甄别、盲目跟风,无意间成为西方媒体的“传声筒”。一些对外传播者仅截取国外报道中于我有利的片段内容,在无形中遮蔽了某些明褒暗贬或褒少贬多报道的真实意图,未对这些报道展开有针对性的批驳与讨论。③刘扬、吴成良:《从普遍关注到真诚理解——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观察与思考》,《对外传播》2018 年第3 期。
2.对外传播理念仍需革新
当前主流媒体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对外传播中,多强调单向输出,缺少倾听与对话。一方面,部分报道往往说教味浓厚,弱化了影响力、吸引力、公信力。没有充分考虑传播语境,国内行政公文常用的行话,如“三农”问题、“两山”理念等,如果照搬照抄,往往不易被海外受众理解,反而会影响对外传播效果。另一方面,部分主流媒体以“新瓶装旧酒”的方式将新兴传播技术应用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对外传播中,但未能充分利用新兴传播技术所特有的交互性,与海外受众的交流互动不足,仅依靠单向输出提升信息覆盖率,传播质量不高,导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实际影响力不强。
3.对外传播受众仍需深研
在对外传播实践中,部分报道容易忽视国外受众的心理、信仰和思维方式等,且未深入考察国外不同受众群体的特殊性,缺乏针对受众的深入调查和分析,传播内容也较为局限。现有对外传播实践主要针对各国政商学界精英展开,缺乏与普通民众的交流互动。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建立完整体系来评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整体效果,基于传播对象开展的传播效果跟踪与评价并未完全应用在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实践中,导致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媒体融合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作为“喉舌”的主流媒体,必须进一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创新发展之路,努力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舆论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①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 年第6 期。这一深刻阐释为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提供了实践底气与行动指南。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而尖锐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既要勇于“走出去”,又要敢于“秀出来”。
1.主流媒体要勇于“走出去”,谋求国际话语权
话语权争夺的背后是国与国之间实力的比较、地位的竞争。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日益加深,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领域谋求话语权也迎来了新契机,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为对外传播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显示,精准塑造和传播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处于重要窗口期,中国应以引领全球治理的大国形象为主要定位,以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为主要路径。②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于运全、王丹、孙敬鑫:《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2019)》,《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 年第20 期。主流媒体应积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并让其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发挥作用,努力使中国的大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尊重和信赖。在传播实践中,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平台传播优势,深入开展与国外媒体机构的交流合作,主动策划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专题报道,不断增强在国际舆论场的影响力与引导力。
2.主流媒体要敢于“秀出来”,塑造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与新表述,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③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 年8 月23 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体到传播实践中就是要向国际社会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社会是否能够“听懂弄通”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关键在于中国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讲得好不好、传播得到不到位。故此,必须构建一套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对外传播新模式,以“秀出来”的姿态,与西方媒体的舆论“包围战”进行斡旋,回应西方媒体的诸多偏见与负面认知,占领新闻舆论的“制高点”,发挥新闻舆论“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385 页。,打赢维护中国国际形象的舆论“保卫战”,塑造新时代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可亲、可爱、可敬”的国际形象。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应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把握舆论斗争的策略与艺术,积极设置议题,将真实新闻报道与深度新闻锐评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类媒介载体发出中国声音、体现中国立场,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
当下,时代新要求,传播新技术和媒介新格局相互交织,对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对此,建强人才队伍、加强对外交流、增强制度保障、健全反馈机制等举措,为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探索的方向。
1.能力与素养并重 建强人才队伍
“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①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是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支撑。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是建设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两大关键维度。打造兼具马克思主义政治素养与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应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唯有如此,才能在国际传播领域更好地输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专业能力提升应从外语能力、跨文化素养、传播技能等方面着眼,在主流媒体与高校的深度互动中落实。一方面,高校可将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请进课堂,分享国际传播的实践案例,开展实践教学,为国际传播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将学界的国际传播研究融入国际传播工作,夯实国际传播知识基础,在理论学习中提升专业能力。总之,从事对外传播的媒体人应成为把握国际传播规律,积极关注国际舆情,主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鉴别力高,懂传播、懂中国、懂世界的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
2.对话与合作并举 开展深度交流
在对外传播中增强中国主流媒体与国际主流媒体、主要政府机构、专业组织的合作、对话与交流,是队伍建设不容忽视的外部路径。在“走出去”过程中,主流媒体应主动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互利的对话与合作关系,在传播领域建立起彼此互信和对等的合作体系。题材丰富、意蕴深远的中国故事既是主流媒体需要挖掘的传播资源,也是实现中外主流媒体交流合作的重要契机。例如,2020 年,中国网参与主办“2020 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联合多方力量积极搭建减贫交流平台,邀请国际社会共议后疫情时代全球减贫创新与合作,传递中国的减贫经验。在活动中,中国网还联合海内外多家媒体展开全方位、全媒体报道,形成梯度式传播热度。②焦梦、吴琼静:《以媒体融合手段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对外传播》2021 年第1 期。
3.日常与危机分设 增强制度保障
优化主流媒体对外传播顶层设计亟待制定对外传播战略的系统性方案,包括政策扶持、权责主体、奖惩机制等。在制度保障上建立系统性方案,将为主流媒体和国际传播人才在“走出去”过程中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此外,还应制定突发性事件下的应急预案。在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时,要有“特别事件特别处理”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在第一时间赢得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在及时跟踪危机事件的同时,主流媒体应在报道中及时向世界传递中国立场、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以主动有力的发声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积极引导海外受众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4.正面与反面结合 健全反馈机制
