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的进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以不同时期传播的侧重点变化为视角

2022-02-03 07:48孟成全罗雯
南方论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孟成全 罗雯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91)

19世纪初的日本与中国相似,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1953年“黑船事件”发生,随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了日本紧闭的国门,使其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为了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而摆脱危机,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个国家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清国率先发起了洋务运动,日本随后在1868年进行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向西方列强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在此时传入了日本。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随着日本国内经济形势与政治状态不断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日本早期传播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明治维新后马克思本人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初步介绍

(一)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条件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世界发生了巨变,工业革命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提升。而同时期东方,中国与日本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日本国内,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黑船事件”之后日本国内矛盾激化,随后发生了“倒幕运动”,最终明治天皇代表的维新势力终结了德川幕府统治,于1868年颁布一系列维新举措,开始实行明治维新。

相对于只沉溺于“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幻想,却不触及封建制度根本的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则在“天皇政权”的领导下对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学术、技术、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层次、系统性的改革。而明治维新的结果也是十分显著的,日本通过改革经济结构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通过改革教育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同时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大量西方社会思想传入了日本,使日本呈现“脱亚入欧”的趋势。

然而,明治维新终究是一个不彻底的维新运动,虽然让日本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但天皇仍然集一切权力于一身,日本仍然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并没有给人民真正的民主。经济层面日本政府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扶植的是带有封建性质的财阀与寄生地主,缺乏自由竞争的市场;而在社会上,由于允许买卖土地,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农民生活困难。

(二)日本统治阶级与“自由民权运动”中的各阶级对马克思本人与马克思主义的介绍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在与西方进行各种交流的过程中,西方社会存在的各种思想理论逐渐传播到了日本,而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此时被首次引入日本。

最早在日本国内提到社会主义的是一些对社会主义充满着敌视态度的日本统治阶级。明治维新是一个不彻底的改革运动,日本仍然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因此其统治集团必然要维护天皇专制,预防一切有可能威胁其统治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无产阶级运动对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些日本的统治者见识到这些后,便抱着“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在国内介绍社会主义,批评丑化社会主义运动,以防共产主义的“幽灵”游荡到日本。例如1870年加藤在《真政大意》中介绍社会主义时说:“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学说,……大同小异,都主张消灭私有财产,将在政府帮助下,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是对社会治安最为有害的制度。”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统治阶级是抱着敌视的态度介绍马克思主义的。

除这些日本统治阶级之外,在日本这一时期介绍到马克思主义的就是在“自由民权运动”中对天皇专制制度不满的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扶植的是带有封建性质的财阀与寄生地主,社会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经济上缺乏自由竞争的市场,这不仅让广大农民仍然遭受压迫,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也没有保护到日本中小地主、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各种不满现状的社会力量掀起了要求开设议会、减轻地税、修改不平等条约以及保障言论自由与结社自由的自由民权运动,在这场运动期间很多中小地主、中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便以宣传民主自由为目的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的思想著作,其中他们把社会主义也当成了西方民主主义的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作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例如自由民权派的重要刊物《国家学会》杂志于1890年刊登了草鹿丁卯次郎的论文《马克思和拉萨尔》,里面就介绍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大致观点。可以说自由民权运动在反对专制,追求自由民权的过程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

纵观1868年明治维新到1884年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可以看出传播的内容是以马克思本人的介绍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致介绍为主,没有深入去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并且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与误解。这些情况是由当时日本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在明治维新后的这段时间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刚刚起步,人工的数量虽然在持续增加但总体不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并未激化,因此还不需要马克思主义去指导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此时在日本的受众也并不是工人阶级。而此时日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专制政府与追求自由民权的人民之间的矛盾,从介绍社会主义的主体来讲,一方是对社会主义持未雨绸缪的预防态度的统治阶层,另一方是通过介绍社会主义来追求自由民权的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二者都是从自身的阶级利益出发,通过利用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社会主义思想去实现自身的利益。因此,他们必然不去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只不过有选择地去介绍一些马克思主义罢了。

二、甲午战争后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传播

(一)甲午战争后日本的社会状况

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为了摆脱危机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清国率先发起了洋务运动,日本随后进行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不甘心屈居岛国的日本政府遂制定了“大陆政策”,将侵略的目光投向了朝鲜与中国。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国力提升的结果,也是对两个国家三十多年改革的最终检验。而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军队不堪一击,日本军队则连连大捷,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

甲午战争的胜利对日本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在经济方面,庞大赔款的获得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动力,而台湾等大片殖民地的获得则极大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日本逐渐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在政治方面,甲午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日本军国主义气焰,使得日本国内军国主义膨胀,军部地位上升,左右政局,并进一步推进对外扩张的政策。而在社会层面,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日本国内工人数量也迅速膨胀,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进一步激化。由于日本继续奉行对外扩张的政策,为了满足军费等对外扩张所需的花销,日本政府加大了对工厂征税的力度,这就导致工商业成本提高,工人的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工作生活环境更加恶化。

