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涵、标准及建设路径
——基于学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思考

2022-02-03 08:09张燕妮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8期
关键词:强国现代化文明

张燕妮

文化是民族之根、时代之魂。文化的繁荣昌盛已成为民族复兴和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由此,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有了科学的战略定位。理论是实践的向导,建设文化强国需要系统科学的文化强国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固然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但首先要弄清楚“何谓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因而“文化强国的内涵、标准及建设路径”,就构成了这一理论最基本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围绕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奠定了基础。梳理和总结学界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现状,进一步明确深化研究的问题和方向,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意义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从成立之日起就在清醒的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肩负起了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①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问题上升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并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从社会主义文化大国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伟大目标转变的艰巨任务。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首先必须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大意义的认识。

(一)建设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实现强起来的时代,是我国由社会主义大国向社会主义强国跃升的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真正的“强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都强大的“强国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文化强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包括国家凝聚力、国民文化素质、国民文明程度及国民精神追求等要素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我国要成为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科技强国,离不开先进文化所提供的思想引领、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良好的国民素质等条件。因而,“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强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二)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标志

现代化一般被认为是指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它是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的全面社会变革。现代化是近代以来的历史潮流,由于现代化始于西方并且西方长期走在现代化的前列,以致于形成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路径依赖。而实际上,由于各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可以有多样性的选择。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固然要吸收借鉴一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成果,但其实质是对其他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既不是西方模式的再版,也不是苏联模式的翻版,而是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大主题,其中之一便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现代化的正确方向,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精神文明领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持续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是现代化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激发民族复兴精神伟力、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价值共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引领人类社会发展共识的重要价值。物质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摒弃资本中心论,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物质膨胀与精神空虚之悖论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长期以来,西方文明优越论、西方文明中心论占据主导地位。毫无疑问,资本主义文明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至今也有其值得肯定的方面,但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矛盾已经暴露了其不可克服的制度性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具有本质区别,其基本特征则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了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和原则,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④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不是排斥其他文明,而是在吸收一切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交流是文明交流的友好使者,在文明交流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在今天文化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条件下,一切交往无不带有文化的色彩和成分。如,在经济贸易中,文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充分展示我国文明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引未来发展方向。在文明相互交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始终尊重差异、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在充分尊重各种人类文明价值平等和相互区别的原则基础上,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研究现状

据笔者能查阅到的资料来看,最早研究文化强国的成果是中央党校李书磊于2003年发表的《强化文化意识,建设文化强国》一文。该文虽然题目是“建设文化强国”,但主要谈的是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强调在社会日益多元化和外来文化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有非常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建设的意识。⑤2006年,戴建安的《试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一文,阐述了文化强国对经济强国建设的意义,并认为文化强国的建设必须立足于文化的全面创新,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不能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需要有政府强有力的鼓励和支持等。⑥这两篇论文初步提出了文化强国这一概念并阐述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直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研究出现高潮。由郭建宁编著的《中国文化强国战略》⑦一书,是首本全面、系统地阐述如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著作。全书结合《决定》,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文化传承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目标任务。该书为此后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一些研究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著作和大量的期刊学术论文以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等纷纷涌现。以上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涉及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标准及建设路径”三个基本问题。

(一)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概念或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手段与目的说”。有学者认为,文化强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文化作为手段,靠文化强国,充分发挥文化在强国建设进程中的推动、组成和引导三种作用;二是把文化作为目的,建成文化强国。⑧

“一纲四目说”。有学者将文化强国的内涵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四目”即文化强国所要呈现出来的四个新局面,具体表述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局面,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新局面和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⑨

“国际比较说”。有学者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认为“‘强国’中的‘强’,是一个具有比较性的修饰语,因此,‘文化强国’乃是指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们的文化更加强盛”。⑩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强国”就是意味着我们对世界有更大的文化影响力,有非常鲜明的文化旗帜和文化形象。

“五大高地说”。有学者认为,一个文化强国是五大高地:文明高地;文化人才高地;文化资源高地;文化产业高地;文化交易高地。

“价值观输出说”。有学者认为,在文化上,能够以自己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影响别国人民,能够对别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的国家,可称之为文化强国。

(二)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标准研究

对于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标准问题,学术界虽然也提出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视角进行研究,但主要是从定性角度来研究的。

“三指标说”。有学者列出了三个指标:“‘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也有学者认为文化的强盛主要有文化生产力先进、文化凝聚力巨大、文化软实力超强这三个硬指标。还有学者认为,从文化的静态表征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强”表现在对文化主体、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状态的深刻理解上;从文化的能量表征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强”表现在文化力量的深入认识和表达效能上;从文化的规律表征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强”表现在对文化运行机理的有效把握和落实上。

“四因素说”。有学者认为,文化强国包括清晰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全民高度认同并富有吸引力的整体文化精神、有一大批当代的文化经典来支撑、全社会人民的素质提高。还有学者提出了考量“文化强国”的四个因素: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充分激活;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竞争力显著提高;文化人才辈出、拥有宏大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人才队伍;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

