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菊 徐海波
(1.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0042;2.海南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
医疗卫生的历史性梦想就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梦想,公平被视为医疗卫生的核心使命。[1]维护并促进公众健康,减小、消除健康差距,实现健康公平是现代政府的重要价值目标与内在职责。联合国在《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强调:各国政府应关注那些最有可能错失其所需和应得的医疗卫生服务的人群,“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2]。在中国,到2030年,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业已成为健康中国行动的总体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以下简称《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规定,政府要保障公民公平地获得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省镇江市世业镇卫生院时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参见孔明:《习近平考察南京和镇江 深入基层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央广网2014年12月15日:http://china.cnr.cn/news/201412/t20141215_517104180.shtml。“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3],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邃的健康公平思想,凝炼成新时代的健康公平观。新时代健康公平观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对健康公平理论的新发展,是指引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健康公平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南。本文试从新时代健康公平观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与核心要义以及新时代健康公平观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与重要启示三大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健康公平观贡献智识。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前,就已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诸多思想家对公平理论进行研究阐释,这从某种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建基于唯物史观之上,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主要研究内容涵盖公平的根源、公平的属性、公平的目标、公平的实现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认为,公平根源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反映了现实生产关系;公平是具体的,具有历史性与相对性;公平的内容随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公平的目标是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公平的实现程度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制度正义的实现。当下,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仍具有价值引领和思想指导的重要意义。
历史上几乎每一时期都有理论家、思想家对公平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其中,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等著作中所阐述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可谓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正义理论。[4]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健康问题而提出的社会正义理论,但是鉴于健康正义是社会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5],其基本要义可以适用于健康领域,为“健康公平”思想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如同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6]依据罗尔斯正义论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与差别原则要求,社会制度的安排应当消除因收入、疾病等因素而导致的获得工作或职位的机会的不平等,这就为建立公正的医疗卫生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7]当代伦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诺曼·丹尼尔斯将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延伸至医疗保健领域,创建了医疗保健公正理论。[8]依照丹尼尔斯的公正理论来看,每个人在遭遇疾病或者伤害时,都有权从社会获得医疗保健资源与服务以恢复健康,从而保障获得工作或职位的机会的公平平等,进而实现社会正义。
应当说,罗尔斯的正义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过于强调分配的公平,而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看来,分配公平仅是形式公平而非实质公平,应该优先强调生产方式与生产环节的公平。
在现代社会,健康不仅仅指生理上的无疾病,还包括完满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人人健康全球策略》中提出:“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全世界的一项目标”。每个人都享有改善卫生条件、获得基本医疗保健的权利,以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健康权是每一个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政府应保障每一个公民公平地享有与健康相关的基本政策、基本资源、基本条件,不断缩小健康差距,最终实现健康公平。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实现健康公平就是要消除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体质与健康差异(很显然,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是指国家与社会通过制度性安排与实际行动,为公民公平地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以消除系统性不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对最弱势群体的健康的影响),确保人人能达到最高标准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群体健康与社会福祉。由此可见,健康公平是保障公民健康权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健康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中国化与具体化。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曾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9]社会正义理论在健康领域的应用与发展逐步形成了新时代健康公平观。我们党和国家向来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健康中国“三步走”的宏伟蓝图,健康中国建设已取得重大成就,实现健康公平也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30年,基本实现健康公平。《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也对健康权与健康公平这一主题作了明确规定,该法第4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尊重、保护公民的健康权”;第5条规定:“公民依法享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护和实现公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第15条、第39条、第59条等多处规定,要保障公民公平地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药物。正是在这些重大背景下,新时代健康公平观逐步形成、完善,并指导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近些年来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卫生与健康的重要讲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公平思想,现选取其中的部分重点内容,对新时代健康公平观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要义进行介绍和分析。
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揭示健康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SDH)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的一系列社会安排与健康之间的联系是如此之密切,以至于我们可以利用健康不平等的程度来了解我们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方面的社会进步程度。[10]因而,对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采取行动,促进健康公平,是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的要求。一个社会若无法避免本可以避免的健康不平等则是不公平的。
在秉持能力发展理念的学者阿马蒂亚·森、玛莎·纳斯鲍姆看来,健康能力是人的可行能力的核心要素,是一个人追求理想生活的能力,是一种实质自由,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公正的社会所应努力培育与支持的能力。[11]在另一些人士看来,人的健康与长寿如此显而易见地居于社会正义的中心地位,以至于他们将其视为社会正义的逻辑起点。[12]
