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研究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视角

2022-02-03 06:11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澳门

孙 君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8)

一、香港、澳门地区国家认同的构建维度

“认同”指认可、赞同,包括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其中,群体认同指成员对所属群体的认可与归属,是社会互信的基础,是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凝聚力的核心。国家认同是典型的群体认同,具体指国民对所属国家的认可、赞同与归属的情感,是国家向心力的基础,是国家长治久安、稳定繁荣的前提。国家认同一般可以分为政治性国家认同与文化性国家认同两个方面。考虑到香港、澳门地区部分居民存在的殖民身份意识,特从身份、政治、文化三个维度,展开港澳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研究。

(一) 身份认同维度

身份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核心,是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前提条件。只有确定了个人身份的国家认同,才能开启国家政治、文化认同的建设之路。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判断,涉及个人与特定群体之间的归属关系的选择。现代社会中,身份是一种角色归属,有公民身份、性别身份、职业身份等多重身份面向,香港、澳门地区国家认同建设研究仅针对公民身份认同问题。

个人的身份认同一般表现为区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多个层次。以香港为例,个人的身份认同表现为“香港人”与“中国人”两个层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级行政单位,与国家之间是包含关系而非并列、对立关系,“香港人”“澳门人”的身份与“中国人”的身份只是同一认同的不同层次。在国家认同的层面上,个人的公民身份认同只能是“中国人”的单一结果。推进香港、澳门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必须明确港澳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国家认同上只能有“中国人”这一种身份属性。实际上,没有国民身份与对国家的归属感,一个人的公民身份、公民资格与公民权利根本无从谈起。香港、澳门地区公民权利的保障、社会的繁荣稳定、未来的进步发展都离不开祖国的支持助力,都根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样的国家一体化进程。认可国家是国民追求公民权利的前置要件,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是港澳居民享受公民权利的基本前提。

(二) 政治认同维度

现代国家首先是一个政治法律共同体,政治认同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维度。现代政治共同体的建设取决于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序的力量,具体表现为国家主权、政权及政治行为主体所实施的一系列政治制度,而该政治组织、政治程序的力量强弱则有赖于民众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因此,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民众对国家主权、国家政权以及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支持力度。港澳地区的国家认同在政治认同维度上,表现为该地区的居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国家政权及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认可与支持。

首先,政治认同体现在港澳地区居民对国家主权的认同上。主权是国家根本的权力,体现为对内至高无上的统治权与对外独立自主和排他性的权力。对国家主权的认同,就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籍,坚决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其次,政治认同体现在对国家政权的认同上。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是对国家主权认同的自然延伸。这要求香港、澳门地区居民的政治认同不仅仅是形式上与观念上的,更应是实质性的承认并遵守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整体的领导,自觉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地区的全面领导权、管治权。最后,政治认同体现在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认同上。尽管香港、澳门地区现时与内地实行不一样的社会制度,但这种“不一样”的制度仍是统一于“一国”框架之内的。“一国两制”不等于香港、澳门可以置身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之外,不等于可以豁免于国家宪法的制约之外。这要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明晰和践行坚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坚持“一国两制”,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宪法、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的责任和义务。

(三) 文化认同维度

国家既是一个政治实体,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国家认同的建构离不开文化认同。文化是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价值体系,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极强的凝聚力。一旦一个群体产生了稳定的文化模式,那么该群体内成员的思想与行为必然会长期受该种文化模式的支配,这种支配正是基于成员对该种文化模式的认同。具体而言,文化认同包含了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具有延续性的文化软实力的认同,推进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化认同建设就是推进香港、澳门居民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首先,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化认同体现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认同。港澳地区与珠三角九市同属岭南地区,自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起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虽香港、澳门受殖民统治100余年,但数千年的同根同源、血脉相承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认同,就是要承认港澳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真切感悟到港澳与祖国数千年来的紧密相连、命运与共。其次,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化认同体现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港澳与珠三角九市语言相同、饮食相类、民俗相近,同属于岭南文化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港澳与内地本就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与共同的文化基因,即使曾经受到殖民统治,港澳文化也没有脱离中华文化的大体系,推进港澳的文化认同就是要坚定并坚持其“中华文化”的核心。最后,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化认同体现在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观是文化精神体系的核心内容,尽管港澳地区在殖民统治期间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但其深层价值底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是相融相通的。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就是要自觉培育、积极认可并践行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二、香港、澳门地区国家认同建设存在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让内地与港澳深入走向融合发展,让港澳地区的居民更多体会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就当前看来,香港、澳门地区在国家认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国家认同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一) 身份认同上的对立现象

