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强 公 坤
“水历史” 是人与水互动的历史, 是 “人类使用水、 管理水与治理水环境的过程及其对水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历史”①。 近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急剧变化及用水危机的加重, 水的利用、 水环境的变迁等相关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 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将目光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进步, 转向历史上人类生存发展与水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于 “水” 的研究视野不断更新、 扩大。 随着与国际对话的加深及学科交叉的积极影响, 中国历史学界也逐渐冲破传统水利史(或称水利科技史) 的典型范式, 进入到更为宽广的研究体系中来, 学者致力于从政治、 经济、 地理、环境、 社会、 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开展水历史研究。
目前, 在地理学及历史学领域, 历史流域学、水利社会史等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 地理学工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流域环境演变规律及原因, 同时又把目光从单一河道转移到整个水系, 流域史研究得到长足发展。 随着 《历史流域学论纲》 的出版, “历史流域学” 学科体系构建渐趋成熟。 另一方面, 以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历史系等机构为依托, 行龙、 张俊峰、 鲁西奇、 钱杭等专家学者提出 “泉域社会” “库域社会” “新水域史” 等区域类型, 开辟了水利社会研究新范式, 丰富了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视角。 本文聚焦历史流域学学科建设及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新发展, 对近 10 年的中国 “水历史” 研究进行评述。
21 世纪初, 在陈桥驿、 王守春、 侯仁之等学者的倡议下, 地理学界以流域为特定区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2010 年, 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成立, 该机构以汾河为基点, 打造 “历史流域学” 学科体系, 流域历史地理被赋予了新的研究视角与内容。 2014 年以来, 王尚义、 张慧芝等人所著的 《历史流域学论纲》 《历史流域学的理论与实践》 相继出版②, 历史流域学学科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历史流域学交叉应用了自然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学科思维及方法, 是多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关于历史流域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毛曦认为,流域学首先应是地理学 (或区域地理学) 的下属学科, 但历史流域学所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流域问题, 有其明确的时间界限, 因此其自然从属于历史地理学。 更进一步讲, “区域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同属地理学分支, 区域历史地理学同属区域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 而历史流域学 (亦可称为流域历史地理学) 是区域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③。在区域历史地理学的视阈下, 历史流域学与多学科相互关联, 其研究内容多关涉社会史、 环境史、 城市史、 文化史诸领域, 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质。
历史流域学 “是以流域为研究单元, 以一万年为时段、 在流域范围内以河流为核心、 对区域人地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学科”④, 其研究对象聚焦于流域内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的特征及历史变迁, 主要涵盖河湖变迁、 流域灾害、 人口与土地、城市环境与文化等几个方面。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 王尚义已经开始关注到历史时期汾河流域的湖泊消长及河道变迁问题。 在此影响下, 古帅、 孟万忠、 刘晓峰等人从自然地理学角度展开对区域内湖泊问题的专门性研究。 《两千年来太原盆地古湖泊的水量平衡研究》⑤与 《昭余古湖水量平衡与水环境驱动分析》⑥皆采用水量平衡分析法对不同历史时段的湖泊水量进行估算,注重湖泊与河道的补给关系, 进一步理清河湖变迁的内在动因。 古帅立足于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及水利建设的兴废两大主题, 对明清500 年间汾河中游的河湖环境进行系统性分析。⑦河流改道与水量丰枯是流域健康程度的基本表征, 为了实现对水系的有效治理, 河源问题同样受到重视。 2014 年王尚义发表 《汾河河源的新探讨》⑧, 该文在历史文献考证的基础上, 结合实地考察与国际通行的判断河流正源标准, 对汾河东西河源的特征值进行量化分析; 又从 “无木而多草” 的河源景观视角考察了历史时期汾河上游植被覆盖状况的历史变迁。