在中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指出:“我们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3]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谈及“社会公平正义”时,就已经蕴含了健康公平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以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等观点生动体现了健康公平思想,是社会正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具体要求。
健康中国需要全民共建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的不平衡现象,其中,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一段时间以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社会的焦点与难点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9日颁行),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现更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委于2016年6月21日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指导意见》,开始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4]健康扶贫工程旨在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补“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2020年3月,我国“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15]2021年2月,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6]健康扶贫工程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良好健康与福祉”是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设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目标1),而且鉴于健康的基础性地位,其对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例如“消除贫困”、“经济增长”等)的实现起到推动作用。(2)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涵盖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具体来说,这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消除贫困;消除饥饿;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廉价和清洁能源;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缩小差距;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参见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A-RES-70-1.shtml。简言之,健康是一个人追求美好生活所必需的可行能力。在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7]可见,健康已成为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指标,健康公平(全民健康)已被视为社会进步与社会正义(全面小康)的前提与基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要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在本次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以公平可及和群众受益为目标把医改推向纵深。[18]这些表述彰显了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维护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是对新时代健康公平思想的鲜活而具体的阐述。
2016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重视对少年儿童、妇幼、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重点人群的医疗健康服务工作,促进医疗健康服务的公平可及。可见《纲要》是对新时代健康公平思想的践行与发展。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医联体的加快建设,医疗卫生工作重心的进一步前移,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逐步下沉,基层的防病治病能力建设将得以不断提升,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与健康公平将逐步得以实现。
2020年6月30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1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着力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优化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络,患者就医负担逐步减轻,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的医药卫生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梳理各地深化医改情况,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加快推进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医防协同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重点任务,完善相关配套支撑政策,打好改革组合拳。要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重塑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20]新时代健康公平观已深深嵌入疫情防控、医疗卫生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之中,深深嵌入“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与行动之中。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与肆虐,将各国人民置于共同的风险与灾难之中,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呼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3)现不完全列举如下:2020年3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20年3月27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03/27/content_5496122.htm;2020年6月18日,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参见央视网http://tv.cctv.com/2020/05/18/VIDEfttEkudUMvoHdvJC0vDZ200518.shtml;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作《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参见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125/c1024-32011488.html;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发表《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参见新华每日电讯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1-07/07/c_1310047118.htm;2021年7月16日,习近平发表《团结合作抗疫 引领经济复苏——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7680.htm;2021年9月3日,习近平发表《共克时艰,同谋发展,携手谱写远东合作新篇章——在第六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1-09/03/content_5635207.htm;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5/content_5644791.htm;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以视频方式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要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抗疫援助力度,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合理分配疫苗,让疫苗真正成为全球公共产品”,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5/content_5644794.htm;2021年11月4日,习近平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支持向发展中国家豁免疫苗知识产权”,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1-11/04/content_5648891.htm;2021年11月16日,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时指出“没有比人的生命更优先的考量”“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6/content_5651232.htm。没有比生命更优先的考量,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风险与挑战、战胜疫情的最有力武器。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向全球分享抗疫经验,开展病毒溯源科学合作,向国际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防疫物资、疫苗与药品,支持向发展中国家豁免疫苗知识产权,倡导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合理分配疫苗,让疫苗真正成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中国坚决反对将疫情与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下,国际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国家观,突破了区域的封闭界限,以全人类作为共同体的构建主体,是对全人类未来的整体考量。这一理念将以促进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旨归,为人类未来指明方向。国际社会须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最大程度凝聚价值共识,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引领全球卫生治理理念变革。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全球卫生治理的诸多短板与弊端,也再次凸显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各国应正视全球化时代人类休戚与共的客观事实,抛弃国家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整体意识,形成全球共存共荣的思维逻辑,凝聚团结合作以应对共同危机的集体认知。