一般而言,公民个体可以自然演绎出自己对国家的归属结果,但香港、澳门在百余年的殖民历程后,部分民众丧失了身份归属的能力,甚至有个别人将“香港人”“澳门人”与“中国人”的身份对立起来。以香港为例,受港英政府殖民统治影响,不少香港青年产生了殖民性的“主体意识”,对自我身份认同陷入了迷茫,有少部分香港青年认为,“香港人”已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概念区别于“中国人”,甚至认为“香港人”与“中国人”是并列的概念。1996年至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对香港18岁以上并会说粤语的人士就香港人的个体身份认同问题,以“香港人、中国人、香港人但都是中国人、中国人但都是香港人”为调查选项,展开了长期电话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香港人”的认同占比24%,对“中国人”的认同仅占12.2%。这项调查反映了香港社会身份认同的取向,也意味着香港地区的身份认同已经面临着较大挑战。[1]正确的公民教育除了纯粹的知识教育外,还应培养人的价值认同、权责意识与国家民族观念,然而港英政府却一直向香港学生灌输无民族、无国家的疏离式殖民教育,通过宣传香港荣耀营造优等心态、利用香港多元化社会环境推崇西化行为和强化香港“地区主体性”特征、培育香港青年本土意识等方式,不断引诱香港青年掉入“优等公民”的陷阱,模糊香港青年的身份认同。在经济腾飞中,“自由”“繁荣”“大都市”和“国际化”成为香港的代名词,由此产生的本土意识和本土的优越感冲淡了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回归后,一系列非法运动更是助长了香港分裂意识的发展,一小撮反中分子利用部分港人内心的迷思与不安,在抹黑中央政府的同时,恶意将本土主义与分离主义交融一起,大肆制造“中国人”与“香港人”的身份对立,严重阻碍了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发展。此种状况在澳门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存在。

(二) 政治法律认同上的缺陷

1.一国政治意识淡薄。相比于对万里长城的自豪感,一些香港、澳门人对人民大会堂、国歌、国旗等的自豪感相对微弱,甚至仍有大量香港、澳门人不会唱国歌,这暴露出香港、澳门地区的政治认同建设存在严重问题。

香港、澳门地区对作为政治法律共同体的中国认同度低可以溯源至当时的殖民教育。以香港为例,20世纪50年代,港英政府教育部门组建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委员会在改革课程报告中特别指明,教科书的重点应该是社会和文化历史而不是政治历史。这样的“去中国化、去政治化”思想在香港中文科目教科书中得到了体现,1911年以后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被排除,有关中国民族解放、反帝斗争等的政治话题和敏感性事件通被删弃。此后的香港社会九年免费教育也一直沿袭“去中国化、去政治化”的特点,反复讲述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本土的历史记忆,最终塑造了部分香港青年错误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致使这些香港青年对作为政治法律共同体的中国认同度较低。港英当局当年推行的“去中国化、去政治化”,实质上恰恰包藏着敌视社会主义中国的罪恶“政治图谋”。

2.“两制”协同发展不畅。香港、澳门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有赖于“两制”的调和。只有在坚守“一国”之本的基础上善用“两制”之利,在国家制度统合的前提下让“两制”和谐共处、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实现港澳与内地的优势互补,切实推进香港、澳门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然而长期以来,港澳与内地之间的制度调和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加上澳门因葡萄牙的长期统治而继受了欧陆法系法律制度,香港因英国统治而继受了英式普通法系法律制度,导致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国两制三法系”的区域性发展共同体,港澳与内地在社会制度上的差异为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内地的行业准入资质须经政府行政审批,而港澳更注重行业集体自律,这为湾区内行业资质互认增加了难度。再如,大湾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区域特点也导致湾区内资金、人员、服务、技术与数据等要素难以高效便捷流动,放大了地方本位主义政策的负面影响,无形中阻碍了港澳地区国家认同的向心力建设。

