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庆玲
近年来,榆树林子镇在建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符合榆树林子镇实际的脱贫致富之路,积极争取村集体经济资金、扶贫资金的支持,充分利用各村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不同村域现状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基本上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村村有特色,村级集体经济欣欣向荣、前景可观的局面。
东街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自力更生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坚持集体所有、因地制宜、村为主导、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充分发展村级经济和发挥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的积极作用。
2013年村领办的绿隆杂粮专业合作社投资130万元新建酒厂,酒厂占地面积4670平方米,其中,地下酒窖140平方米,厂房500平方米,年产量22.5吨。当年年底投入生产,所生产的白酒配方独特,清香味醇,入口柔和醇滑,空杯留香,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如今在当地及周边小有名气,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该合作社采取“杂粮合作社+农户”的新型运营模式,以合同和信誉实现利益联结。杂粮合作社和农户统一签订杂粮购销合同,并以杂粮入股。可让农户实现“销售+分红”的增收双保险,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窑沟村位于榆树林子镇西北部,耕地面积6800亩,该村从2010年开始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已有560户在下窑沟村经营暖棚,其中260户来自本镇其他村及周边乡镇。年产蔬菜8000余吨,年销售额9600万元以上,棚户户均年纯收入约12万元。每100延长米的暖棚量其经济效益约8.5万元。现已注册“下窑沟番茄”“下窑沟豆角”商标,产品销往上海、深圳、香港等地。
依托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下窑沟村在惠泽专业合作社带动下,于2017年建成扶贫产业园,占地50亩,总投资60万元,建成冷棚19自然栋。产业园以党支部+产业园+贫困户的模式,把设施农业和精准脱贫有机结合。当年产业园种植两茬蔬菜,每茬蔬菜可收入15万元,一年可收入30万元,贫困户每茬分红两万元。现有冷、暖棚35栋,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以上,为全村47户贫困户分红6万元。
下窑沟村设施农业多年连续建设,不断辐射到周边乡镇,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获得收益的良好效果,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番茄之乡。
南台子村位于榆树林子镇东南部,全村共4个自然屯,10个村民组,耕地面积5812亩。广大群众靠天吃饭,经济收入以雨养农业为主。近年来玉米价格下滑,肉食品价格居高不下,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深,为稳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养殖业结构的调整。2018年南台子村通过养牛项目的建设,村自筹资金10万元,利用财政补贴资金20万元,总投入30万元,用22.5万元购买优质母牛15头,基础设施投资61250元,年繁育牛犊15头,按市场行情每头牛年创利润约3500元,总收入每年可达5.25万元。不仅如此,当地饲草来源充足,秸秆成本低廉,可实现村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增加农民就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该项目投资时间短,见效快,2019年南台子村又利用扶贫资金40万元,购买22头母牛,1头种公牛,10万元进行养牛基础设施投入。南台子村在每年实现5万元以上的纯收入的前提下,2020年现有的养殖规模又扩大了1/3,由此可见,养牛产业将该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尽量发挥优势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壮大村镇集体经济,榆树林子镇下窑沟村是建平县最大的温室番茄生产基地。镇党委和镇政府抓住这一优质资源,为全镇7个贫困村争取设施农业资金500万元,將该项目“飞入”下窑沟村设施农业园区,园区为这些村“飞地”项目提供土地、技术、管理等。收益归“飞出项目”的7个村所有,在下窑沟村,通过集体经济“飞地”模式,帮助7个村建设“飞地”暖棚80标准栋,4012延长米,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48万元。通过“飞地”模式,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榆树林子镇以设施农业“飞地”项目为引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扩大“飞地”范围,实现村村暖棚项目全覆盖,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目标。
因“集体经济薄弱”,侯家营子村党总支被该镇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改变这一现状,该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发展了蛋鸡养殖项目。该项目由榆树林子镇整合200万元扶贫资金,以“飞地”模式落实到侯家营子村,同时带动前营子村、孤山子村、小房身村和侯家营子村,预计收益可达18万元。
几年来的努力发展,榆树林子镇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喜人局面,实现了村级经济实体全覆盖,镇域经济正向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