(二)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在日本的传播

虽然明治维新以后就有一些人在日本介绍过社会主义,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日本传播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由于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社会中工人数量快速增加,而工人的生活条件更加困难,作为指导工人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在这时迅速传播起来,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身份在日本工人阶级中形成一次传播高峰。也是在此时,日本国内涌现了一批社会主义者,如河上肇、幸德秋水、片山潜等,这些日本社会主义者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例如1904年,幸德秋水、堺利彦二人合译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在《平民新闻》上),并发表了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这些使得当时研究社会主义成为了日本社会的一股潮流,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日本的传播。

从当时传播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是研究与传播的重点,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传播起步较晚,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涉及极少。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10年大逆事件前,在日本出版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主义作品有如下几个:《近世政治史》《帝国主义》《社会主义》《近世社会主义》《我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神髓》《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其中绝大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介绍。有贺长雄在《近世政治史》中介绍马克思的政党时写到社会主义“以平均为主义”,“不过欲扩张英国工人同盟之范围,合各国工人之势力,以求保护工人,脱资本家之束缚而已”,并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要推翻剥削腐败的旧社会,建立自由的新社会:“今日之政治及社会之状态,腐败以极,此会宗旨,务尽全力与之反抗”“以设立自由民主国为目的”。纵观当时日本社会出版的各种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无一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进行介绍与讨论。

与科学社会主义相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日本的研究与传播要稍晚一些。虽然在1900年有贺长雄的《近世政治史》、1903年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等著作中就介绍到了剩余价值理论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内容,但这些介绍仍是以批评资本主义社会,进而介绍科学社会主义为目的,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缺乏系统、具体的研究与介绍。据记载,在日本国内首次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专门研究与介绍,是从1907年山川均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文开始的,而日文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词汇的形成也就是从山川均开始的。同是1907年,森近运平与堺利彦撰写的《社会主义纲要》中除了主要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外,十分正确地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不过,从甲午战争到1910年“大逆事件”这段时间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的著作《资本论》却没有任何一章被翻译到日本(相比之下《共产党宣言》早在1904年就被翻译成日文出版),可见当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日本的研究与传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总之,甲午战争后到1910年“大逆事件”这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得到了进一步研究与传播,影响较为广泛。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传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作品中都极少涉及。从社会背景来看,在这段时间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社会中便产生了许多社会主义学者,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得以传播。但此时日本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没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并且日本国内的工人很多刚刚由农民转变过来,对自身的阶级处境毫不了解,因此,这时候最容易被工人理解、对工人阶级最具启发指导作用的科学社会主义便成为了传播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进一步传播,理解难度更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逐渐被各个学者们关注研究起来。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它的理解难度最大,对日本当时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最小,因此极少被研究与传播。

(三)“大逆事件”及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严冬时代”

甲午战争之后的十几年是日本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力蓬勃发展的一段时间。由于工人阶级力量的逐步壮大,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一些日本社会主义者们希望将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产生无产阶级运动。例如日俄战争期间幸德秋水、片山潜等日本社会主义者勇敢地进行了反战的斗争,在工人中宣传反战思想,号召人民反对专制政府。但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大范围传播以及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严重威胁到了日本的统治阶级,让他们感到了担忧与恐惧。于是在1910年5月25日,日本政府以一名工人携带炸药到工厂的事件为借口,编造社会主义者企图谋杀天皇的莫须有罪名,对日本的社会主义者进行残酷镇压,最终将幸德秋水等24人判处死刑。“大逆事件”之后,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者与工人们的监督与管控,使得当时的日本社会出现谈“社会”二字色变的情况。至此,很多日本的社会主义者不得不流亡国外或者被迫隐居起来,日本的社会主义进入了“严冬时代”。

三、马克主义在日本的复苏及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的传播

(一)“大正民主”的产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大逆事件”之后,日本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到了日本政府的压制与严格监管,遂进入到了一段沉寂期,而到了1912年,日本统治阶层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坛是由代表现代的政党派与代表封建的藩阀派合作组建的,而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政党派势力提升,于1912年发动了“大正政变”,组建了真正的政党内阁,实现了政党政治,对社会的管理逐渐放松。而此时日本社会已经长时间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社会思想活跃,并且国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平稳发展,于是日本进入一个到被称为“大正民主”的时代。在“大正民主”时代里,日本政府对民众的控制减弱,社会中各类思想涌起,日本出现了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各种文化、艺术空前繁荣。

1914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美列强将自己的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欧洲战场,日本则趁机加快对中国的侵略,将原本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山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并且日本趁着欧洲各国战争焦灼,大发战争财,经济水平迅速膨胀,重工业发展尤其迅猛。