(三) 文化认同上的地方意识过强

文化是建设国家认同的重要纽带,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化认同建设面临着地方意识过强的现实挑战。受地域、语言、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通常一个国家内部也会形成多元的对本地区或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这种地方文化认同应从属于国家主体文化认同。若不能把握好地方文化认同与国家主体文化认同的主次关系,就会出现地方意识过强,致使对亚文化的认同高于对主文化的认同,进而产生分离主义的情况,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港澳地区本属岭南地区,所孕育而成的岭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回归前港英政府始终以控制学校科目与课程教材的方式严格控制教育体系,不断干预和控制香港本土中文学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甚至一度利用流亡在港的反动势力编写中国文化相关教材。港英政府以培养殖民政府管理人才和资本主义企业精英为教育目的进行教育,有意淡化香港青年头脑中的国家和民族观念,致使香港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地理知识普遍知之甚少。同样,葡澳当局也曾不遗余力地通过描述葡、澳之间的历史渊源进行文化殖民。在此影响下,香港和澳门的地方社会生活孕育出具有鲜明殖民和西化特征的地方文化,主要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粤语电影、小说、歌曲、建筑为代表的殖民地文化形态。一些港澳居民形成了较为强烈的狭隘地方意识,对地方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产生了非国家化的错误认同。2012年,香港兴起的旨在强化国家认同的国民教育课程,一度被分裂主义势力污名为“洗脑宣传”,大肆抵制。这些都清晰表明香港、澳门地区推进国家文化认同建设责任重大,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三、推进香港、澳门地区国家认同建设的对策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2]推进香港、澳门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是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端正港澳同胞身份认定、深化“一国两制”实践的必然要求,也契合了这一发展愿景。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战略恰好为深入推进港澳地区的国家认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 推行国民教育,坚定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坚定“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是推进香港、澳门地区国家认同建设的首要举措,而推行国民教育是坚定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香港、澳门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3]。具体而言,推行国民教育,首先,针对此前港英、葡澳政府不同程度施行的疏离式殖民教育,大力增强香港、澳门的国家观念教育。香港、澳门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中国众多行政区划的组成部分。应明晰“香港人”“澳门人”与“上海人”“成都人”一样,都是“中国人”的子概念,坚定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是享有中国公民权利的基本前提。其次,国民教育应加强爱国主义和反帝反殖教育。港澳中小学生教科书中应补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内容,促使港澳同胞树立清晰的国家观念,增强其国家意识与爱国精神。最后,国民教育应特别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引导港澳青年感悟中国的蓬勃发展气势,正确认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同时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发展宏伟蓝图,激发香港、澳门地区民众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让港澳地区民众切身感受到港澳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筑牢其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二) 强化“一国”观念,搞好“两制”协调,提高政治认同水平

现代国家是政治法律共同体,提高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水平是港澳地区国家认同的建设重点。首先,要强化“一国”观念,坚守“一国”原则,切实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意识与爱国精神。“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坚定维护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绝不容忍任何挑战“一国”底线的行为。针对部分港澳居民政治意识淡薄的问题,应做好政治认同宣传工作,加强普及宪法及国旗、国徽、国歌等常识性国家政治象征的力度,施行并完善宪法宣誓制度,让参与者切身感受到宪法的权威,凝聚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其次,要搞好“两制”协调,完善配套制度体系。应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做好港澳与内地的制度衔接、机制对接工作。在机制对接方面,可以深化粤地行政机关“放管服”改革,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各方在资质互认、标准对接上的合作,全方位提升大湾区营商便利化水平。在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通方面,应寻求区域内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同点,制定区域内流通的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协调好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供给,推动生产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依规便捷流通。在强化“一国”的基础上,搞好“两制”协调,引导港澳居民切实感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优势,不断提高港澳地区的政治认同水平,让港澳真正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

(三) 弘扬中华文化,深化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深层次的认同,它无法像商品一样应市场的需要被迅速制造出来,而必须经由群体长时间的共同实践后沉淀而成。中华文化是港澳文化与内地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根本,因此,必须依照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4的规划目标,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作用,深化港澳地区的文化认同。具体而言,一是要充分利用港澳与内地语言相通、民俗相近的文化基础,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港澳同胞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认同。二是要积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港澳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是深化文化认同的必要条件,需为两地交流创造更多机会,在港澳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精神力与感染力,深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归属与情感依赖,从而让港澳人民与祖国真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澳门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澳门回归日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