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研究:中心议题、学术特点及启示与反思

2022-02-03 15:22:21韩玉德安维复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韩玉德 安维复

工匠精神自2016 年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至今历时5 年有余, 经党的十九大至十九届四中、 五中全会等重要场合多次提及, 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已然成为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 对学界而言, 工匠精神俨然成为当下具有中国特色学术体系的核心语词, 相应研究呈现蓬勃态势且成果颇丰。 回溯其关注的中心议题、 梳理其学术特点、审视其研究不足, 或可促进工匠精神研究在更广阔的领域展开, 从而推动其在本土化实践中发挥引领与促进作用。

一、 工匠精神研究的中心议题

大体而言, 国内学术界有关工匠精神研究的中心议题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论域: 本体论追问——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究竟何谓, 内涵与特征有哪些; 认识论反思——当下中国为何不同程度地缺乏工匠精神; 价值论审视——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何在; 方法论探寻——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从热点文献分析来看, 学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题鲜明、相对集中且问题意识强烈。

( 一) 工匠及工匠精神相关概念厘定和内涵探析

究其本源意义来说, 工匠精神的主体自然是工匠, 因而厘清工匠概念便成了相应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基本问题域。 国内学术界对 “工匠” 概念的历史意蕴做了一番文献追溯或词源学考察。 一般认为,“工匠” 指的是 “手艺工人”, 但此概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 中国目前已知的第一部系统总结手工业工艺技术的典籍 《考工记》 曰: “知者创物, 巧者述之, 守之, 世谓之工”。①如此寥寥数语, 便已勾勒出 “工” 之何以产生——有智慧的创作、 能言者的述说以及世代的传承。 而关于 “匠” 字, 《说文解字·匚部》 解释道: “匠, 木工也。 从匚, 从斤。 斤, 所以作器也。”②中文权威辞书 《辞海》 在注释 “匠” 字时首先指出其多在语词 “工匠” 中运用, 特指 “有专门技术的个人”, 其次将之释为“在某一方面造诣或修养很深的人”, 兼有 “制作,创造” 之意, 而诸如 “匠心独运”、 “匠艺” 中的“匠” 则表达了 “灵巧及巧妙” 的意蕴。③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随着户籍制度的出现则 “工在籍谓之匠”, 即工与匠由此合为一体。 查考中国主要的典籍可见, “工匠” 所指乃是具备一定技艺、 从事器物制作的人。

在英语表述中, “工匠” 一词主要有artisan 和craftsman 两个语词与之对应。 前者由art 演变而来,历史较为久远。 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 artisan 指的是 “技工; 区别于艺术家的手工艺人。 其英语单词来自晚期拉丁语artītiānus——受过艺术训练, 一度意为 ‘艺术家’, 但现在限于表示技术熟练的工人”。④后者则与craft 有关, 主要指手工艺制作,但两者都与基于技术的器物制作活动有关联。 进一步地看, art 在大英百科全书里的范畴十分宽泛:“……这个词在其最广泛和最流行的意义上意味着我们区别于自然 (nature) 的一切。”⑤在 《牛津英语词典》 (下文简称 OED) 里, craftsman 由 craft和man 结合而来, 其起源与tradesman 关联较密切,第一层意思指运用手工艺从事制作的工匠/技师, 而第二层意思则衍展为 “创客、 发明家或创造者(maker, inventor, contriver)”, 在此意义上等同于追求完美的艺术家 (artist), 但其所指仍是人工(artificial) 物品的制作者。⑥值得一提的是, OED考证, craftsman 一词首次在文献中出现是1362 年的记载 “Alle kunnes craftes men”, 其大意为 “所有人皆可是从事手工艺制作的人。” 这也为下文论述相应观点——人人皆可成为匠人, 因而值得在广泛意义上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提供了较为权威的辞书证据。

既然工匠与动手制作的技艺紧密相关, 那么在更广阔的当代视域下, 其范畴可延伸到泛指有一技之长的人。 这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如今某种技术至上的观念, 抑或是技术处于时代强势主导地位的某种必然解释。 从这个广义理解出发, 诸多论述都自然将工匠的概念泛化, 认为在当下人们都可被称之为 “工匠”, 如: A.福齐主张 “任何有奇思妙想 (big ideas) 并有时间去追求实现的人都可以成为 (be) 工匠”⑦; 北康利甚至宣称, “造物” 是日本人的DNA, 正是这样一群 (热衷于造物的) 人推动了日本的国家复兴工程, 因而日本在整体上也被视为 “匠人的国度”⑧。 可见, 在宽泛意义上界定“工匠” 范畴, 已获学界较普遍认可也切合当今社会技术 (技艺) 无处不在的实际。 基于这种认识,人人皆可成为匠人, 人人都应该成为匠人。