“五标准说”。有学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测量文化强国战略的标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程度可由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竞争力、文化民生力及跨文化传播力五个维度来测量。有学者提出从“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公民文化素质的能动力、文化产业的创新力、文化对发展方式转型的带动力、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五个方面构建文化强国评价指标体系。

“六标准说”。有学者认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具备价值、结构、活力、共享、治理、势能六大评价标准,具体为“意识形态领导力、文化资源整合力、文化创新创造力、文化民生保障力、社会文明约束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六大构成要素。

(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研究

“三大路径说”。有学者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三大具体路径,一是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二是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三是建设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文化。还有学者认为,软实力硬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关于发展文化软实力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大路径说”。有学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是“双效统一”,把握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二是“两业并举”,提升文化发展力。三是“求精创优”,增强文化创新力。四是“开放包容”,提高文化影响力。也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应当更加关注或者进一步聚焦于文化精神、文化能力、文化心态、文化形象的建设。有学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水平;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还有学者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着重点;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五大路径说”。有学者认为,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可以通过对内的五种战略路径来实现,即核心价值引领、道德文明素质支撑、文化生活保障、文化创造提升和文化产业驱动。还有学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积极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七大路径说”。有学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面对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如何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如何不忘本来,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第四,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第五,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第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的中国形象,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第七,如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八大路径说”。有学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做到“八个着力”,即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研究展望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界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涵、标准及建设路径”三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这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指出了方向。

(一)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内涵

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学界并没有直接回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也许是认为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因而没有必要回答。其实不然,因为对任何一个事物的研究,都要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是什么。虽然有些问题没有直接回答是什么就去研究它的解决方式,这实际上是以对该事物的普遍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识显然不是这样的。为此,在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进一步明确文化强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目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解,存在着所谓“一般的”“普世的”文化强国。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的实质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文化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具有阶级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等特征,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抽象的,也不存在代表一切人利益的所谓普世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建设的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首位特征,其实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突出这一性质和本质特征。因此,在社会日益多元化和外来文化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具备的不是一般的“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建设的意识”和抽象的“鲜明的文化旗帜和文化形象”,而是强烈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是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和文化形象。在文化生产、文化贸易、文化交流中,都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先进性为代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是文明高地、文化人才高地、文化资源高地、文化产业高地、文化交易高地,但首先是“先进文化的高地”。

二是进一步概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规定。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多属于从现象层面来描述它的状态和样子。我们知道,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而对于一个事物内涵的揭示,是不能停留在现象层面的,必须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文化强国在表象上是极其丰富、难以穷尽的,我们只能根据研究的需要或实际工作的需要侧重于某些方面来概括和描述。诸如,“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局面,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新局面和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是属于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部分表象的描述而非本质内涵的揭示。要概括其本质内涵,还需要在占有足够全面和客观的现象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才能实现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质内涵的抽象概括。

三是进一步明确文化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只是相对而言的。世界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其中的每个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每一个事物都是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事物大系统的运行来说,每一个子系统都是作为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因而它必然是手段。同时,它自身也需要建设,因而它自身也就成为目的。因此,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文化亦是如此,它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同经济、政治等子系统一样作用于社会系统本身,因而文化必然是手段。同时,文化自身也需要建设,当我们用其他的方式来建设文化的时候,文化本身就成为了目的。那么,对于“文化强国”,也有学者认为包含手段和目的两层意思,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先进文化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具有引导价值观念、凝聚精神力量的功能,是我们强国所依靠的重要力量,这是将文化作为手段意义上的“文化强国”,即依靠文化强国。同时,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一“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能缺少这一“强”。这个意义上文化强国就是作为目的,而且我们所讲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主要是指作为目的的文化强国。

