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莉容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局势不稳定性因素剧增,国内也面临具有新的特点的伟大任务与斗争,对爱国主义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内外发展态势,就爱国主义有关问题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全面分析习近平新时代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对于破解爱国主义实践难题,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总是有其厚重的理论滋养,具体而言,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理论智慧,吸取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爱国主义精髓,最终完成了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系统呈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意识到爱国的重要作用,并且就无产阶级如何爱国发表了很多观点,通过对相关理论的解读,可以找到习近平总书记爱国主义系列论断的理论脚本。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形成的民族解放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是爱国的首要任务。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获得独立与解放,也就没有自由与主权,爱国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民族独立与解放是谈论爱国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提出资产阶级所谓的爱国主义在本质意义上来说只是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已,“资产阶级的沙文主义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装饰”[1]。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爱国主义的虚假性批判来唤醒被压迫人民的阶级觉悟,引导他们正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意识到只有彻底的革命才是他们改变现状的唯一途径,从而把资产阶级手中的国家政权夺取过来并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解放理论,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爱国主义与维护世界和平紧密结合起来,站在人类共同发展的角度发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第二,列宁首次明确提出爱国主义,并在领导革命中实践了其爱国主义思想。列宁站在对资产阶级所倡导的“爱国主义”进行批判的立场上,将其称之为“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通过对小资产阶级倡导的所谓“爱国主义”的深度剖析与揭露,提出真正的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这一观点。此后,他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在落后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让世界上正在被资本主义剥削的人民看到了希望,对波兰、芬兰等其他民族的爱国主义运动给予肯定与鼓励,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爱国主义。这些关于爱国主义的论述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爱国主义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毛泽东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形成其富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是指明中国的爱国主义与日本所谓的爱国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以争取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目的,而日本倡导的“爱国主义”则以牺牲本国人民利益去掠夺与侵占他国人民的利益为目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真正正义的爱国主义运动,而那些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却干着违反人类道德、触碰道德底线的战争是要被唾弃的,也是共产党员必须反对的。二是中国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紧密联系的。毛泽东提出,“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3]因此说,反抗日本的侵略既是中国人民为了摆脱国家的危亡而发起的自卫运动,也是为着世界人民的解放而进行的具有国际意义的正义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起的抗日战争,就是爱国主义的战争,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战争,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内在统一的具体表现。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新的爱国主义理论。那就是: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中国。面对当时存在一些脱离改革开放的实践而抽象的谈论爱国主义,无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成就之间的逻辑关系,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割裂开来等现象,邓小平犀利的追问到:“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4]历史的经验教训无时不在警醒世人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侵略史与奋斗史,中国人民见证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悲剧与灾难。农民阶级的自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追求的道路走不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帝、封、官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的独立,解决了人民的温饱,所以,“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5]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爱国主义的论断基础上凝练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
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情感,那就是爱国主义,它是人类文明社会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被保留至今,尽管在各时代中的表现形式不同,其爱国主义核心却始终未改变。
在中国古代史上,忠君报国一直被认为是爱国的主要体现。如,先秦时期 《九歌·国殇》《离骚》 两首诗表达出屈原博大深层的爱国情怀,意味着古人爱国意识的觉醒。从孔子的“杀身成仁”到孟子的“舍生取义”,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爱国主义的观念逐渐建立。宋朝之后,以朱熹为代表的“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等爱国名句流传下来。这些都为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爱国主义重要论述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底蕴。