那么,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究竟何谓? 这一本体论追问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关研究文献较多但观点见解颇为集中。 如肖群忠等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概括为 “尚巧” 的创新精神、 “求精” 的工作态度和 “道技合一” 的人生理想, 与之相对应,“非利唯艺的纯粹精神”、 “至善尽美的目的追求”和 “对神负责的精业作风” 则是西方工匠精神的特征。⑨李宏伟等认为工匠精神的使命在于造物, 那么 “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 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 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 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可谓其精神特质。⑩此外, 也有学者进一步区别了不同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内涵。 如张培培指出, “重视创造创新、 突显个体自主性和人的价值、 强调现实统一”, 乃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内涵特点⑪; 黄昊明等以小米科技、 海尔公司等标杆企业为例, 提出 “互联网+时代” 的工匠精神本质就是 “求新、 求变、 求精、 求专、 求强”⑫; 万长松等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包含家国精神、 科学精神、 集体精神、 实干精神四个维度。⑬应该说, 诸多论述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挖掘和剖析注意到了地域差异和历时性等特征, 可帮助我们从多维度把握工匠精神之丰富内涵。 但若回到问题语境, 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来界定工匠精神之基本内涵, 似更为精准亦切合学界共识。

( 二) 追问当代中国工匠精神不同程度缺失的原因

部分学者认为, 过于追求速度效益、 规模效益和不适当的经济利润是导致当前中国在不同程度上缺乏专注于精益求精之工匠精神的重要原因。 的确, 在较长时期内中国一直注重经济增长速度, 力求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倾向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以致人们的思想观念普遍处于一种 “躁”的状态, 多追求速度效应、 渴望成名致富乃至梦想一夜暴富, 相应忽视了生产制作之最为根本的质量问题, 更遑论人文精神和理想情怀。 受此影响, 人们的心态也随之改变——曾经那种似乎根深蒂固的“差不多” 先生的观点如沉渣泛起, 因而缺乏主动创新意识, 将事情做好的愿望或动力没有了, 又何谈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亦有论者将现代化生产与传统手工艺进行区分, 认为 “传统的手工艺劳动是一种综合式劳动,而现代化生产则是一种分析式劳动。 这种劳动把创新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了分割, 劳动者一旦站在生产线边, 所有的创新必须冻结”。⑭这无疑是认为近代以来泰勒所开创的流水线作业消解了当代工人创新的意愿甚至可能性, 每一个人都只能承担一项工作的某一环节, 因而无法实现对质量的整体把握,也就难以做到精益求精。 王英伟、 陈凡指出, 在新时代工匠精神进行所谓 “现代转换” 至少遇到了三重困境: 与现代生产观 (精雕细作、 慢工出细活与批量化生产)、 技术创新观 (经验基础上的改良改进与现代技术协同创新) 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重文轻技与崇尚劳动) 存在着矛盾和冲突⑮, 实则是从历史上工匠的技术生存视角对比分析了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然而, 仅仅将工匠精神的缺失迁就于轰隆的机器声, 归咎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 似乎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 因为这很难解释为何如今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仍居领先地位, 但在那里不少企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尤为明显。 对此,美国当代思想家、 社会学家 R·桑内特 (Richard Sennett) 做了相应阐述。 他反复强调优秀的匠人始终是手脑协同的, 批判了那些认为工业化劳动 “固定的程式会让人心不在焉” 以及 “一个不断重复做某件事的人是不会动脑子的” 的传统观点, 认为优秀匠人为提高技能而反复做某件事其实很有趣味,而那些所谓 “固定的程式” 存在着改动、 变化甚至革新的可能。⑯

从分析西方技术发达国家的工匠精神形成要素入手, 部分学者指出中国缺乏激励和保护工匠精神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如对于工匠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社会地位的尊重与维护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完善, 因而工匠精神在当下的中国缺乏适宜生长的社会土壤、 文化氛围和制度基础。