关于汾河河道变迁问题, 孟万忠在其博士论文《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 中, 利用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遥感影像及现代地形图等资料,系统梳理了汾河中游段自西周至民国2000 多年间7次较大改道, 并对晋水、 潇河等支流进行具体探讨。⑨双静如、 王尚义等人, 在 《明清时期文峪河中游河道变迁及原因初探》 一文中对明清500 年间的文峪河水文生态进行梳理, 该文更注重把握“人—地—水” 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式, 着重探讨流域系统各要素的联动关系, 该文既是对历史流域学整体观、 系统观的进一步阐发, 又为当代水道治理提供了借鉴意义。
至今为止, 关于汾河河源、 河道变迁、 湖泊盈枯的具体问题研究已经初具规模,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 实测数据是地理学或水文学研究的基点, 历史时期汾河流域的水平衡分析实质上是在历史文献和 “代用资料” 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和估算,所以, 这种 “不彻底” 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还原历史时期流域的本来面貌, 是流域史研究必须进一步进行解释的问题。
历史地理学是考察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演变的学科, 黄河及其支流多次迁徙、 气候灾害频发,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流域灾害问题成为历史流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关于水患, 王尚义、 任世芳指出, 流域史中的水患应立足 “因果性、 系统性、 链条性视角, 开展多学科、 长时段交叉”⑩的原则, 旨在总结经验与教训, 提升流域良性发展的健康水平和承载力, 服务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苏慧慧、 查小春的 《清代时期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与古帅、 牛俊杰等 《明清时期汾河中游洪涝灾害研究》 等成果, 聚焦明清500 年的历史时段, 对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其特点在于对文献记载的洪灾情况进行量化处理与序列重建, 将明清两代218 次洪灾析为四级, 在此基础上分析流域内的洪灾布局及不同区域的成灾原因。⑪
将城市发展史与流域史相结合, 是历史流域学“文化转向” 的重要标志, 作为都城选址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区位优势, 水的重要作用开始被关注到。王杰瑜、 王尚义 《明代大同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变迁》 一文考察明代大同镇军事性生产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了城市发展、 水文条件及流域环境变迁三者的互动关系。⑫孟万忠、 王尚义的 《北魏平城的水环境研究》 从水环境及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角度, 探讨平城能够作为北魏都城存在近百年的原因, 认为河流、 湖泊的健康程度, 是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石, 以此为当代大同城市建设提供借鉴。⑬在渭水与泾水流域, 孙杰伟、 王尚义考察了周、 秦两代都城迁移历程, 深入论证了早期王朝都城 “逐水而居” 的流域性特征, 进而又注重到河流本身的廊道功能。⑭
“关注现实问题” 是历史流域学学科构建的缘起, 经过近10 年的发展, 历史流域学已经成为汇集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与工程科学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历史流域学视野下的 “水历史”研究关注 “人—水—地” 互动关系, 涉及河湖变迁、 流域灾害以及流域与城市发展等多个领域, 打破了长期以来聚焦于水利建设、 水利管理的传统水利史研究路径。 在研究方法方面, 历史流域学中的“水历史” 将手段技术化及结论定量化方法与文献法相结合, 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研究路径, 不断推动学科理论建设的完善与科学实践的跨越性发展。 但同时应当注意到, 由于历史时期数据资料的缺乏以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历史时期的水环境变迁依然存在各种问题, 如何增强各流域系统模型的解释力, 是该学科视角下的水历史研究在方法论层面必须面对的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传统水利史研究开始受到 “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 这一重大转变的影响, 学术热点逐渐转移。 区域社会史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 “自下而上地看历史”, 相关学者在进行文献实证与实地考察时, 不再单纯研究水利事业的发展, 而是转向关注水利组织与区域群体、 地方政府、 国家之间的互动形式。