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的野蛮入侵使我国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反抗列强、强国兴国、救亡图存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发起并领导了一场挽救民族危机的洋务运动;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以“变法图强”为目的的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彻底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完成了近代以来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血液,我们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使命,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基本上结束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民族性的抗日战争,破灭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幻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解放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启了对内扫除封建残余以及对外维护主权的举措,是当时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精神与创新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使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发展与完善,同时也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宝贵历史经验。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以忧患意识、大一统思想为基本内容,为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系统形成提供了厚重的文化滋养。第一,心系民族与国家的忧患意识。在中国思想史上,思想家与政治家们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国土安稳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与紧迫感,以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为代表的爱国主义人士尤其突出,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最终成为表达爱国热情的千古名句。杜甫在安史之乱未平的处境中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抒发出强烈的忧国爱国情感。第二,守卫与巩固祖国的统一与完整。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后,维护祖国的统一与领土完整成为了无数爱国人士的共识。南宋名将岳飞“精忠报国”,明代将领戚继光英勇抗倭,明末抗清名将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政治家林则徐虎门销烟,无不展现爱国人士的崇高民族气节。中华传统文化中一脉传承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6],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
从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个人成长发展经历为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厚植了浓厚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的爱国情怀萌生于家庭教育的熏陶,发展于知青岁月以及地方任职的历练,升华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实践,最终凝结为系统的爱国主义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出生于红色革命家庭,早早就接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埋下精忠报国的思想根基。父亲习仲勋是一名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战士。19岁领导两当兵变点燃了甘肃武装革命的火种,20岁同刘志丹一起建立西北革命根据地,为红军在长征后积蓄力量与发展壮大提供了重大保障。在习近平心中,父亲是践行爱国主义的好榜样。在习近平很小的时候,母亲便以 《岳飞传》 《岳飞刺字》 的故事来教导他,让他铭记住“精忠报国”四个字。后来,习近平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谈到母亲让他记住的这四个字他一直都没有忘记,甚至成为了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家庭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习近平总书记从小接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对其后来的人生经历产生深远的影响。
1969年到1975年,记录了习近平7年的知青经历,在这7年的历练中厚植人民情怀,为其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实践基础。生活在梁家河,他真切地感受到农村人民的艰苦,目睹了贫苦百姓的无奈,坚定了他为国为民的想法。村里粮食不够,他带领村民搞科学种田,村里生产条件达不到,带领当地人民打坝淤地,建沼气池、办铁匠铺子。正是在这艰难的岁月中练就了他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1982年3月,习近平开始了他的3年基层工作生活,这3年他让河北正定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习近平开启了他与福建长达17年的相伴相随,在这期间,他领导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在宁德播撒下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种子。2002年,习近平主政浙江,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发展而大胆提出“八八战略”,使浙江经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任职上海市委书记期间,在巩固上海所取得成果中推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提高了上海经济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正是这段知青岁月与地方从政经历,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姓、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在新时代勉励广大知识分子树立牢固的家国情怀,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爱国主义发表的一系列论断与观点是探讨摆脱西方爱国主义话语霸权,有效应对国内复杂斗争,反思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实践的必然要求,直面和回应当前爱国主义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性。
西方爱国主义话语霸权对中国国家观念以及爱国精神进行弱化与淡化的方式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用西方爱国主义话语衡量与歪曲中国理论。西方国家抓住“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人”等话语进行大肆歪曲与渲染,一方面,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解读为中国将迫使世界其他国家按照中国的办法行事,使其他国家的公民产生抵触中国的情绪;另一方面,又把“地球村”概念解读为国与国之间没有界限,民族国家之间不应存在距离感,爱国主义就是对世界的热爱,以此弱化与淡化中国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应该认识到,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我国意识形态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二是直接输入西方爱国主义观念。借助电视电影等载体传播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通过开展学术讲座、教育培训等误导国人价值取向,阻碍爱国主义观念的培养与形成。在此情形下,如果不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价值取向,便会给错误思想留下发展空间,从而侵蚀人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对民族的认同感。
就国内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但也要认识到,国内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也十分严峻。一是民族分裂势力阻碍国家的统一与稳固。民族分裂势力利用残存的力量勾结国际分裂势力,内外呼应,在国内制造民族分裂事件,扰乱社会公共秩序,鼓吹民族独立,如,香港暴动事件、新疆藏独暴乱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给国家的统一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二是民生难题影响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随之而来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愈发强烈,而人民幸福感的提高受到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困扰。大学生就业困难、年轻人生活压力大、留守老人赡养难等都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三是价值观念的转变成为爱国主义的隐忧。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荣辱观在经济利益面前逐渐被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这些错误思想所代替,如果不对这些思想进行引导,这些错误的舆论只会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