( 三) 反思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何在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道德 (职业伦理) 或信念追求, 自然关涉价值问题的研究。 其实, 反思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也在回应部分人的质疑: 工匠不是已被机器所代表的现代技术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吗? 为何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还要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究竟何在? 其如何成为时之所需、 势之所趋? 对此, 刘建军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评析: “尽管手工业时代早已成为过去, 但手工劳动在当代社会生产体系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 并起着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⑰钱宸既肯定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中杰出的工匠及其有理想信念、 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也通过当今时代国内外若干知名企业追求质量卓越、 专注于细节的一丝不苟等, 强调所谓 “工业 4.0 时代” 倡导 “工匠精神” 的重要性。⑱其实, 近几年纪录片 《大国工匠》 《我在故宫修文物》 等展现出来的那些拥有出色技艺甚至一手绝活的工匠们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如 “大国工匠” 毛腊生为导弹铸造 “外衣”,其所完成的乃高科技设备无法实现的精准。 因而时代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在弘扬劳动光荣、 尊重劳动,克服当前社会较为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方面应有着积极价值。 肖群忠等强调工匠精神内在地包含严谨细致、 坚守专注和精益求精等优良的工作品质, 因而是现代 “工业制造的灵魂”, “有助于实现工作主体的自我价值”, 是实现 “中国制造 2025” 战略计划的关键所在和必然选择。 查国硕强调工匠精神不仅是 “手工业者必备的价值取向”, 也是 “普世工作的任何人的行为追求”, 进而认为工匠精神有助于消解人们对于职业分工带来所谓高低贵贱的差异化俗见。⑲可见, 无论从职业伦理规范抑或作为信念追求来看, 工匠精神在当下仍具值得弘扬的时代价值。

( 四) 探寻如何培育当代中国的工匠精神

在确认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之后, 所有对现实问题的观照终要回答: 当下中国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这实际上是一个让工匠精神如何理性回归的问题, 其培育路径居于中心论题的逻辑架构之终点。不少学者从教育、 制度、 文化以及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纷纷提出了社会建构与形塑的应对之策。概括而论, 如何培育工匠精神首要在于革新观念,让劳动及其价值回归本位, 如李宏伟所言 “改革就业观念、 提高工匠职业威望”。 其次, 在工匠人才培养方面, 应有甄别地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 如德国、 日本的工匠文化和培养制度, 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颇受当代中国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模式的推崇, 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聚焦创新能力, 推动习得性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⑳最后, 工匠的技艺传承和保护等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同时也要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 只有让工匠的技艺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 特别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了实质性提高和合理的措施保障, 才有可能让工匠去身体力行地传承和践行工匠精神。 就此而论, 我们须格外警惕工匠精神的某些形式教育、 “口头重视” 以及流于表层的宣传, 若忽视了实际层面的保障, 那些过多或不合适的所谓培育举措就可能出现 “伪工匠精神”。

二、 工匠精神研究的学术特点

就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 所谓工匠精神一般指工匠在运用技艺进行器物制作过程中所形成以精益求精为核心内涵的意志品质, 究其实践性而言可谓技术史上的一种历时性存在。 当下学界的研究维度主要有四个层级: 第一是梳理历史典籍, 从中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经典表述并批判吸取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思想资源; 第二是置于中西方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思想背景下展开比较研究, 寻找彼此差异以形成客观认知并从中借鉴有益的实践模式; 第三是影响工匠精神形成的多元因素需要经由经济、 技术、 伦理、 教育等多学科的交叉透视, 使之在当代学术论域中得到全景式呈现; 第四是在形成工匠的技术特点和行业发展等具体而微的个案研究中进一步深度挖掘, 既有视野的新颖性也体现论述的针对性, 彰显了独特的学术旨趣。 由上述学术维度展开, 当前学界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 一) 从历史追溯中获取经典文献的理论滋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有着深厚的工匠传统, 若干技术制作曾在人类文明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特别是以指南针、 造纸术、 火药等为代表的技术发明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在浩若烟海的历史典籍里蕴涵着不少关于工匠及其技艺或成果的论述, 吸引了不少学者从中追溯传统工匠精神的源流与演进。 诚然, 作为一个在当下语境出场的语词,“工匠精神” 在古典文献里缺乏对应的完整表述,但就其所蕴含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工匠本身的技艺传承、 思想评价等来看, 若干典籍如 《周礼·考工记》《墨经》 《农桑纪要》 《天工开物》 等集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的经典文献里, 都有不同程度论及或相当精辟论述。 《庄子·养生主》 记载了庖丁解牛、津人操舟等典故, 《墨经》 里有着关于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最早系统论述, 南宋思想家朱熹对于儒家经典 《论语》 中的有关注释形成了我们今天视 “精益求精” 为工匠精神之要义的最初甚或是最精当的表述。㉑