国内水利社会史研究是在20 世纪90 年代 “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 的转变浪潮中兴起的。 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行龙在 《“水利社会史” 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 一文中提出,水利社会史研究要 “以水为中心, 勾连起土地、 森林、 制备、 气候等自然要素及其变化, 进而考察由此形成的区域社会经济、 文化、 社会生活、 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⑮, 水利社会史是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与山陕地区研究相呼应, 钱杭、 鲁西奇、 张建民对南方水利社会问题不断提出新视角、 新理论与新方法, 水利社会史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一大热点问题。
水利社会史研究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 并产生了跨学科的影响, 地理学和人类学都为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 以弗里德曼、 费孝通为代表的人类学者多用 “社区理论” 勾连中国地方社会与国家,以村庄为单位的个案研究成为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学、 人类学研究的典型范式。 但本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逐渐表现出种种 “超越村庄” 的意图和取向, 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张俊峰为克服 “村庄范式” 的局限, 从类型学的角度提出了 “泉域社会” 的理论解说模式。 泉域社会首先是水利社会,它是水利社会研究的深化与细化, 主要内容涵盖水权、 水案、 水利产业、 水信仰及习俗等多个维度。⑯
山西泉域社会的形成与水资源的稀缺、 水权的争夺密切相关。 在水权与水案方面, 张俊峰的研究较为详实。 《率由旧章: 前近代汾河流域若干泉域水争端中的行事原则》 一文以官方 “率由旧章”、“尊重传统” 的水争端处理方式为切入点, 探讨前近代山西水案频发的内在动因以及在解决水争端问题上政府与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⑰张俊峰认为,政府尊重传统、 坚持原则的姿态实质上是对地方社会管理的放任与乏力——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社会现实中, 政府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这种措施导致水权争端无法彻底解决, 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愈演愈烈。
在水权的 “文化表达” 与 “文化安排” 上, 张俊峰在 《前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水权的表达与实践——山西 “滦池” 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 中指出, 近代整个华北地区 “围绕水权形成的社会舆论、 道德观念和日常习惯, 具有非正式地界定和保障村庄水权的功能”⑱, 随着水资源需求程度加深,乡村社会产生了重新界定水权的要求, 但原有的文化安排具有低成本、 低风险的特点, 为村庄和地方政府所接受, 前近代以来的水权分配格局得以长久维持。
上述文章分别从政府与地方社会两个视角切入到泉域社会的水权争夺问题中来。 一方面, 传统习俗、 水利传说及象征崇拜等因素共同构成泉域社会的水利文化, 在水资源日渐缺乏的社会现实中, 这种文化左右着争水纠纷的消长; 另一方面, 在处理争端时, 政府单方面的裁决并不经常有效, 仍需要兼顾民间社会的传统和习惯。 泉域社会是水利社会的重要类型, 特定区域内的水权争夺、 水利民俗、用水心理及行事准则又构成了泉域社会的典型特征。 张俊峰通过对上述几个问题的梳理与研究, 深刻把握了中国地域空间的差异性, 从类型学的视角挑战了魏特夫将其大而化之的 “治水国家” 理论,又超越了人类学、 社会学惯行的 “村庄模式”, 为水利社会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当下泉域社会研究的主流趋势以打破魏氏理论为导向, 以超越人类学传统的乡村社区模式为前瞻, 以自下而上地把握“国家——社会” 互动关系为落脚点, 将主要的目光聚焦在民间争水 (产权辨析、 水争端的解决) 与水利文化 (民俗、 传说、 象征) 等方面, 此外关于水利与宗族、 宗教、 市场等内容之间的关系则较少涉及, 尚需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 进而实现与祭祀圈、 市场圈及宗族理论等 “中层理论” 的核心要素之间的对话。
