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自信的实现路径

2022-02-03 06:11徐福祥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马克思主义育人

徐福祥 ,唐 艳

(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人文社会科学系,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长期以来,思政课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实现创新发展,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1]。目前,思政课距离办出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效果还有差距,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思政课教师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理论自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自信为何重要、理论自信从哪里来以及怎样坚定理论自信等基本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对于帮助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增强理论自信,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思政课教师理论自信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为了增强思政课教师理论自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需要从战略高度、课程发展、学科建设、教师发展方面认识思政课教师坚定理论自信的重要意义。

1.提升思政课高度、深度、温度。思政课建设的效能在于实现思政课育人实效,而思政课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则是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坚定理论自信,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光辉成就,阐释好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使命,提升思政课的思想高度;有助于思政课教师透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核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方法,有效分析和回答时代发展问题,用简单的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促进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增加思政课的理论深度;还有助于筑牢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时刻牢记育人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围绕、贴近和服务青年学生中给予他们人生启迪,增强他们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提升思政课育人的温度。

2.提高思政课整体教学成效。教学成效是指教学达到预期的结果或标准。思政课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成效性。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成效,避免思政课陷入单纯的理论灌输和苍白无力的说教,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以理服人。理是指条理或道理,以理服人强调用彻底的理论或论证说服他人,使其信服,这是思政课教师的必备素质。思政课教师只有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才能融会贯通,用简单的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并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当中,指导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思政课教师理论自信,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有效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科学理论帮助学生解答疑虑和困惑,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对现实生活迷茫的解惑,进而彰显思政课的理论魅力,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还能更好地指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展现思政课以理服人的魅力。

3.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旨在强调从整体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须要明确学科建设与思政课建设的逻辑关系,切实保证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方向。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坚定理论自信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增强学科意识和学科自信,积极投入学科建设和研究,增强学科自信;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在学科研究中提升理论素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研相长、教研并行的教学能力,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构筑思政课建设;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并主动吸收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滋养,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学科研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掌握和学习跨学科思维。

4.实现思政课教师自我提升。从本质上来讲,自信是相信自己能够完成某件事的良好品质,也是实现所追求目标的内在精神动力。思政课教师的自信根源于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育人目标,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要具有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责任,同时也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基本理论修为。因此,思政课教师坚定理论自信,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从自身做起,加强理论学习,涵养内心世界,提升综合素养,成为素质过硬、能力精湛、育人高超的专业化教师,培养和增强自信心,才能获得职业生涯成功和发展;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增强实际本领,勇于自我超越,以扎实的理论功底赢得职业尊严和价值,实现教书育人的意义。

二、思政课教师理论自信的基本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以及思政课建设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支撑[1],这就深刻揭示和阐明了思政课教师理论自信的内在根据。

1.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引。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这表明,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前进和发展都必须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长期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发展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革命性、科学性、先进性、价值性是在实践基础上发展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持久战斗力的科学理论。正是由于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才真正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不断团结和带领各民族为实现国家发展不懈奋斗,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尽管时代在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并没有过时,它所揭示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依然彰显出科学真理的光芒,为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变化、指引当代中国发展和引领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为人类未来发展带来真理的光芒和无穷的力量,还指引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地取得胜利,引导人们要用彻底的理论武装头脑,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高度和思维视野的广度,这就为思政课教师理论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的丰厚滋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延续的精神血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延绵不绝的力量源泉,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其中,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历经数千年生产实践而创造的精神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励精图治、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等独特的精神品质,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内蕴丰厚的思想理念、人生智慧、优秀美德等科学内容,这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昂首前进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实践中接续创造了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不断赋予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总之,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等等,既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添鲜亮底色,更为思政课建设凝聚深厚的文化力量。

3.思政课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对思政课建设成就和经验的认识也必须是在客观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提升,而思政课正是帮助学生构建精神世界图景的重要渠道,进而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当然之举。长期以来,思政课建设在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和经验,这对于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能力得到提升,使得思政课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并探索出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此外,思政课建设还积极推进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充分借鉴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助力思政课建设,更好地推进思政课建设创新发展,这对于增强思政课教师理论自信至关重要。

三、思政课教师理论自信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思想源泉,这为增强思政课教师理论自信奠定重要基石。思政课教师坚定理论自信,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强化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是建立在深厚基础理论之上的,思政课也不例外。思政课建设立足理论与实践,这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深入理论基础的系统研究。其一,加强经典著作研究。阐释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坚定理论自信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必须要下大力气、下苦功夫才能深刻理解其思想精髓。思政课教师不但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的主要著作,还要研读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们经典著作,大量阅读中国古代诗书典籍,久而久之可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思政课教师只有通过认真、系统的研读经典,搞清楚理论形成的历史和发展脉络,吃透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并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有效回应时代发展问题。其二,强化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是指一门学科所涉及主要的概念、范畴、原理等内容,思政课建设正是在科学理论支撑和相关学科知识借鉴下实现创新发展的。这需要思政课教师掌握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研究反思,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回答时代之问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等方面研究,防止出现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教条化和碎片化趋向。其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其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思考和研究,把握其主要内容、核心要义和精髓实质,以期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动这一理论的创新发展。总而言之,思政课教师必须要首先接受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教育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夯实理论根基,切实提高理论水平,提升专业素养。

2.探索文化育人的实践性。文化育人是指用文化教育或影响人,进而塑造人的精神力量。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思政课教师理论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骨子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思政课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主要场域,思政课教师肩负传播中华文化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觉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既要在实践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和时代价值,还要将其融入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以此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大力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内生活力,并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次,全面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资源和先进文化资源。思政课是传播时代文化的重要场域,弘扬红色文化,赓续先进文化是思政课教师理应担负的历史任务和责任使命。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在实践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家风家训、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一体化育人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探索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

3.推进学科建设的全面性。学科建设是思政课的一项重点举措,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政课教师要以推进学科建设为重点工作。首先,树立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思政课是对学生系统的进行思想教育、理论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遵守道德规范,培养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思政课教师只有以高度的学科自觉意识,主动学习学科理论知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动学科建设,拓展理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构建科学合理的思维体系,不断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其次,强化学科建设的使命和责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思政课提供理论支撑并输送大量人才,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推动学科体系构建上担负重要责任。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式研究,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式、定位、功能等方面研究,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建设研究,整体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4];另一方面,要有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支撑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扎实的学理支撑,为打造高素质能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

猜你喜欢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