然而, 就中国古典文献里对于工匠及其技艺的表述来看, 各种观点杂陈并非一直未变。 一方面,他们竭力赞扬为世人生活便利、 增进福祉的新技术成果, 如隋朝工匠李春所设计的赵州桥, 糅合了科学的结构力学理念兼具艺术与实用的美学思想, 至今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方便, 百工之祖师爷鲁班发明了直尺、 墨斗等基础性工具, 为后世沿用至今、影响久远。 还有一些甚至是呕心沥血之作, 如欧冶子铸剑竟将鲜血与作品融为一炉, 不禁让人心灵为之震撼。 但另一方面,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封建社会里, 工匠在 “士农工商” 的社会分层中地位不高, 所谓 “奇技淫巧” 之流亦为士大夫阶层所不齿, 在农耕社会里似乎也无需太多技艺和器具,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价值观引领社会精英前赴后继地为跻身于仕而不懈奋斗。 因而有学者据此认为, 中国古代不乏优秀工匠, 但 “古代工匠两千年来始终处于社会底层”, “始终远离政治文化权力中心”, 因而缺乏进一步推动技术发展的动力, 即便有工匠精神存在, 也不过是 “被动生产机制下从事不自由的生产” 所形成的传统工匠精神。㉒而相关 “物勒工名” 制度其初衷是为了监督工匠的制作便于追溯及惩罚, 并非为了让类似于奴隶地位的工匠名垂青史, 尽管它在客观上促进和保障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但这似乎不应成为我们从文献和史实中可以合情合理得出的首要和必然的结论。

同样, 在西方经典文献里也缺乏所谓 “工匠精神” 的系统规范表述, 但如果我们经由古希腊、 文艺复兴、 理性时代等不同时期去追寻思想史里对于工匠及其技艺和德性等方面的深刻阐述, 似可构建全景式描述西方工匠精神的历史框架。 限于篇幅仅以古希腊为例。 柏拉图在 《理想国》 《蒂迈欧篇》等中均有对于匠人和技艺的论述, 列举了木匠、 纺织工、 建筑工、 鞋匠等多种匠人, 强调匠人要实现自己技艺之精益求精, 便 “不能让鞋匠同时也去尝试当农夫、 织匠、 建筑工, 而是说他必须继续当鞋匠, 为的是能把鞋子做好”, 认为 “一个人在一个行业里能做好工作, 在多个行业里做不好工作, 如果他采用后一种做法, 什么都干, 那么他在任何行业里都不能出人头地”。㉓概括而言, 在柏拉图的论述中, 工匠精神之为精益求精离不开专注于技艺的学习与提升。 亚里士多德在 《形而上学》 中明确地区分大匠师 (technitês/master craftsman) 与一般工匠 (cheirotechnês/manual craftsman)㉔, 并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受人尊敬, 因为 “他们比之一般工匠知道得更真切, 也更聪明, 他们知道自己一举足一投手的原因”。㉕换言之, 前者依靠理性 (智慧) 工作,后者则依赖习惯 (经验) 做事。 似乎在与古老中华民族的思想家们遥相呼应, 希腊先哲们在考察论述了工匠及其技艺之后, 也认为匠人的技术进步在当时足以适应社会需要, 只有仰望星空、 探索宇宙奥秘等由脑力劳动从事理性思辨才值得尊崇。 实际上, 工匠在古希腊时期的地位并不高, 故而R·桑内特判言: “工匠在当时大体接近于当代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介于少数悠闲的贵族和多数有技无权的奴隶之间。”㉖

