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苹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 大庆 163319)
随着各行各业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本科毕业生选择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2019 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 285 万人,比2018 年多出 47 万人,而 2020 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再创新高突破 340 万[1]。且预计这种形势会一直持续下去,考研将会成为大学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尤其医学门类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比例,在所有门类本科毕业生中是最高的。
导致医学生读研率如此高的原因:首先,医学人才需求日趋苛刻、用人单位门槛越来越高,很多大医院都向本科生“关闭了大门”,普通岗位要求要么是硕士要么是博士,要么就是像护理等专业的专科生抛出橄榄枝,而一些县级医院需求本科毕业生,但大都不愿意去,这种高不成低不就,使得我国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局面愈演愈烈。其次,本科学历医生晋升难,在取得医师资格证后,本科生需要工作5年后可晋升主治医师,晋完主治医师再来5年后可晋副高,而硕士、博士研究生晋升副高的年限要求远低于本科生。再次,由于医学的特殊性,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提升,不断的研究与创新。而读研是实现专业知识增加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不读研就意味着不懂研究和创新,不能最大化的实现一个医生的价值。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使得越来越多医学生选择了考研。而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起点,生源质量是关键。能否吸纳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医学科研创新意识浓厚、医学学术功底扎实、综合素质优秀的医学人才,直接影响着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影响着医学院校的科学研究成果及学术声誉的水平[2]。
通过对我国部分医学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在2013—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录取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通过各高校官网和考研网站),得出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录招比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每年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各学科录招比的情况随着年份变化有所不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录招比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是历年来各学科中波动幅度最小的;医学技术、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录招比波动幅度较小,且2015年以后趋于平稳增长;口腔医学、中医学硕士研究生录招比有一定波动幅度,但维持在高水平;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录招比波动幅度较大,在2015年以后逐渐上升;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录招比呈较平稳的增长,但在各学科中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历年录招比均为最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硕士研究生录招比维持在较低水平,仍高于基础医学的录招比水平。
依据2013—2018年录招比进行分析,得出医学院校硕士招生生源现状有以下特点:一是大部分考生希望考取到经济发达、医学实力强劲的医学高校,如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等地医学类院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地区之间的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二是研究生教育的收费取消了公费,设立了奖学金和助学金,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考研增长的趋势。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研究生教育的变革,就业压力的增大催生了大批的考研学子,庞大的考研人群使得考研竞争强度加大。三是各学科的就业形势及就业后的劳动收入影响着硕士招生的录招比,临床医学、护理学、中医学和口腔医学等学科的就业形势好,就业后的劳动报酬相对也较高,报考人数众多,生源充足,即使生源不足时也可从其他学科调剂录取名额;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及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面较窄,就业后的劳动报酬也相对较低,报考人数较少,有时即使从其他学科调剂录取名额,也很难招满,更别说挑选优质生源了[3]。
1.缺乏综合实力,对优质生源吸引力不强。许多学科的导师之间缺少交流,尤其是交叉学科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学科建设的水平有限,研究生的学习也仅局限于本实验室,不能走出去[4]。而导师对现状的认识又不够,仍抱以陈旧观念坐等生源报考,很难吸引到优质的生源。多数医学院校对于研究生实验教学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实验室建设落后,硬件设施老化等原因,对优质生源吸引力不强。且随着招生规模的扩招,负责招生宣传的管理人员缺乏,加之原招生宣传管理人员缺少培养和提高能力的机会,致招生宣传等工作效率低下[5]。
2.缺少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重视。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投入力度不够,以致培养的优秀毕业研究生少。所以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特点,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6]。而优质人才代表可以带动优质生源,只有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打造出优质的人才,创出学术口碑,才能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3.留学生招生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一带一路”出台后,教育、医疗对外开放方面的政策响应也逐渐显露,而大多数院校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综合素质还不足以满足留学生规模逐渐扩大的需求,加上留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对留学生的情况又不够了解,且存在着语言等方面的交流障碍,会影响导师指导的积极性,也影响导师对留学生的培养质量[7]。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在招生宣传当中的主体意识。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荣誉、带教水平及研究领域的相关程度都是考生报考时所关注的。因此,需要大规模引进高精端人才,注重青年导师培养,学校给予政策支持他们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全面提升导师队伍实力,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导师是联系学校和考生的纽带,要在招生宣传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走出去、迎进来”模式吸引生源,例如通过鼓励导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宣传学科专业特色、师资优势、科研实力和相关招生政策,以获得优秀学子的青睐[8]。
2.取消导师招生终身制,限定导师招生上岗条件。研究生导师不是固定的职务、职称和荣誉称号,导师上岗招生采取学校资格审核及认定方式。由学校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等实际情况,划定上岗原则条件,学校根据导师上报的科研经费和SCI文章发表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认定,且合理分配招生指标,并通过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决定上岗名单,会议通过的名单需在学校官网主页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正常上岗,未公示导师不予上岗。
3.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育严谨的学风。当一个群体中的大多数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和论文中积极主动,对其他研究生的行为、心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竞争和压力推动研究生不断努力, 使他们不敢有所松懈、不甘落后。良好的学术氛围能激励研究生们不断进取,超越自我[9];严格管理,培育严谨的学风,积极倡导学术诚信、健康学术的理念,注重学术诚信教育。
4.制定详细的研究生资助、奖评实施细则,加大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力度。在各级各类评优评奖工作中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评选原则。评选过程中要综合考查研究生在读期间的思想品德、日常表现、身心素质、学习成绩、科研创新、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对于新入学的研究生,重点考察入学考试相关成绩以及复试时专家组和研究生导师对其考核评价情况;通过建设品牌课程、时尚精品课程、提升科研实验室条件、优化教育资源等方式,创新研究生招生宣传方式,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5.发掘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招生宣传模式,努力提升招生服务水平。目前研究生招生宣传的主要途径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众多考生也养成了在官网上了解招生动态的习惯,而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则定位更加准确,针对性更强,信息的抵达率也更高。像一些介绍学校高层次研究成果、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校友、优秀研究生、创新创业等内容,采取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方式效果更佳。而一些官方的、权威的通知公告,如招生简章、考试大纲、招生目录、导师目录等内容仍采用官方网站来发布。招生工作人员要积极为考生做好答疑解惑工作,以考生为本的理念要常驻心中,并要通过组织宣传活动等手段加强学校、导师和考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多方位的进行招生宣传。
6.科学规划留学生教育方案,加大留学生培养力度。医学院校的留学生教育要做好课程的优化设计。要考虑到我国与交流国家的差异性,要将这种差异融进课程当中,在学习中实现存异求同。医学院校要建立自己的留学基地,借鉴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体制,科学制定详细的留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招生时,要和导师沟通、协商,要让导师了解留学生生源的情况,让导师自己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留学生来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培养过程中的沟通不畅。同时,学校要加强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体制,减少留学生在校内发生矛盾摩擦,减少留学生旷课,逃课情况,保证留学生在华在校安全,实现留学生培养预定目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