中国在新时代健康公平思想指导下,为合作抗疫、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产品公平合理分配、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维护各国人民健康、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切实践行了大国承诺,展现了大国担当。
2019年7月15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中指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基本实现健康公平。[21]新时代健康公平观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论证与实践指南。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核心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2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呈现出的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医疗卫生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体现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保障全民健康;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实现健康公平。
《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第1款规定:“人人有权享受其本人及其家属康乐所需之生活程度,举凡衣、食、住、医药及必要之社会服务均包括在内;且于失业、患病、残疾、寡居、衰老,或因不可抗力之事故致有他种丧失生活能力之情形时,有权享受保障。”《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第1款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第2款对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步骤、措施作了具体规定。上述国际条约关于对各国人民享有健康权的规定,也是对各国政府保障公民健康、实现健康公平的内在职责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对我国公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权利作了规定;《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依据宪法,对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权、健康权、健康公平等作了明确规定(见前文)。这是我国政府负有保障公民健康、实现健康公平的内在职责的国内法依据。
健康公平的理想状态是所有公民能最大限度地公平分享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与服务。当前,我国健康公平状况离理想状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医疗卫生领域,患病的风险因城乡、阶层、职业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不平等,获得医疗保健服务与保障也因城乡、阶层、职业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不平等。新时代健康公平观启示我们应朝着实现健康公平这一目标而努力奋进,而且要求我们应当认清医疗卫生方面的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
有学者认为,健康公平至少体现在四大方面,即健康的环境公平、福利公平、教育公平和产出公平。[23]当前我国健康不公平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责任缺失、医疗服务过度市场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等方面,要实现健康公平与社会和谐,就要以健康公平为核心价值,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实施可持续医疗卫生发展模式。[24]此前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等,医疗卫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25],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保障程度不平等最终导致健康差距与健康不平等、不公平。此种现况迫切要求国家与社会采取公平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给予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救助等措施,从而不断缩小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群之间的健康差距,提高全体公众的健康水平。
健康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26]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9]政府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从而缩小健康差距、促进健康公平。强化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制度是保护和实现公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权利的基本保障,是维护并促进全民健康、实现健康公平的基本路径。具体而言,通过保基本、强基层、推行分级诊疗、建立医联体、健全基本药物保障制度、优化医疗保险制度等途径,着力保障公众在获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时的机会均等、权利平等、结果公平[27],从而实现健康公平。
近现代以来,健康治理经历了前后递进的四种治理模式:即对环境的整治(如建立排污系统)、对微生物的控制(如强制疫苗接种)、对行为的干预(如禁止酒驾等)、对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的综合治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当下,这四种模式共存。但是,占主导地位的应当是社会-生态型健康治理模式。因为社会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揭示: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条件、工作环境、自然环境等社会决定因素与健康结果密切相关。这些社会因素是影响健康的上游因素甚至是根源。对于政府与医疗卫生机构来说,不能只顾在下游抢救频繁溺水的人群,还应当溯流而上,去探明为何有如此众多的人不幸落水,并采取措施对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加以干预与控制。应当说,社会-生态型健康治理模式是对前三种模式的包含与扩展,它不仅致力于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健康与幸福,而且致力于消除健康差距与健康不平等。这就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Health in ALL Policies,HiAP(4)HiAP是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第八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提出的发展理念,其核心是基于人群健康和健康公平的原则,呼吁各国关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健康影响,倡导通过跨部门合作减少健康隐患。)的依据与意义所在。
新时代健康公平观蕴含着社会-生态型健康治理理念,例如,健康中国战略与行动方案所强调的“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意指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要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仅要关注个人遗传基因、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也要关注教育、医疗、经济收入、居住条件、自然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不仅要关注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也要关注重点(或特殊)人群的健康状况,以促进公众健康、实现健康公平。为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推行社会-生态型健康治理理念与模式,施行综合治理。
简言之,新时代健康公平观的基本表征为“人人健康”,其核心要义在于:既注重理念上的“健康入万策”,也注重在行动上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既注重对公民健康权的公平保障,也注重对群体健康的公平维护与促进;既强调促进公众健康、增进公共福祉,也关注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健康需求;既强调健康的机会公平,也追求健康的结果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