( 二) 中西方工匠精神的比较研究凸显思想文化背景和制度差异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在技术文化的土壤中历时性生成的意志品质, 自然与工匠所处的时代思潮、 地域文化背景有着显著关联。 当下工匠精神的再度回归和倡导弘扬在某种意义上可谓这种思想文化差异背景下比较的结果, 国内学者就此作出相应的研究阐释: 有于文中作简要对比分析的, 如: 肖群忠从文化视阈强调中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差异; 孙清华给出了缘起于手工业的西方国家工匠精神在当今时代特色的一般描述, 即质量至上、 认真踏实, 眼光长远、 重视积淀, 遵循程序、 执行标准, 完美至臻、 不断超越, 热爱技艺、 实现自我。㉗也有论者专文比较不同国家间的工匠精神。 以中日为例, 常识的硕士学位论文 《中日工匠精神比较研究》 指出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责任感、 实用与师徒传承模式; 明显的差异是中国的工匠阶层虽处末位, 但可以科举入仕从而居于变动, 主要采用经由血缘的技艺传承; 而日本工匠则采用世袭制, 更为注重家业和精神传承。㉘部分学者专注于查考某一国之工匠精神何以形成的若干要素, 如: 潘建红从历史文化(哲学思维启蒙、 新教天职观熏陶及地理环境孕育)和形成机制等多视角梳理德国工匠精神的成因㉙,蔡秀玲等则强调制度要素在形成德日工匠精神中的作用㉚。 这些研究恰当地指出了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 思想文化等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并剖析其原因, 尤其是在历史的追溯和比较中, 我们看到德国、 日本曾在技术落后阶段、 工业化早期简单模仿甚至粗制滥造而后奋起直追, 注重创新与创造以塑造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工匠精神, 从而振兴本国工业, 屹立于世界技术强国之林, 无疑对当下中国重塑本土工匠精神、 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借鉴与启迪。

( 三) 多学科交叉逐层次展开丰富了工匠精神的研究成果

工匠作为一种技术的社会性存在, 其追求精益求精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关乎经济、 历史、 文化、 伦理、 教育、 技术 (艺术) 等诸多方面, 由此形成工匠精神的多维性特征, 从而内在地要求多学科审视, 如此才能更为深刻、 全面和历史地呈现出工匠精神的发展脉络、 源流与演变。 近年来工匠精神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㉛显示, 主要以艺术设计、思想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的文献居多, 这似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 即源于技艺制作中形成的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 必然渗透到思想层面, 从而启发或寄望教育界尤其是职业教育、 思政教育等领域在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中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在艺术设计等关联度相对较高的学科领域, 段卫斌直言 “若立大国工匠, 必育工匠精神”, 经梳理国内外设计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发展脉络之后, 认为 “精”、 “守”、 “信” 乃设计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 也是对注重传承、 追求创新等职业操守的实质认同, 应成为重塑当下设计教育的优良基因。㉜就当代中国设计教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段文提出立足于 “技、 艺、 道” 一体相生的多维度培育路径。 在形成和传承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诸多元素中, 传统工艺无疑是重要载体, 因而我们所论涉的注重品质、 精益求精在流传久远的中国传统工艺中更容易得到彰显。 事实上,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诞生、 发展、 传承于传统工艺之中, 可谓中国传统工艺之根与魂。 贺超海调查研究了当前中国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肯定了工匠精神的历史价值, 认为传承传统工艺需要加强制度保护和政府扶持, 同时传统工艺自身也在寻求与现代高科技相融合, 进而实现更新换代以顺应时代发展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㉝

从伦理学视角来考察工匠精神, 核心在于如何看待工作、 如何对待技艺与德性, 它体现了其作为一种职业的伦理规范已然被更多行业和领域所接纳和弘扬。 要在工作中把事情做到最好, 在制造中追求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 无疑具有某种理想主义情怀。 首先, 需要有对工作的敬重和岗位的热爱, 即“敬业”。 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 其次, 工匠之技艺传承具有明显的师徒相授的特点, 这在当代大规模职业教育取代传统学徒制之前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而尊师重道可谓工匠精神一以贯之的伦理特征。 在中国历来就有 “师徒如父子” “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 之说, 工匠精神正是在尊师重教的师道传统中得以发扬光大的。 王星则强调 “传统的工匠精神是职业伦理和宗法伦理的统一, 属于道德礼俗教育的内容, 技艺学习传授与道德礼俗教育融为一体”㉞。 最后,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对于德性的伦理关怀,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乃至民众对于工匠看重其德性胜过技艺本身。 刘宇明追溯了中国传统工匠伦理的历史演进, 将其概述为“诚、 信、 敬”,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技艺之美的推崇首要在于德, 所谓 “正德、 利用、 厚生, 谓之三事。”㉟亚里士多德在 《尼各马可伦理学》 开篇第一句话即言: “每种技艺与研究, 同样地, 人的每一种实践与选择, 都以某种善为目的”㊱, 其意正指向对技艺的伦理关注。 亦如于江霞在考察古希腊工匠技艺与德性之间的关系时总结道: “对古希腊人而言, 技艺的施展更相关于对原因的探究和活动的实现过程, 即人的德性和技能、 才能的发挥, 而非行动的效果或产品”。㊲