此后, 张俊峰着重探究宗族理论与水利社会的联动关系, 《明以来山西水利社会中的宗族——以晋水流域北大寺武氏宗族为中心》⑲以武氏族人的宗族实体形成为脉络, 探讨宗族与水利从结合到分离的过程。 《神明与祖先: 台骀信仰与明清以来汾河流域的宗族建构》⑳在梳理台骀从汾河之神到张姓第三代祖先的历史建构过程的基础上, 指出宗族意识作为一种象征资本和文化资源, 在水利社会运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凸显了山西区域社会中宗族与水利紧密结合的特点。 2011 年王锦萍发表《宗教组织与水利系统: 蒙元时期山西水利社会中的僧道团体探析》㉑, 该文以水利碑刻为基础, 主要探讨晋西南地区佛道组织的兴废与水利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于水利与宗族、 宗教等要素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各个研究领域各说各话的困境, 拓宽了水利社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微观的、 地域的研究个案仍然很少, 很难说明这些地区性的结论具有适用于山西 (甚至于整个华北地区)其他水利系统的普遍性, 区域内部要素的整体性联动及水利社会理论的整体性建构仍需要更进一步。
近年来山西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另一突破来自于新史料的发掘和利用。 张俊峰等人在参与国家清史项目 “清代山西民间契约文书的搜集与整理” 时,新发现与水权买卖相关的文书20 件, 其中涵盖了卖水地契、 单独买卖水程契和卖水合同等主要内容。 以此为核心资料, 张俊峰创造性地提出这一时期水权交易的四种类型, 修正了以往人们对水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认识问题。 除此之外, 张俊峰透过水权交易的表象观察到该时期水地关系发生的微妙变化, 发现这一时期作为商品的水开始脱离土地被合理合法地转让、 买卖, 呈现出较为清晰的“地水分离, 地随水走” 的倾向, 在此基础上, 山西社会史研究则可以有从 “以土地为中心” 到 “以水为中心” 转变的可能性㉒。
胡英泽的研究侧重于流域与宗藩、 水利与地权等方面, 且深刻反思了 “水利共同体” 的解说模式。 传统的宗藩问题多涉及宏观层面, 以政治史(或军事史) 为主要内容。 在宗藩研究呈现区域化倾向的背景中, 胡英泽提出将宗藩作为 “渗透底层的社会史” 的研究路径。 他立足于黄河小北干流“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的生态特质, 探讨民间、 政府、 王府在维持地方秩序中的互动历程, 认为生态环境和社会变化使得地方社会产生 “自内而外、 自上而下的反应”, 这种 “内外合力、 上下相接” 的过程 “共同形塑了地方社会秩序的历史”㉓。同时 《晋藩与晋水: 明代山西宗藩与地方水利》 一文有别于 “水利共同体” 的研究范式, 考察了山西宗藩介入地方水利、 导致用水冲突和矛盾, 进而演化为区域性问题的过程, 强调制度对地方水利的影响, 认为明代宗藩特权阶级与民间力量的对立是导致地方水利混乱的关键所在。㉔在地权与水利的问题中, 以往研究多关注 “水地合一” 的权力变化模式, 或关注地权的集中、 分散与水利共同体消长的关系。 胡英泽则提出 “从水利灌溉的角度深入考察地权分配”, 认为地权分配与水利事务管理权力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 且在权力分配中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内的阶层分化。㉕
近年来, 随着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早已成为学术热点的山陕地区之外, 基于江汉平原和江南地区的区域性水利社会研究又涌现出大量的新理论、 新视角。 这些成果丰富了水利社会的概念、 内涵和类型, 同时增加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对话交流, 对水利社会史的整体性研究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江汉平原水利社会史研究
20世纪80 年代起, 石泉、 彭雨新等人就从水利入手进行社会经济研究, 逐渐形成了综合考察水利资源、 流域环境、 经济社会变迁的学术路径。 近10 年来, 江汉平原的水利社会研究以武汉大学为基点, 形成了包括鲁西奇、 徐斌、 杨国安等人在内的庞大学术力量。 这些学者融合历史地理学、 历史人类学的若干视角,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利社会研究路径, 并实现了与华北水利社会研究的对话与交流。
