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术刚 邓 欣
(1.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4;2.桂林市卫生学校 广西桂林 541002)
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培养广大党员群众树立干事创业斗志、担当作为精神,是当前我国乡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文化本身的特性,其发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个人意识的最深层次认同,因此,促进广大群众由政治文化认同逐步转入政治文化自觉,建设好政治文化就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政治文化源起于文化领域,从根本上讲,其隶属于文化范畴,但由于其特殊性,本身又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是政治理念、政治思想、政治认同、政治信仰、政治理论等多方面的结合体。就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来说,东西方对于其内涵的定义,大不相同,同时,我国国内学者也对政治文化的含义,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看,西方对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基本上都强调了政治文化的心理情感因素,即从内心情感态度、主观信仰等方面来界定政治文化。[1]
当前,关于“政治文化”的定义,国内比较准确的是冯书生提出的:政治文化是指在相对稳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产生,并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等政治心理因素与在社会上传播的政治经典理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2]
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伴随我党在执政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完善的,其从理论层面涵盖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政治认同,从实践层面涵盖共同的行为方式、行动逻辑和制度安排,从价值层面涵盖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导向,是理论、实践和价值三个层面的有机整体。从理论层面来看,乡村基层党组织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精神力量,不断强化广大乡村基层党员,特别是乡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进而以党员为支点,带动更多的普通群众关心关注党内政治,不断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从实践层面来看,乡村基层党组织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基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关注自身言行,强化其自觉严守党规党纪;有利于统一基层党员的行动逻辑,时刻警醒自己的党员身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时代先锋;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一系列党内规章制度的深入推行,以制度强化对党员的管理和约束。从价值层面来看,政治文化建设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定的思想保障,以“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的自我革命”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导向为核心,形成具有高度认同的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3]
乡村基层党组织旗帜鲜明地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是增强党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的有效举措,促进广大基层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党员干事创业动力、厚植党员爱党爱国情怀,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振兴乡村的作用,切实贯彻落实党对“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要求。当前,我国乡村发展已经迈入振兴战略的新阶段,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总方针、总要求[4]。为此,需要政治文化的伟力支撑,依托政治文化凝聚人心,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其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勇做广大人民群众的榜样,共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任何一个政党,都代表着一个社会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由广大工农阶级组成的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政治文化的基点是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乡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政治文化发展时,必须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政治导向,融入日常学习教育中,最终形成特有的中国政治文化引领。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乡村可以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提供思想源泉和验证场地。基层群众深刻了解“感党恩跟党走”的核心内涵,这种独有的对党的信任,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长期实践,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政治文化的宣传引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党的第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将“八个明确”拓展为“十个明确”,进一步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既包含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方向,又包含治国理政的价值观念以及党的绝对领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基层党组织必须转变工作思路,主动宣传学习。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实现对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已经成为时代主流,为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需要人人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党员带动群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内化于行。这既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也是建设政治文化的必经之路。各基层党支部在开展“三会一课”制度时,在党课、党会上,充分利用政治理论学习、典型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实践等方式,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融入各项工作中。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依法治国;从执政党层面来说,要依规治党。广大基层党员必须树立纪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四个意识”观念,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中央要求执行的,各基层党员要敢于创新求实的行动;党中央明令禁止的,各基层党员要以身作则,做好自我监督和他人监督。与此同时,将这种知法守法的意识观念加以长期润化,逐渐形成一种潜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政治文化建设的雏形。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道:“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5]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政党自信中,政治文化自信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还在十八大提出的“四个自信”,新增了“文化自信”。显而易见,政治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6]。因此,各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对广大党员党内政治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教育。
各基层党组织在以“三会一课”形式开展党内政治活动中,必须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放到十分重要的高度上,在各级各类党会、党课教育,各种党内民主生活会中,自觉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渗透其中,主要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念、政治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广大基层党员吸收政治文化的精髓,提升党员修养,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最终形成共识,汇集全体党员力量,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村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制度的支撑,脱离制度谈建设,显然是不现实的。政治文化中的文化属性,彰显其在政治领域中的灵魂地位,具备其在政治活动里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学习“三会一课”制度化,对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需建立一套相对应的规章制度,通过规制作用,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在制度化理念的指引下,必然能将乡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一个自律与他律,自觉和强制双作用的长效机制链条,开创乡村基层党组织文化制度化新局面。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四五规划期的一项中心工作,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三农”工作的重点是要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口”和“人才”,人才是乡村发展的领航者、人口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没有人口支撑谈乡村振兴是无源之水,没有人才引进谈乡村振兴是空头支票,人口和人才缺一不可。若党内政治文化深植于参与乡村振兴的人口和人才中,就能将干事创业、务实耐劳的精神融入实际工作中,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乡村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奇效。同时,基于文化基因的共同特性,在价值观念引领、道德行为规范、文化记忆等方面是同向同行的。因而,党内政治文化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繁荣乡村文化具有促进作用,进而提升基层党员素质,以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乡村振兴和服务群众。
将政治文化建设引入考核体系,完善原有的乡村基层党组织考核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坚持原有的客观标准,又要探寻创新性的考核方法,进而促进考核体系的全面性、科学性。同时,监督是为了考核制度的有效实施,是乡村基层党支部活动开展的外在约束,促使党支部各项工作的自我完善和提升。从形式上看,乡村基层党支部的监督可以分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从途径上看,党外监督可以通过各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支部大会、述职报告、新闻报道、对外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有疑问或建议的地方,可以向上级党组织或者本级支委反馈;党内监督可以将参与组织会议、活动时,通过党代会、上级党组织、本级支委反馈政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此外,各乡村基层党支部要本着公正开放、广纳谏言的态度,保障监督渠道的畅通,促进监督作用的发挥。
从学科角度来说,反馈机制属于管理学层面,而乡村基层党组织,也需要运用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反馈在其中尤为重要。乡村基层党支部开展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和困难,运用好反馈机制,可以及时汇报给上层党组织,通过层层上报寻求解决办法,促进执行方案的优化,尽量避免政策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水土不服”。运用好反馈机制,既可以有效促进组织顶层与基层的协同统一,又可以保障政治文化建设科学合理地落实、普及。建立反馈机制过程中,还需注意:一是反馈机制应当建立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一般认为通过负反馈可以对系统稳定状态的维持,而通过正反馈会导致系统的偏离。其实,两者缺一不可,因为正反馈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政治文化建设在乡村基层党组织中的极限效能;而负反馈机制能够较好地维持整个政治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稳定状态。二是注意反馈群体的确定,既要包括政治文化传播者的反馈意见,也要涵盖受众的反馈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在二者相互磨合中,探索出最佳的政治文化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