( 四) 个案研究既彰显工匠精神之时域差异,亦体现不同的学术旨趣

工匠精神的形成难免会受到不同时代和行业、地域等诸多因素影响, 由此出发的相关考察也吸引了不少论者关注。 按照历时性从东周、 汉朝、 明清等不同时期或按地域差异来分别论述与之对应的工匠精神, 其中以学位论文性质的研究居多, 如: 赵琼琼的 《试论东周的工匠精神——以青铜器为例》(2016)、 屈培培的 《传统剪纸艺术的工匠精神研究——以陕北剪纸为例》 (2017)、 师卓琳的 《山西襄汾木匠工艺与习俗调查研究》 (2017)、 程晓薇的 《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匠精神——以潮州筝乐的传承发展为例》 (2017) 以及高云澄的 《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研究》 (2019) 等。

按个体所开展的工匠精神研究, 在历史典籍中记录的杰出匠人如 “百工圣祖” 鲁班、 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 衣被天下的黄道婆、 铸剑大师欧冶子等人身上颇具典型的工匠精神。 如李国良将鲁班在其技艺实践中所体现出的 “精于工, 匠于心, 品于行” 的工匠精神视为优秀传统文化, 强调其对中国制造业振兴和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是我国劳动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动力。㊳

依地域或行业来对工匠精神做一番考察, 苏绣与景德镇瓷器可谓中国传统工艺的典型代表, 研究这些行业里工艺的历史传承与变迁及其工匠精神特质, 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领会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对某一行业或特定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如梁淳梳理了苏绣艺术发展的主要阶段、 分析典型代表人物和绣法技艺, 探求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由此总结出历代工匠精神的发展演变并提炼出代表性的特色, 以揭示工匠精神在我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和变迁过程中的作用。㊴盛开勇分析了古代景德镇陶瓷工匠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状况, 从陶工生产制瓷及其生活品质两个维度深入挖掘相应的 “工匠精神” 内涵, 阐述 “工匠精神” 对景德镇发展的历史价值和促进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以及如何将“工匠精神” 进一步深入挖掘、 传承与发展的启示。㊵

历史地看, 明清以降特别是西学东渐后, 中国的传统工匠面临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的巨大冲击和彻底转型, 其中部分逐渐接受了新技术和生产工具转为机器时代的工人或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 设计师等, 当然也有人依然在传承着古老的手工技艺。 至于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工匠如何转型与调适, 期间经历了哪些转变, 工匠精神何以逐渐弱化但又绵延不绝地承继, 余同元指出, 作为传统社会的技术主体, 工匠不仅是传统社会中工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也是科学技术的重要创造者、 实践者和传承者。㊶工匠技术由经验型技术向科学(理论) 型技术转型, 与此同时自身实现了由工匠到现代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的角色转变, 其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工匠精神经由传统工匠的孕育成长到角色转型后的承继。 或因如此, 近年来贺正楚等在调研若干新生代技术工人的现状后分析发现他们大部分赞成并拥有工匠精神, 其研究指出 “个人价值、 企业管理制度、 内在需求和社会风尚、 政府制度” 是影响新生代技术工人工匠精神养成的主要因素。㊷