建立健全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反馈机制是加强顶层设计的关键一环。因此,主流媒体应在对外传播中扮演好倾听者与对话者的角色,既要倾听海外受众的评价反馈,又要善于利用各类传播平台与海外受众展开积极互动,在倾听与互动中了解海外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困惑点,及时发声,有效回应,在互动中传播海外受众听得懂、愿意听的“内容干货”,从而达到共鸣、共情、共振的传播效果。建立反馈机制首先应与受众研究结合,利用大数据、问卷等方法定量分析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通过拓宽受众意见反馈渠道等方式了解受众对不同传播内容与方法的态度与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持续性、系统化的反馈信息收集机制。主流媒体应通过受众反馈,分析受众心理,了解海外受众的偏好与需求,总结成功经验,反思现存不足,结合自身定位及时调整传播策略,拉近与目标受众间的距离,提升对外传播的实效性。此外,还应定期搜集整理对外传播领域的典型案例,归纳总结正面经验,以便在更广范围和领域进行模式推广;研究分析失败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整改方法。主流媒体和宣传主管部门必须有“回头看”的总结意识,使对外传播之路行稳致远。
国际受众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实践中应深刻体悟国际传播的“本土化”理念①胡智锋、刘俊:《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 期。,做到“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国际受众对新闻产品的真实需求,以“定制产品”的思维模式,改进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同时,应坚持关注受众而非依附受众。“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33 页。主流媒体应以坚定的理论自信,完整准确地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能因为迁就、迎合受众而丧失自身理论的完整性和独立性。③金民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挑战与应对》,《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3 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弥合思想鸿沟、融通文化范式的桥梁作用。④莫凡、李惠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变局中何以有更大作为?——基于改革开放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策略探讨》。在国际交往中,虽然文化差异不可避免,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可以互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212 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中国人、中华优秀文化、中国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是讲故事的实践指向。中国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运用“讲故事”的手法作为对外传播切入点的可能性,激发西方受众群体的兴趣,以故事情节来增强用户黏性,激发其对中国新闻报道的情感共鸣,在生动叙事中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⑥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做好受众研究是提升对外传播精度的重要抓手,主流媒体应积极观察和挖掘海外代表性新闻传播平台上关于中国故事、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受众数据,包括浏览量、点赞量、转发情况、评价内容、讨论话题等具体数据,结合相关案例开展实证研究,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兴趣点、媒体接触习惯,形成系统的受众数据分析模式,并在热点事件中及时做好数据跟踪观察,在研究中既要把握受众的整体特征,又要洞察不同受众群体间的差异,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身份受众的特殊性,特别需要关注海外华侨华人这一受众群体在对外传播中的独特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对外传播中的沟通桥梁作用。主流媒体应根据自身的受众定位,以调查报告、数据平台等形式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对外传播实践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助力实现对“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和分众化表达”⑦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在建党百年之际,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海外中心(国际频道)创制的融媒系列节目《100 年·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浙江)记忆》在海内外同步播出,该节目以外国人的视角探寻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历史征程的浙江“红色根脉”,展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成就,播出后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该节目在把握海内外受众需求的基础上,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是一次在国际传播中“晓需求”与“讲故事”相结合的有益探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在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中消除自身的地域性,达到一种普遍的高度,从而证明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性质”⑧皮家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第131 页。。因此,在对外传播中,主流媒体应将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相结合,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意蕴。想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能仅停留在拓展海外机构和终端数量上,还要下大力气做好内容建设这个根本。主流媒体必须加强海外新闻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提高内容吸引力,因地制宜、客观真实采写报道,使新闻报道接地气、有人气,促使西方媒体主动选用中国的新闻报道,推动更多的“中国声音”唱响西方主流媒体。
首先,主流媒体需要努力突破文化藩篱,主动架起和西方开展良好互动关系的沟通桥梁,从而保证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效传播、良好展示。其次,在表现形态上需选择具有中西文化互通点的特色内容,以期在不同文化维度下产生较为广泛和深远的传播影响。再次,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向西方社会准确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义,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传播方式来诠释这一宏观主题,避免产生负面效应和排斥心理。最后,要努力营造平等对话的传播氛围,在宣传推介西方国家时也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营造互利共赢的良好舆论氛围①陈庭强:《浅谈如何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维护国家形象》,《新闻研究导刊》2019 年第1 期。。
2021 年12 月,新华社推出的英文纪录片《真实中国:民主自由人权探索之旅》是一次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对外传播实践。影片中,新华社记者邀请三位美籍专家历时45 天抵达13 个城市7 个乡镇10 个村庄,在基层走访调研中解答“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做到生命至上了吗”“中国人过得好吗”等问题,以体验式视角和国际化表达向海外受众展现真实中国,以发生在基层的中国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理解与认同。该纪录片播出后,在海内外各平台引发巨大反响。中外媒体采用逾千家,全网总浏览量数亿,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总浏览量过亿,多个头部网站置顶推送,收获了较高的美誉度②缪晓娟、马云飞、许咏政:《一位中国记者和三位美籍专家在中国行进式探访,发现了什么》,《新华每日电讯》2022 年1 月14 日。,在极具创新性的对外传播实践中实现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
综上所述,“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544 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同样也是一个因时而进的过程。在当前的对外传播中,主流媒体应在掌握对外传播规律、把握对外传播新形势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与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突破中西文化藩篱,着力构建中西方平等、互利、共赢的沟通桥梁,助推中国的国际形象以一种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