鲁西奇在探讨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时指出,正史与地方志的创作逻辑和书写体例往往会将王朝兴衰与水利事业的兴衰对应起来, 使研究陷入 “水利周期” 与 “王朝周期” 亦步亦趋的线性阐述模式中。 所以跳出时间尺度的约束来观察区域内水利事业的发展, 是当前水利问题研究的重要取向。 在考察史料的基础上, 鲁西奇认为, 虽然 “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势必需要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开展, 也需要官府在不同程度上予以介入, 但进行维修的真正动因则来自水利系统运作本身”。 将二者简单对应起来的观点 “忽视了各地区水利发展的特点及内在的规律性, 夸大了王朝国家 (官府) 在农田水利乃至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㉖
除此之外, 鲁西奇在 《水利社会的形成——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围垸为中心》 一文中对 “水利关系” “水利的社会关系” 以及 “水利社会” 等概念进行反思性再认识, 认为当 “水利在当地生产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适时适当的国家介入” 以及“相对有力的社会力量” 这三要素同时存在时, 该地区才有可能形成水利社会。㉗更为强调水利事业(及其衍生出的水利社会关系) 在区域内的核心地位。
徐斌立足于明清时期河泊所为征收鱼课和控制渔户编修的赤历册等新见文献, 在对江汉平原垸田围垦史的研究中提出构建 “新水域史” 的概念。㉘他认为, 水利社会史应当从水本身来思考水域, 即以水上活动的人群为本位, 通过他们的 “主位视角” 来探究水域社会的内在运行机制。 而关于两湖地区的水域产权问题, 徐斌将其放入国家赋役制度运行的背景中综合考察, 认为明清时期水域产权既是制度与民间互动的产物, 又是自身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㉙
2. 江南地区水利社会史研究
与华北地区行龙、 张俊峰等人提出的 “泉域社会” 相对应, 钱杭最早对江南地区水利社会类型及“水利共同体” 问题进行探讨, 他以萧山湘湖水利集团为例, 创造性地提出了 “库域社会” 的研究范式, 着重探讨该类型下小社会与大社会的政治、 经济、 文化特质以及不同利益群体间的依存与对抗关系。㉚
在江南河湖水利纠纷方面, 当前研究聚焦于政府、 民众与地方精英的互动关系。 陈岭以苏浙太湖水利工程局为中心, 探讨民国时期地方水利纷争与政治运作的多重面相, 认为该时期的水利纷争既是历史传统中区域利益之争的延续, 又是民国初期中枢政权未稳之时, 江南地方精英对权势格局的争夺。㉛张朝阳立足于内阁档案与石刻文献, 将水利纠纷放入 “公众权益” 的维度中思考, 认为这些纠纷具有公众维权性质, 并且通过 “一系列案件的判决和公示, 江南 ‘官河湖’ 的公众属性得到了法律确认, 超越宗族、 水利集团利益范围的公众权益得到了保障”㉜。 周红冰等人以民国晚期江宁县拦江闸案为例, 探讨乡绅阶层在地方水利纠纷中扮演的角色㉝, 认为这一时期乡绅 “对政府组织的水利事务仍强调自身的独立性”, 其 “在水利建设、 纠纷中的态度仍然是民国地方政府所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㉞。
由于历史地理学的影响, 江南水利社会研究具有人工水域与自然水域并重的特色。 王建革与安介生分别侧重于生态史与景观史, 更为注重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路径。 王建革 《江南环境史研究》 一书着眼于吴江与嘉湖地区水环境变迁, 探讨人水互动产生的水文与地貌、 农业与水生植物的变化, 并对士人阶层对环境感知的变化作了详细分析。 该书贯通地理学、 历史学、 生物学、 农学, 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运用,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路径, 并通过多视角、 多层面展示了人与环境互动的整体面貌。㉟安介生将 “水域景观” 的概念引入江南水利社会研究, 在 《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构成与变迁——基于嘉兴地区史志资料的探讨》㊱一文中, 他将历史时期嘉兴地区的景观体系分为三个阶段: 先秦至南北朝以 “三江五湖” 为主要标志的原生态景观形态; 唐五代直到宋元时期全面形成的围垦式景观体系; 明清以来形成的水网如织、 陂塘密布式的精细化景观系统 (即整治景观)。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景观表象下的人地互动历史,揭示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与地理环境变迁之间的密切活动。
冯贤亮与谢湜关照整体史的研究路径。 冯贤亮主要集中于近500 年来太湖平原的生态环境与城乡社会文化变迁、 明清州县与社会、 民国江南城镇与社会变迁等方面, 他将水利问题与环境、 生态、 社会统一在一个区域社会史的框架内进行综合讨论㊲。谢湜的 《高乡与低乡: 11—16 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㊳一书对该时段内太湖流域农田水利格局的形成演变、 聚落变迁、 土地开发利用及政区沿革等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 阐述了高低乡区域结构转变的三个重要时期, 同时揭示了自然环境变化机制、 官方财政机制、 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江南区域结构变迁产生的巨大影响。