三、 评述性结论: 启示、 反思与展望

未来需要寻根。 经文献梳理与思想史考察, 可清晰地发掘工匠精神作为一个新时代学术语词的古典起源。 但无论追溯思想源流, 抑或观之中西方的当下实践, 我们都寄望寻找一种有助于形成持久而深沉的精神力量, 不愿当下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成为一种症候性的热潮在短暂的学术喧嚣后又归于沉寂, 而是要知行合一使之铸融为民族的基因永续传承,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由是, 学者齐善鸿呼吁 “当我们在每一件事上都能用心做到精致时, 工匠精神就会成为我们的性格。 当每个人都在生活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时, 工匠精神就会成为我们民族性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㊸。 对于学界近年来有关工匠精神的研究, 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与反思 (或不足)。

(一) 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给我们恰当地认识中国古代工匠及其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和精彩论证。 在新时代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里工匠群体的优秀创造和杰出制作, 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通过与这些典籍的对话和批判性考察, 可清晰地看到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传统思想的长期浸润和潜移默化熏染塑造了历代工匠, 促使其在造物过程中形成对于技艺、 品质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但亦不可忽视工匠群体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及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与拓展。 如此, 有必要充分深挖传统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实质, 使之在新时代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从而为探索培育适合当下中国的工匠精神寻找思想启迪与动力之源。 与中华古代工匠的历史发展相对应, 工匠精神不仅历时性生成且在不同行业里呈现不同表征, 其源流与变迁给予我们启示和借鉴: 在当代中国不同行业里弘扬工匠精神应该有所侧重, 但基本诉求却是一致的, 即立足于本职工作的精益求精。

(二) 关于工匠精神的后续研究需要细察深究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及其思想根源。 传统的地域二分即所谓中西比较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到工匠史等层面, 特别是梳理近现代科学技术进程中的工匠历史, 有助于我们及时恰当地总结工匠的历史性贡献及经验, 而对西方工匠精神的进一步研究可祛魅某种神秘化乃至于神化倾向; 由中西方的工匠—科学技术发展史融合视角出发, 从文化、 制度、 社会、 经济等多层面辨识差异, 探寻可资借鉴之道, 重塑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征的工匠精神,让其在续写中华文明史新篇章中有所助益。

(三) 关于工匠精神的后续研究亦需开展更具体而微的个案考察。 从工匠精神的概念范畴来看,或者从发生学意义上来说, 它在逻辑与时间的考量上首先应是一种属于个体的精神, 因而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存在”㊹。 但当前对于西方工匠精神的研究偏重于从群体特性予以论述, 虽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某一国或地区的工匠精神, 但群体画像描述难免过于笼统, 若将整个国家都概以工匠精神而论似有以偏概全之弊, 也没有注意到即便是某一国家之工匠精神亦有一个从漠视到重视的转变过程, 例如德国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曾高度模仿 “英国制造” 的史实表明, 所谓德国的工匠精神并非生而有之抑或一成不变。 又如针对日本这个所谓的 “匠人国度”, 有学者例证当今日本在某些行业也存在工匠精神缺失的表象。 因此,从个体的视角即工匠精神之本源性主体予以阐幽发微, 亦即立足 “现实的个人”,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一步探究更为丰富的个体之工匠精神显得颇为必要, 或可开辟新的研究论域。

总而言之, 当前学界工匠精神研究在诸多因素驱动下, 从不同视角、 不同学科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已进展到相当宽广领域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但或由于其研究面宽广反而显得深度不够, 特别是对于工匠精神的主体及载体——相应工匠史和技术史的梳理略显单薄亦不系统, 而论及工匠精神的个性化生成、 培育路径不乏浅层次的理想化表述。 再如, 工匠精神内涵所指的“精益求精”, 前后两个 “精” 当如何界定, “求” 的过程是一种创新创造吗, 工匠精神与创新创造之间究竟有何关联, 仍存争议。 由此, 工匠精神在相当程度上的所谓 “不可测度” 使得其具体实践检验和评估策略亟需深入探究。 再者, 作为中国精神谱系之一的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 科学家精神之联系与区别及其地位和作用等有待进一步辨析。 最后, 亦可能更为重要和迫切的困境在于工匠精神研究的学科归宿不甚明朗, 很难获得维系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现实基础, 因而目前我们所见学理化成果和专著较少, 如此, 有关工匠精神的深入研究依然充满挑战。

注释:

① 郑玄注、 陈戍国点校: 《周礼·仪礼·礼记》, 岳麓书社 2006 年版, 第 97 页。

② 许慎: 《说文解字》, 漓江出版社2018 年版, 第388 页。

③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 (上),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年版, 第 1878 页。

④⑤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1th ed., Vol.2,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1910, p.698, p.657.

