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传统农具介绍

2022-02-02 22:50
农村百事通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具秧田米粒

编者按:古代中国农具具有就地取材、灵活多用、适应性强、种类丰富的特点。传统农具的发展成就了中国农业的灿烂与辉煌,也为世界农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在本栏目中为读者介绍了中原地区常见的传统农具,本期为大家介绍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传统农具。

一、曲辕犁

曲辕犁是我国唐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因其辕曲得名,区别于直辕犁。曲辕犁最早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因此又称为江东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其次是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曲辕犁是中国犁的重大技术革新,影响深远。以江东犁为代表的曲辕犁,改变了汉魏以来的“二牛抬杠”,使“一牛牵犁”成为主流。这不但节省了畜力,也使耕地效率得到提高,并推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二、秧马

这是在水稻秧田中插秧和拔秧时乘坐的工具,因农民骑于其上在秧田中滑行,所以有秧马之称,亦称秧凳。秧马最早在湖北农村使用,最早记载并提倡推广它的是北宋诗人苏轼。秧马形似小船,头尾翘起,供一人骑坐,腹部用枣木或榆木制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制成。

三、戽斗

戽斗的记载始于宋代,人们发明了用竹篾、藤条等编成的戽斗。戽斗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原始灌溉工具,形状像斗,两边有绳,由两人拉绳牵斗取水。在水位落差不大的地方,既可用于排水,也可用于灌溉。戽斗直至20世纪末,仍出现在田间地头。

戽斗除了可以补水车之所短,帮助农人将低于田地的水戽上岸来灌溉庄稼之外,还是捕鱼的“神器”。田野的某段沟里有鱼,而水又太多,难以捕捉,便采取围截的方法,用泥土、草丛等将沟渠的两端填实围住,然后利用戽斗将被拦截的这一段沟渠中的水戽出去,水越来越少,直至最后来个“瓮中捉鳖”,经常收获颇丰。

四、风谷车

风谷车,有的地方叫风鼓车或风柜,是过去农民用来去除小米、高粱米、稻谷等粮食中杂质、瘪粒、秸秆屑等的木制农具。它由风箱、摇手、漏粮斗、出风口等部件组成。早时,人们利用风谷车扬去稻谷中的秕谷和草屑杂物,剩下饱满、干净的谷子,进仓储藏,或卖给粮站。或对刚碾过的米,扬去糠皮,留下干净的米粒,即可烧饭食用。

摇风谷车看似简单,其实也有一定的技巧,要掌握摇手摇动的速度,控制漏粮斗下的搁条的位置。倘若摇手摇得太快,风力过大,会把饱满的谷粒、米粒扇出去,浪费粮食;如摇得太慢,风力微弱,秕谷和糠皮等就不能完全被剔除掉。

五、砻

因石磨石质坚硬,用于磨米會导致破损率高,故不能为稻谷去壳。而用木质的砻,砻出的米米粒圆润、完整、有光泽,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的农具。砻,由砻架、砻扇、砻座、砻棍等组成。由椿木制成,这种材料质细、耐磨,时间越久,质地越坚硬,适合谷类作物碾磨去壳。砻的上扇称“砻盘”,下部称“砻座”,砻盘与砻座相连接的木轴称“砻轴”。砻扇的下部和砻座的上部平面,要用凿子剔成斜线,俗称“牙子”,稻谷的壳就是由它碾开。因木质的砻扇易磨损,砻扇和砻座比一般石磨要厚。为防开裂,砻扇和砻座的外围剔成槽,用藤条箍住,使用一段时间后,再调紧。砻的上端是一三角形木架,称“砻棍”,操作者用它转动砻。

砻米时,三个人一同发力, 一推一拽,砻扇转动,但转速应均匀,砻出的米才整齐。砻头左手和其他两个人转动砻棍,右手则不断地用铁勺把稻谷抛入木斗内,不溅不洒,非常准确。随着砻扇飞速转动,砻好的大米和稻壳从磨孔流到砻下的笸箩里。另外有几个人负责筛、簸、扬、扫、运等工序。

砻第一遍米时,称“去皮”,砻后有许多米还带有壳,较粗糙, 要有人用簸箕把稻糠簸出去,只剩下米。砻第二遍时仍有米带壳,称“糙米”。砻第三遍时,稻谷的壳全部去掉,是为“精米”。砻出的米还要过筛子。一般要过筛三次,第一遍筛出的米,米粒完整,晶莹圆润;第二遍筛出的米完整性差一些;第三遍筛出的米多为碎米。

(本刊编辑部整理)

猜你喜欢
农具秧田米粒
劳动者的法宝
巧手还原《天工开物》中的农具
感怀
米粒很怕黑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
笑看有趣的发明
农具的尴尬