从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区域分布来看, 北方特别是山陕、 华北地区始终是相关学者关注的重点区域, 同时在水利社会史理论范式的不断成熟与学科交叉日益精进的背景下, 人类学、 生态学、 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相互影响, 各区域之间实现了相当程度的交流与对话, 长江中游以及江南地区也获得相当的学术关注。 相较而言, 华南、 西南、 西北等地区虽然长期以来对水利建设都有较高的关注度, 但至今未形成明显的 “社会史” 转向。 随着多学科的综合影响以及新史料的发掘和解读, 水利社会史的理论体系构建应当有进一步的完善, 且完全有可能在不断提炼区域化理论和概念的基础上, 将地区的理论经验推向不同流域, 更好地推动水利社会史研究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 无论是山陕、 江汉平原还是江南地区, 水利社会史研究领域的相关学者往往聚焦宗族体系较为发达的明清时期, 对民国以来这段时期的关注却远远不够。 民国是中国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 而水利问题作为地方社会的基础事务、 作为中央与地方社会相联系的重要媒介, 对这一时期的考察是把握历史转型时期水利建设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关键所在。 同时, 民国水利文献不仅体量更为丰富, 而且从来源与内容上看, 存在大量由专业组织机构及水利专家经过实地考察、 精准测绘得来的调查报告; 而且随着民国时期现代学科体系的发展,无论是历史学、 地理学还是人类学, 都走上了职业化、 专业化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诸多资料遗存更有待于当下学者深度发掘, 相关领域的研究同样亟待拓展。
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石、 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初始平台, 流域长期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1 世纪以来, 随着水资源问题的日益凸显, 流域研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历史流域学” 则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其综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 对历史时期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生态安全、 流域生态修复等开展实证研究”㊴, 探讨了以 “水” 为核心的独特的人地关系演化规律, 创造性地提出历史时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式, 并对流域生态修复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 进而为当下中国 “水历史”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以历史流域学学科为基础的 “水历史”研究, 在自然生态层面, 能够看到 “人—水—地”三者互动交融的发展史; 在社会历史发展层面, 能够发现流域在解读社会现象、 影响社会运行、 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中的独特功能。 把流域问题放入历史的维度中考察, 突破了传统 “水利史” 研究过多集中于水利建设与水利管理的方法路径, 使其既关照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发展演变, 又回应了当下水资源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时代命题, 因而是当前 “水历史” 研究的新突破。
国内水利社会史研究是在 20 世纪90 年代 “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 的转变浪潮中兴起的。 近年来, 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关照区域地理环境及水利条件的差异, 以推动水利社会史理论体系建设为导向, 在历史学、 地理学、 水利工程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影响下, 进行了大量类型化、 区域性实证研究, 在山陕地区、 江汉平原及江南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 产生了 “泉域社会” “库域社会” “‘围垸’ 水利社会” 及 “新水域史” 等范型。其着眼于水利问题与区域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性关联, 以 “水利社会” 的视角反思魏特夫 “治水社会” 对中国历史发展形态的解说, 形成了突破 “东方专制主义” 理论模式的中国本土话语资源。 同时, 自下而上地观察水与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打破了传统社会史、 水利史研究过于集中在政治、 经济、 水利建设及水利管理等重大问题领域的倾向,成为当下区域社会史研究中新的学术增长点。 水利社会史研究以 “水” 为中心勾连中国社会, 在 “乡土中国” 传统议题中将 “水利中国” 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实现从 “以土地为中心” 到 “以水为中心”的视角转换。