⑥John A. Simpson and Edmund S. C. Weiner,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Vol.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1105.

⑦Alec Foege, The Tinkerers: The Amateurs, DIYers,and Inventors Who Make America Great, Basic Books,2013, p.8.

⑧ 北康利: 《工匠之国: 日本制造如何走向卓越》,徐艺乙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8 年版, 第208 页。

⑨ 肖群忠、 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湖南社会科学》 2015 年第 6 期。

⑩ 李宏伟、 别应龙: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 年第 8 期。

⑪ 张培培: 《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 《浙江社会科学》 2017 年第 1 期。

⑫ 黄昊明、 蔡国华、 姬伟: 《工匠精神——成就“互联网+时代” 的标杆企业》,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第 1 页。

⑬ 万长松、 孙启鸣: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学基础》,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 期。

⑭ 臧志军: 《两种 “工匠精神”》, 《职教通讯》2015 年第 28 期。

⑮ 王英伟、 陈凡: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审视与重构》,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9 年第 11 期。

⑯ 理查德·桑内特: 《匠人》, 李继宏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年版, 第 214 页。

⑰ 刘建军: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思想教育研究》 2016 年第 10 期。

⑱ 钱宸: 《工匠精神 4.0》,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6 年版, 第 2—4 页。

⑲ 查国硕: 《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 《职教论坛》 2016 年第 7 期。

⑳ 匡瑛: 《智能化背景下 “工匠精神” 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年第1 期。

㉑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长江出版社2016 年版,第46 页。

㉒ 石琳: 《中华工匠精神的渊源与流变》, 《文化遗产》 2019 年第 2 期。

㉓ 柏拉图: 《柏拉图全集》 第 3 卷, 王晓朝译,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333 页。

㉔ 为便于理解, 对应之英文参考了当代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名学者 W. D. Ross 所译。 见 Aristotle, Methaphysics, Tr. By W. D. Ross, NuVision Publications, 2009, p.3.

㉕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吴寿彭译, 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 第 2 页。

㉖ Richard Sennett, The Craftsman, New Haven&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22.

㉗ 孙清华: 《西方国家的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传承》,《思想教育研究》 2016 年第 10 期。

㉘ 常识: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n China and Japan, 延边大学2017 年硕士学位论文。

㉙ 潘建红、 杨利利: 《德国工匠精神的历史形成与传承》,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8 年第 12 期。

㉚ 蔡秀玲、 余熙: 《德日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及其启示》, 《亚太经济》 2016 年第 5 期。

㉛ 李群等: 《我国工匠精神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及启示》, 《上海管理科学》 2019 年第 5 期。

㉜段卫斌: 《解构与重塑——工匠精神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认知与实践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2018 年博士学位论文。

㉝ 贺超海: 《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2018 年博士学位论文。

㉞ 王星: 《精神气质与行为习惯: 工匠精神研究的理论进路》, 《学术研究》 2021 年第 10 期。

㉟ 刘宇明: 《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中的工匠精神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2018 年硕士学位论文。

㊱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第 4 页。

㊲ 于江霞: 《论古希腊的 “工匠精神”》,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 年第 5 期。

㊳ 李国良、 周向军: 《鲁班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7 年第5 期。

㊴ 梁淳: 《苏绣行业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 苏州科技学院2018 年硕士学位论文。

㊵ 盛开勇: 《古代景德镇陶工 “工匠精神” 研究》,景德镇陶瓷大学2018 年硕士学位论文。

㊶余同元: 《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 复旦大学2005 年博士学位论文。

㊷ 贺正楚、 彭花: 《新生代技术工人工匠精神现状及影响因素》, 《湖南社会科学》 2018 年第2 期。

㊸ 齐善鸿: 《创新的时代呼唤 “工匠精神”》, 《道德与文明》 2016 年第 5 期。

㊹ 孙小恒、 吴永恒: 《新时代 “工匠精神” 的正名、反思与重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 年第13 期。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工匠风采
跨越千山万水的大工匠“云传技”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30
精神灿烂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0
大国工匠
青年歌声(2020年2期)2020-02-27 05:28:52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人大建设(2019年1期)2019-07-13 06:00:18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