(二)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复苏

由于“大逆事件”之后社会主义思想与工人运动沉寂,日本的资本家变本加厉对工人进行剥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国内重工业迅速发展,工人数量进一步增加。而由于战争的影响,日本国内的物价上涨,劳动强度增加,可工人的工资反而下降了,工人们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受到了威胁,阶级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再加上此时正好是“大正民主”时期,政府对人民控制较低,日本国内的各种左翼思潮风起云涌,自由民主气息浓厚,这些为马克思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想在日本的复苏提供了条件。

1915年9月,日本的社会主义者界利彦与高富素之出版了宣传社会主义内容的机关刊物《新社会》,这被认为是大逆事件后日本社会主义复苏的标志,随后河上肇、高畠素之等人翻译出版了大量社会主义著作,日本国内社会主义思潮再次涌起。

1917年,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震撼了全世界,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的社会主义者与广大工人,他们在俄国的身上看到了日本未来的出路与方向,于是这时期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原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通俗马克思资本论》《资本论解说》《马克思〈资本论〉大纲》《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学说体系》《雇用劳动与资本》《工资、价格和利润》《家庭私有制国家财产》等。另外,经过1920年到1924年的努力,日本马克思主义者高富素之将《资本论》全卷翻译为日文出版,完成了这一里程碑式的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这一时期的日本发生了很多工人阶级运动,除了一系列的罢工之外,1918年日本更是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米骚动事件,这些事件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与日本工人运动相结合。到了1922年7月,在第三国际的帮助下日本共产党终于成立,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日本早期传播的基本完成。

观察这一时段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内容,可以发现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的研究与传播,如《通俗马克思资本论》《资本论解说》《马克思〈资本论〉大纲》等;另外此前一直很少提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主要是唯物史观)开始受到研究与传播,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解说》等;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作品却有明显的减少。究其原因,首先是当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日本的阶级矛盾已经到了极其尖锐的地步,工人阶级生活十分困难,对社会现状十分不满,需要更加具体与深刻的理论去指导工人运动,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著作在之前已经大量出版,已经在日本社会广泛传播过,相比之下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却仍然较少;另外就是日本国内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努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已经能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更为深奥与系统的政治经济学与哲学上了;最后就是日本当时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揭示阶级剥削的实质,为工人运动提供依据,而唯物史观则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在这一阶段受到重点的研究与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在日本早期传播的进程对中国的影响

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整个中华民族都感到一种奇耻大辱,同时下定决心向日本学习,由此促使20世纪初一股赴日留学潮的产生。当时的赴日留学生们是在中国积贫积弱、民族危机严重之时来到日本学习的,学习的目的也就是改变中国的命运,所以日本社会当时存在的各种政治思潮便成了留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自然而然有相当一部分的留学生将视角看向了社会主义,看向了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早期传播的不同阶段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到很大影响。

(一)积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日本早期传播进程对中国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为中国无产阶级思想的解放,为中国无产阶级运动兴起奠定了基础。清末民初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伴随而来的就是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但仅仅拥有庞大的无产阶级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无产阶级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发与指导。恰好在清末民初的时期,大量赴日学子从日本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由于当时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的主要内容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因此传播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主要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如1900年日本出版了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近世政治史》,很快便被中国《译书汇编》的社员译成中文。对于当时中国的无产阶级而言,急需的是一种理解难度低并且具有启发指导作用的理论,而科学社会主义就正好符合这种需要。当时大量日本的科学社会主义作品被引入中国,被一些先进分子在中国宣传,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思想的解放,为中国无产阶级运动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二,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贡献。19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日本国内局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的重点呈现了由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到政治经济学部分再到哲学部分的变化,因此有关政治经济学以及唯物史观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大量引入中国,例如李大钊的著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容,几乎完全承袭了日本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实质;唯物史观则阐明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中国的先进分子明白必须建立一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中国社会的无产阶级运动,领导中国的革命改变中国的命运,由此就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作出的贡献。

(二)存在问题

20世纪前二十年从日本路径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很多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进程中存在着问题。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度不够。由于日本国内局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的重点呈现了由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到政治经济学部分再到哲学部分的变化,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本的传播不仅时间落后,而且研究的主要内容只有唯物史观,缺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另外,虽然19世纪20年代河上肇等几位日本学者出版了一些关于唯物史观的作品,但对唯物史观的研究深度仍然是不够的。这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存在片面性与滞后性,影响了很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理解。

第二,缺乏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虽然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呈现了理论上由浅至深的研究与传播,但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内容却很少,日本共产党成立的时间也较晚。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更加重视的是理论研究方面,缺乏成熟的政党理论,更缺乏成功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这不仅没有为中国提供足够的社会主义运动经验,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最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己的艰辛探索中才发现了正确的社会主义运动道路。重视理论而相对轻视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一十三) 日本明治维新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以“明治维新”为例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