(二)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强国的标准和指标体系的研究

对文化强国的研究,还有一个基本的、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标体系的建构。根据我们初步的理解,可以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解为,以社会主义为根本属性,以文化的先进性为首要前提,文化资源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服务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等“诸力”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文化强国就是在“诸力”上都很强大。那么,这就出现了几个问题:如何衡量文化的强和弱?也就是说,要衡量一个事物的强与弱,就需要有一个标准以及指标体系,那么,这个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都有哪些?量化指标又如何设定?这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是明确衡量文化强国“诸力”强与弱的坐标或参照系。文化“诸力”的强与弱是相对的,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而言的。一般来说,事物比较的参照系应该有两个,一个是纵向的,一个横向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坐标。所谓“纵向”,是指事物自身发展的过程和变化,即事物有过去、现在到将来的历史进程;所谓“横向”,是指事物之间的关系与位置,即此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国内外、地区之间、单位之间、人际之间等等。那么,具体到文化强国的坐标,尽管也有纵向维度,就是从本国的发展历史来看,与之前的发展水平相比较,来看本国文化发展进步的程度,使我们增强自信和继续前进的信心。另一个是横向的标准,就是从国际的发展历史来看,把本国的文化发展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相比较,作为本国文化发展的标准。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率先实现现代化,文化发展水平、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影响力尚处国际前沿。深入挖掘、综合分析其背后成功的原因,从而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进一步明确文化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实际上也就是文化强国的标准。对此,学界提出了很多观点,如前面提到的“三指标”“四因素”“五标准”“六大评价标准”等等,但各自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和需要所做出的结论,可以说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又都存在不完满的问题。因此,应进一步明确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无论从什么角度或出于哪种分析的需要出发,都必须包含的那些最基本的要素,或者说,离开这些基本要素就无法衡量是否是文化强国的那些最基本的东西。文化强国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这些要素的地位显然是不同的。有些要素固然也能反映文化的发展程度,但有些并不能构成文化强国最基本的要素,也就是说,这些要素是包含在基本要素之中或之下的处于从属地位的要素。如目前的研究观点中,有的属于文化强国的原因,有的属于文化强国建设中的过程,有的属于文化强国的表现样态……。例如,有的学者提出的“社会文明约束力”与“公民文化素质的能动力”之间,显然是包含的关系;同样,“意识形态领导力”与“先进文化的引领力”之间也是如此,如果前者的“意识形态领导力”强,那么“先进文化的引领力”也就有了保障,可见前者是更为基本的要素。再如,国家文化形象、整体文化精神、全社会精神面貌,则属于文化发展的表现样态。那么,究竟哪些要素是最基本的?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文化强国,显然不是看原因和过程,因为成为文化强国的原因、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等问题,都是我们通过进一步分析而总结出来的。实际上,一个国家是否是文化强国看的是结果,因而应以结果导向来思考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或标准问题。因此,文化强国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最基本的要素:意识形态领导力、核心价值凝聚力、文化资源整合力、文化创新创造力、文化民生保障力、社会文明约束力、文化对外影响力。

三是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研究。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目标只有量化才能具体落实。可能有人认为,这种宏大的目标就是一种理想,是不可能具体量化的。例如,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似乎不好量化,但其实不然。按照我们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测算,参照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现代化标准,到2035年左右,我国的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将基本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准,这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到2035年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时间表已经明确,蓝图已经擘画。那么,2035年建成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该达到什么标准,目前学术界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定量方面的很少。有的研究虽然提出了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但模型中的指标设置不够具体、不易测量。比如第三级指标(操作层)的设置以程度、水平为衡量尺度,很难做到具体量化。

因此,目前我们要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既从价值理性角度突出不同性质国家文化建设在立场、观念及目标上的区别,又从工具理性角度定量测算出我国文化强国的系统标准,构建起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的每个要素和每个部分不是简单机械地相加在一起,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文化强国的特征。指标体系中每个要素和每个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从而在量化时权重也不同,这样才能将目标进行逐步分解。只有如此,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不仅仅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和政策导向,而将成为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探索。

(三)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强国建设实践路径的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就是如何提升“诸力”的过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巧不如家什妙”。价值立场明确,方向目标确定,采取什么样的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前所述,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路径的研究成果很多,可以概括为“三大路径说”“四大路径说”“五大路径说”“六大路径说”“七大路径说”“八大路径说”,等等。但这些研究是将不同层次的路径混在一起,不仅存在几个路径之间相互包含的问题,而且也存在建设主体不在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如,“三大路径说”提出的三大具体路径,一是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二是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三是建设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文化。其中,文化软实力是包括文化创新力和核心价值观的,也就是说,第一个要通过后面两个的建设才能实现,因而,第一个在上一级层次上,后面两个在下一个层次上。

文化强国建设本身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文化强国的路径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方法和路径系统,方法本身也分为方法论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因而,文化强国建设的形式和途径也必然是分层级和梯次的,既有宏观指导性的原则方法,也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对策建议。因此,目前我们应对这两个方面及其二者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方面深入研究如何在实践中落实指导性原则,即如何以这些原则指导现实的实践,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是深入研究如何以总体性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指引现实的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目前,很多学者都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等等。显然,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方法和路径,而是宏观层面带有指导性的方法,更准确地说是思想指导和方针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些看起来似乎是虚的,但其实尤为重要。因为它关涉的是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为谁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资本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我们要深入对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诸如,在西方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如何规避文化安全风险问题;如何解决文化消费主义的数字化消解了文化本身应有的批判功能,助长了“泛娱乐化”现象,使得大众文化的内容越来越具有庸俗性、贫瘠性和低俗性等问题,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价值上的引领,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是通过深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对策建议。这是对总体性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的具体贯彻和落实,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策略问题。当前,应重点探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精准定位这些领域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文化强国建设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立法建设、文化对外交流、文化创新发展等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需要探讨具体路径。当前,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路径上,应着力研究以下主要问题:从文化创作和生产主体角度,研究如何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激活文化创新能力的问题;从体制机制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多元投资以及加快文化生产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问题;从技术层面,研究文化产品数字化、移动网络化等新媒体的应用问题;从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角度,研究如何提供有效供给、提供绿色健康的精神食粮的问题;从国际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的问题。

注释:

①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198页。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58—259页。

⑥戴建安:《试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

⑦郭建宁:《中国文化强国战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⑧参见周文彰:《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人民日报》2012年1月4日。

⑨参见唐丕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强国现代化文明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学习强国”礼赞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秦晋争霸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