无论是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考察流域史的基本问题, 还是以 “水利社会” 为导向拓展社会史的视野, 都为以 “水” 的视角来诠释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反思当下水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指引。 近年来在国内诸多科研机构、 知名学者的推动下, 历史流域学与水利社会史研究呈现出显著的跨学科影响, 分别成为中国水历史研究的两大热点话题, 并提炼出了具有本土色彩与本土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及研究范式。 与此同时,郑晓云教授将未来的水历史研究聚焦于 “水的文化多样性” 及 “全球水文明比较”, 在 “水文化” 与“水文明” 的理论构建中把握水在人类历史和文明中的融通关系, 发掘水历史研究在 “保持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 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环境困惑” 中的重要价值㊵, 为中国水历史科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指引。
时至今日, 水历史研究走过了从水工程技术史、 环境史分野到水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史, 再到水文明史的发展历程㊶, 形成了包括水利工程学、历史地理学、 环境史、 社会史、 经济史与文化史在内的多角度、 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成为广受国内外各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10 年间, 中国“水历史” 研究在研究视角、 研究内容与方法范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水环境变迁” 及 “水利社会” 两大问题打破了传统水利史的理论视野与学科界限, 进而成为该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 与此同时, 对于 “水文化” 与 “水文明” 等问题的理论探讨, 又将关照社会经济发展、 人水关系和谐、 应对全球水危机、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议题, 纳入到 “水历史” 研究、 亦或 “水历史科学” 的构建中来。
未来的中国 “水历史” 研究, 要以回应时代命题与关注现实社会需求为导向, 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方法, 不仅要推动学科理论建设深化与拓展, 而且应将水历史的 “问题研究”, 转换到服务于当前可持续发展重大时代命题、 生态环境建设及美丽中国建设重大目标的 “应用型研究”。
注释:
① 郑晓云: 《关于水历史》, 《光明日报》 2014 年1月 8 日。
② 王尚义、 张慧芝: 《历史流域学论纲》, 科学出版社2014 年版; 王尚义: 《历史流域学的理论与实践》, 商务印书馆2019 年版。
③ 毛曦: 《历史流域学: 流域的本质与研究的观念》, 《大连大学学报》 2014 年第 5 期。
④ 王尚义: 《历史流域学的理论与实践》, 商务印书馆 2019 年版, 第 7 页。
⑤ 孟万忠、 刘晓峰、 王尚义: 《两千年来太原盆地古湖泊的水量平衡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年第 8 期。
⑥ 孟万忠、 刘晓峰: 《昭余古湖水量平衡与水环境驱动分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2 期。
⑦ 古帅: 《明清汾河中游河湖环境与地方水利变迁》, 山西大学2012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⑧ 王尚义: 《汾河河源的新探讨》, 《晋阳学刊》2014 年第 1 期。
⑨ 孟万忠: 《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2012 年博士学位论文。
⑩ 王尚义、 任世芳: 《历史流域学研究视野中的水患——谈流域内人地关系与泥沙淤积》, 《光明日报》2010 年 11月 4 日。
⑪ 苏慧慧、 查小春: 《清代时期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年第 1 期; 古帅、 牛俊杰、 王尚义、 申晨: 《明清时期汾河中游洪涝灾害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年第8 期。
⑫ 王杰瑜、 王尚义: 《明代大同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变迁》, 《地理研究》 2012 年第 11 期。
⑬ 孟万忠: 《北魏平城的水环境研究》, 《晋阳学刊》 2013 年第 3 期。
⑭ 孙杰伟、 王尚义: 《论周秦都邑迁移的流域性》,《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年第1 期。
⑮行龙: 《“水利社会史” 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1 期。
⑯ 参见张俊峰: 《泉域社会: 对明清山西环境史的一种解读》, 商务印书馆2018 年版。
⑰ 张俊峰: 《率由旧章: 前近代汾河流域若干泉域水争端中的行事原则》, 《史林》 2008 年第2 期。
⑱ 张俊峰: 《前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水权的表达与实践——山西 “滦池” 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4 期。
⑲ 张俊峰、 武丽伟: 《明以来山西水利社会中的宗族——以晋水流域北大寺武氏宗族为中心》, 《青海民族研究》 2015 年第 2 期。
⑳ 张俊峰: 《神明与祖先: 台骀信仰与明清以来汾河流域的宗族建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年第 1 期。
㉑ 王锦萍: 《宗教组织与水利系统: 蒙元时期山西水利社会中的僧道团体探析》, 《历史人类学学刊》 2011年第1 期。
㉒ 张俊峰: 《清至民国山西水利社会中的公私水交易——以新发现的水契和水碑为中心》, 《近代史研究》2014 年第 5 期。
㉓ 胡英泽: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明代宗藩、卫所与黄河小北干流地域社会之变迁》, 《社会史研究》2018 年第 1 期。
㉔ 胡英泽: 《晋藩与晋水: 明代山西宗藩与地方水利》,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4 年第 2 辑。
㉕ 胡英泽、 张力: 《清代山西晋水流域的乡村地权与水利——以乾隆四十二年古城营 〈九渠地亩册〉 为中心》,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7 年第 1 期。
㉖ 鲁西奇: 《“水利周期” 与 “王朝周期”: 农田水利的兴废与王朝兴衰之间的关系》, 《江汉论坛》 2011 年第 8 期。
㉗鲁西奇: 《“水利社会” 的形成——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围垸为中心》,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3 年第2期。
㉘ 徐斌: 《以水为本位: 对 “土地史观” 的反思与“新水域史” 的提出》,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17 年第 1 期。
㉙ 徐斌: 《明清两湖水域产权形态的变迁》,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7 年第2 期。
㉚ 钱杭: 《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共同体理论视野下的湘湖水利集团——兼论 “库域型” 水利社会》,《中国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2 期。
㉛ 陈岭: 《民国前期江南水利纷争与地方政治运作——以苏浙太湖水利工程局为中心》, 《中国农史》2017 年第 6 期。
㉜ 张朝阳: 《公众权益与17—18 世纪江南官河、 官湖纠纷》, 《中国农史》 2016 年第 3 期。
㉝ 周红冰: 《民国晚期江南地区的水利纠纷——以对乡绅的探讨为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2017 年硕士学位论文。
㉞ 周红冰、 郭爱民: 《民国晚期江南乡绅主导下的地方水利纠纷——以江宁县拦江闸案为视角》, 《古今农业》 2016 年第 2 期。
㉟ 参见王建革: 《江南环境史研究》, 科学出版社2016 年版。
㊱ 安介生: 《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构成与变迁——基于嘉兴地区史志资料的探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 年第4 辑。
㊲ 冯贤亮: 《近世浙西的环境与水利》,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10 年第 11 卷; 张根福、 冯贤亮、 岳钦韬:《太湖流域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社会影响研究(1851—2005)》,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冯贤亮:《明清江南的州县行政与地方社会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版。
㊳ 谢湜: 《高乡与低乡: 11—16 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年版。
㊴ 王尚义、 张慧芝: 《历史流域学论纲》, 科学出版社 2019 年版, 第 1 页。
㊵ 郑晓云: 《水历史、 水文化与应对全球水危机——湖北大学特聘教授、 法国水科学院院士郑晓云访谈》, 《社会科学家》 2019 年第 8 期; 郑晓云: 《水文明: 内涵及当代构建理念》,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7 期。
㊶ 郑晓云: 《国际水历史科学的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探讨》,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